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800字作文(精选33篇)

2024-07-14 02:01:21心得体会打印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800字作文(精选33篇)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也是中国十八世纪的百科全书,历史的镜子。曹雪芹的文学才能可以说是世界第一,他用差不多一生的时间来写作《红楼梦》,这种认真和用心非常令人感动,而其中的人物、故事更是精彩。....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800字作文 篇13

  一本红楼,承载了多少悲欢离合;一曲红楼,道出了多少缠绵悱恻;一剧红楼,演绎出了多少泪水叹息……雪芹笔下的人物个个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或似傻如狂、或弱风拂柳、或温婉慧黠……但这各色的栩栩如生之间,我独独钟情于那泪水漪漪的黛玉。

  那是一位如水的女子,三生石前,她受神瑛使者之甘露,得已幻化成人形下世为人,仅为了报答昔年雨露之恩,但在那位似傻如狂的花花公子面前,她流尽了一生的泪,还了一生的泪,最后等待她的结局却只是香消玉殒。

  永远忘不了在那沁芳闸边,黛玉扛着药锄为花儿叹息,以花灵自比,潺潺的流水边,她吟出了"花谢花飞花漫天,红绡香断有谁怜”的诗句;看着漫天飞花,她笑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在花瓣的簇拥下,她发出了“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看到这里我不禁要落泪,或许黛玉早已猜到了自己的结局,看到了自己最终的命运是那落花绽放尽头无奈的凋零。

  人人都道“宝黛之恋”,我却对此说法深恶痛绝,黛玉只有一个知音,就是宝玉,可宝玉的红颜知己却有无数,或许在他心中黛玉的位置比之其余人要高一些,可这却无法掩盖他处处留情、花花公子的本质,为此,黛玉的眼泪才会流不尽、用不完,这样的关系绝不能称之为“恋"。在我看来,若是把红楼比作一个世界,那么黛玉便是尘世之外的人,她的配偶并未出现,她就像一个世界中必不可少的过客,出现时惊为天人,消失时寂静无声……

  黛玉是高傲的,初进贾府,她不曾与其他人过于热络,只和宝玉玩笑,很快贾府中人对她便有了“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印象,但这一点却是红楼其他女子所没有的;黛玉是敏感的,一回周瑞家的送来了两枝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它的精巧,而是是否“别人不挑剩下的”,贾母为薛宝钗庆祝生辰,她心里感到不快,史湘云说她像戏台上的小旦,众人都笑着附和,她本来也是可以一笑了之的,但她却敏感地觉得,这样的拿她和“戏子”相比,是一种带有轻蔑意味的“嘲笑”,因此大为不满,不禁怒形于色……读了这么多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个女子是如此敏感和骄傲,度量也是如此之狭小。但是谁又会注意到黛玉心中的彷徨、隐痛和无助呢?父母双亡的命运,寄人篱下的处境,心机深沉的亲人……这种.种怎能不令一个二八年华的少女害怕、伤心,怎能不令她的心灵遭受折磨而变得扭曲!在这样一位少女的眼中,无论她的眼前事怎样的姹紫嫣红、百花争艳,最后被她看在眼里就都成了叹情悲命的契机。

  封建的旧社会是如此的不公,初篇写道贾母看到黛玉进门就搂着“心肝宝贝、心肝肉儿”地叫,但在黛玉玉陨之时,身边却只有一个紫鹃,贾母众人在前院热热闹闹地办喜事,完全把黛玉弃如敝履,事后还假惺惺地来处理后事,我看到这里不禁要拍板叫骂。在这样一个家庭里,黛玉无时无刻不在受伤,她几乎要拼劲全力才能坚强地走下去,这样一段人生,这样一位女子,怎能不让人怜爱、同情,和她一起悲哀、流泪。

  “宝玉,宝玉,你好……”这是黛玉弥留之际的最后遗言。香魂一缕随风散。但我们能从中感到她今生今世的痛苦与绝望,追求与幻灭,留恋与牵挂……

  她的美、她的才、她的悲,完美地演绎了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纤纤女子,完美地诠释了红楼所要展现给世人的全部。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800字作文 篇14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相聚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这首《好了歌》告诉我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了是结束,也是了却、了结、了悟。只有这样,“好”才有意义。世俗人就是做不到“了”,所以就觉得不好。世间荣华富贵终是一场梦,是虚幻的。

  《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故事为主线:宝黛二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木石前盟。可到头来他们的爱情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样的悲剧展现了人间的富贵繁荣从发际到衰弱的历程。

