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关于人生心得体会(精选35篇)

2024-03-11 22:45:24心得体会打印
关于人生心得体会(精选35篇) 黄叶飘飘,秋风瑟瑟。人生道路千万条,但是我的路只有一条。好坏只能看路的开头,干净的、肮脏的,但在往远看,干净的路则是肮脏不堪,而肮脏的路则是十分干净。....

  态度决定一切!————心态决定一切!用正确的心态去看每一天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儿,让我们每一天都成长和进步!

关于人生心得体会 篇19

  前几天看了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的视频讲座《哲学与人生》,我感触很深。从这个讲座中,我不仅了解了哲学是什么,哲学研究什么,哲学家的思考方式,我还清楚了哲学与人的关系,哲学对于人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我的最大收获。

  孙正聿教授在演讲中说道:“学科学,我不说,你糊涂;我一说,你明白。学哲学,我不说,你明白;我一说,你糊涂”。这句话就完全的把哲学和其它学科区分开来了。

  其他学科的目的是让人们在现实中更为具体的存在,这种具体是看得见或者可以从人的行为中体现,从人们的思想中感知。哲学于人的目的是让人们“作为人而成为人”。这句话含义深刻而且践行艰辛。从逻辑上剖析这句话大致应该是——大前提:哲学作为各门学科思想精华的归总,哲学作为所有道德体系在一定时期的升华,哲学作为物质和精神本原的载体,可以将一切物质过程和思想过程过渡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层面。小前提:人作为人而存在,人在哲学层面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结论:人从作为人过渡到成为人。从逻辑角度不难看出,哲学汇集了所有的文化、科学、艺术的本质,甚至演化为有关终结的思考。

  因此,对于人们来说,哲学是一个走向更高境界的阶梯,哲学意味着终结和开始——对于作为人的终结,对于成为人的开始。从更广泛的层面来说,哲学就是一切事物的终结和开始——对巅峰的完结中不断催生。

  谈到了哲学对人生的意义,孙正聿教授又从三个方面谈到了哲学与人生的关系,一是人的存在;而是人的人化;三是人的世界。

  首先来说,人的存在性是无可置疑的,人的存在是哲学存在的前提。从更深一层意义上,人的存在催生了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其次,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孙正聿教授提到了五个不能忍受: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无法忍受凝固的时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无法忍受彻底的空白,人的这五种无法忍受,意味着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其实,从进化论来看,五个不能忍受也是十分容易忍受的,在外力作用下,人们会忍受来自物质和精神上的折磨。

  其实,人的存在是作为人。没有经过哲学的改造,在作为人这一阶段人是适应物质的,是接受自然的;在精神层面,人具有作为人的一切美德:平等、博爱、布施......人的精神优越感来自于人的'人化。

  人的人化是作为人到成为人的过程,人的意识开始向更高层面进步。

  人们思想的进步总是伴随着物质世界的发展,但人们思想提高的速度永远达不到物质产生的速度,所以人的人化是一个开始分化的过程,这种分化是两个层面的对立,在物质层面上,开始有了贪欲,征服欲......在精神层面上,开始追求更高的哲学修养。这两方面,有统一,有对立,但更多的是对立。

  人们开始了人的世界很大程度上不是走进了伊甸园,而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旦形成了人的世界,人的世界观基本上就被固定住了。

  人的世界便是两个完全对立的哲学世界,一是完全形成了对物质世界的贪婪追求,二是达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起初哲学家会作为引导着的身份把人带到人的世界,但在人的世界里,哲学家不得不作为一个斡旋着从中调停。哲学的角度是转变的。哲学本身没有思想,所以不能批评活赞美哲学的罪过功勋,只有当人们的观念发生陡险的变化时,人们才理解,哲学与人,更多的是人强加于哲学。

  如果把人的行为过错归咎于一种思想,那这种思想是很冤屈的,人们总是自诩思想无法超越哲学所思,但正是人们在物质世界的行为引领哲学发展,反过来,哲学加给人们的却是貌似沉淀依旧的思想。哲学就像童话,而我们正像落日,童话不会有它的结局,却会一直向落日下的世界追问千年万年......

关于人生心得体会 篇20

  很有幸,老婆公司组织一堂关于孝的培训,可以邀请家属参加。我欣然前往。对于我的个人爱好而言,我更喜欢纯学术类的培训,对类似〈国学与管理〉,〈孝立人生〉这类明显具有应景色彩、投现实所好的课程,并不太喜欢。两天的课程,因为周日有公干,非常遗憾的只听了一天。课程的知识层次不高,但立意不低,主办方的良苦用心,也未能让许多人理解和认同。当下的培训,都非常会调动人的情绪,通过声光的配合,把培训需要的气氛渲染到及至。一曲〈跪羊图〉,三遍之后,全场泣不成声。公司合伙人16岁的儿子,上台哽咽半天,最后大声的说:爸爸,谢谢你!全场动容,潸然泪下。客观而言,情绪来得快,也去得快,文化的滋润是缓慢且持续的过程,这样的培训,其实也不是我喜欢的。但礼崩乐坏的当下,金钱至上、消费享乐成为价值主流,用此种培训手段,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由于我带着6岁的儿子前去听课,所以在第一天的课程结束后的交流中,我主动上台发言,旨在给儿子树立榜样。我向来不善演讲,又缺乏锻炼和训练,上台后天然的紧张通常让我大脑一片空白,当天的课后分享环节,我大概也尚未表达清楚我想说的,遂写成文字,算成纪念。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