  在金陵十二钗中,林黛玉是最清高,最孤僻,最多愁善感的。然而也是最具才华的。她有思想,有志向,有个性,属于封建社会中的一代高尚女性。但是,她过于自尊。在她眼里,“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地方。在“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中她过着“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日子。正因为这种性格,她最后悲哀的含恨而死,空想了一辈子爱情梦。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因为爱情,最后还是含恨“魂归离恨天”了。

  而本书的中心人物贾宝玉,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中的新新人物。他不会因为自己生得须眉男子而在女性面前自骄,却说:“男儿是泥作的骨肉,女儿是水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在女性面前由衷的自惭形秽,何尝不能说这是千百年来的千古奇事!他更是把林黛玉是为自己唯一的知己,在爱情方面做了执着的表露。但是,在那个时代,爱情没有自由,儿女的婚姻大事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这个错误的婚姻使绝望中看破红尘的宝玉遁入空门——他悟到了人生的'空幻。

  另外,十二钗中的这首判词让我回味无穷:“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位脂粉队里的英雄着实让人敬佩,一个十七、八岁的弱女子,竟能把赫赫荣国府管理得这样井井有条。可惜了她“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算计了一辈子,死后得到的只是一张破草席。一切都是空虚的,真真是“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最后,《红楼梦》的“树倒猢狲散”的凄凉结尾,让读者悟到了家衰人死万事空的真谛。告诉我们,富贵不过是时间的流逝。这段时间过去了,任何幸福繁荣也消失了。所以任凭你现在有什么七情六欲,时间过去了,结局也正如风月宝鉴的反面一样,是骷髅,是尸骨,是死亡,是空虚,是一场梦而已。所以我认为,《红楼梦》是一本可以度化人的书。

  时间流逝,这些花样青年终于看破红尘,诸芳流散,物在人亡。正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欢快了一场,终究是“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800字作文 篇15

  《刘心武续红楼梦》粗略的看了一遍。要说观后感,那就是“无可奈何,尽力而为,可叹可敬”。对续书情节,个人感觉尚未圆满,后来又一想,这才正常。

  刘心武所续的红楼,是语言跑偏。简言之,缺失古人风采。当然,要求当代作者写出古人的意味,是不切实际的苛求。或许是由于这种语言风格的差异,读这本书的时候,始终拿不出读原着的精气神来。语言方面的遗憾,还有一点:对文字的解释太多,文本显得冗余。记得小时候读《红楼梦》,经常是读了两句就得翻后面的注释,搞得自己思维经常断线,看到小圈圈里的一二三,就觉得头大。刘先生续红楼,全书好像都没有注释。这原本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吧,但总用正经文本解释前面的语句,效果似乎更不如小圈圈的注释来的轻省。时间一长,不禁产生刘先生低估读者智商的低恶想法。

  或许是我的功力不够,没有看出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文中的很多语句,都让我觉得不恰当,以致发笑。比如,巧姐被拐卖,哭喊着“我妈妈叫王熙凤”。试问,大观园里面有几个人是这样叫她的?下人们叫“琏二奶奶”,老人们叫“凤哥儿”“凤丫头”,宝玉叫“凤姐姐”,就连对她恨之入骨的赵姨娘,似乎也不敢如此呼人名讳,可偏偏是她的亲闺女这么叫了,不知道是谁教的。类似这样的桥段,似乎还不少。

  比较遗憾的是,续本对林黛玉的'发挥,让人觉得不过瘾。我一直觉得,林黛玉这一角色,着实是传统文学的瑰丽所在,单凭她在前八十回中的诗词、语言、行为、心理活动,就已经够完成一部满堂彩的小长篇了。但续本中,有关林黛玉的描写寥寥。不过,关于她死前立下的那俗俗的遗嘱,倒算是卸下了看客们给林妹妹套上的层层枷锁,还原了一个心怀悲悯的小姑娘的本型。关于宝钗的情节,亦少,大概是作者刻意抑主扬奴、升发作品的灵魂。

  通篇读下来,最让我感到不解的是,为何除了紫鹃、雪雁之外的众丫鬟都对林姑娘有如此大的偏见,又为何一向恭谨、谦顺的李纨贾兰母子会被安排成为那样冷漠的人。曲笔也好,败笔也罢,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精心奉上,能用近三十万字把这么大的巨著攒出个结尾,都让人心生敬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