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的论述心得体会(精选32篇)
关于教育的论述心得体会 篇13
学习了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我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现代的中学生思想敏锐,对新观点新思潮接受快,因而受其的影响也最大。但学生由于受自身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的限制,对是非、美丑、善恶等观点或社会思潮的辨析缺乏理性的`认识。部分家庭对子女疏于管教,再加上学生自身法律意识的淡薄,在校学生违法违纪的现象在学校内也不断出现。
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们学校这一学期迎难而上,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依法治教、以德育人;在德育征途中勇于探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德育模式即学校德育形式、德育方法倡导多元化;坚持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整体德育理念。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德育工作要取得好的效果,成人社会首先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作为老师在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的同时,还要顾及少年儿童的真实想法,考虑他们的兴趣、能力、个体差异,这样才能使儿童避免成为被动的受教育者。
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人地位,就要相信他们的接受能力,同时又要正视他们的接受能力。有的父母总是认为孩子还小,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许做,在爱的名义下过度保护孩子。这样做,一方面使孩子受到过分限制,使他们的能力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另一方面,孩子也会在过度的限制中,厌恶说教。另外,父母的过度限制或保护,还在悄悄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你不行,你不能。在这样的心态支配下,孩子要培养良好习惯,形成高尚品格,难度就会更高一些。正视未成年人的接受能力,就不要"拔苗助长",不要违背了未成年人的生长规律,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进行道德教育。
关于教育的论述心得体会 篇14
漫长的暑假在我的手指缝隙间慢慢流逝了。在暑假的最后两天里做一下总结:回忆这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带孩子中的感悟。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促动着我这个新手妈妈迫切的需要一部宝典来指导我:如何对付家里的这个小可爱、小调皮,如何让她掌握更丰富的语言、如何让她体验生活中的情感,她闹脾气、她不肯吃饭、她捣乱时候,我该怎么处理等等这些棘手的问题。
于是,我捧起了这部优秀的教子经典,每个家庭的枕边书。本书通过一个个天才诞生的生动事例,澄清了一些教育误区,阐述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不同寻常的综合素质,观点精辟,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与可操作性。
我对于书中的第二章节特别有感触。第二章介绍了老威特对大家公认是傻子的儿子卡尔威特没有放弃,他按计划教育小威特,让大家大吃一惊的是,这小威特八,九岁时就能熟练地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希腊语6种语言,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4岁数学论文发表,6岁授予法学博士学位,命为柏林大学法学教授。小威特的成功是父亲早期教育的成果,他的父亲也被人们深深铭记。
精华之一:早期教育——孩子潜能发展的递减法则。 假若一个孩子的理想能力能达到100分,那就是意味着孩子的潜能能有100分,大多数具有100分潜能的孩子若任其自由发展,他的潜在能力也许只能发挥出二、三成,如果,我们把一半的精力用在孩子身上,细心发掘,引导,孩子真的就可以具有60、70、甚至80、90分。孩子的潜能发展遵循绝不可逆的递减规律,比如:生下来孩子有100分潜能,坚持合理教育,他就有100分的能力;若是5岁开始教育,再优秀的教育,他也只能具有80分能力;若10岁开始教育,他就只能成具有60分能力的人,就是说教育越晚,孩子发挥的潜能就少,这就是潜能递减规律。 精华之二:从“做”中学,要让孩子主动学习和提问 “不要强迫教育”是卡尔威特教育的一大法则。教育的法则是建立的兴趣的基础上,只有当孩子对所学的内容发生了兴趣之后,他才会开始教学。比如老威特是这样教儿子读书:先买来有趣的小人书和画册,然后讲一点书里的内容,并告诉他:“如果你识字就可以自己看懂这些书了”。有时候他只告诉威特:“这本书上的故事非常又去,但是爸爸没有时间讲给你听,你自己学着吧”。故事对小威特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在他的识字愿望被激发起了以后,威特父亲的教学往往事半功倍。
父子两每天一起出去散步,在他们散步的这两个小时里,他们总会探讨各种知识。比如:父亲会摘下一朵野花,告诉威特关于野花的知识,或者捉只小虫教他昆虫的知识,所有的草木和景物都能成为教育的素材。威特父亲总是先唤起小威特的求知欲,然后根据兴趣把这些问题进行生活化的教授,而不是严格的学科知识讲解。要是遇到自己也不懂的问题,就一起查资料寻找答案。另外,威特父亲还经常带小威特旅行,如到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工厂、矿山、医院和保育院等,这不仅仅开阔孩子的眼界,而且丰富了他的知识。并且威特父亲要求小威特要详细记录,待回家后向母亲汇报见闻,这既巩固了他刚学的知识,又提高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精华三:游戏教学。威特夫妇为小威特准备了一套炊事玩具,让他用炊事玩具学做各种菜。有时他们一起玩做菜的游戏,让威特当主妇,妈妈当厨师,并且还有一定的奖惩措施,使威特在游戏中获得做菜的知识。其实类似这样的游戏还有很多,例如演剧式游戏,即演出书本上或历史上的某些情节;建筑游戏,即如何用一些事先准备的木块搭房子等。
精华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这一点要说的`就很多了,在此做简单说明。威特父亲注重培养威特的善行,从小就给他讲自古至今劝谏善行的各种故事,让他背诵各种道德诗,附近的人们有了灾难,威特父亲总是带着威特前去慰问,以培养他的怜悯之心。在习惯培养方面,威特父亲让他注意饮食,讲卫生,养成敏捷灵巧、精益求精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培养都是在实际生活中传受的,比简单的言传要深刻得多。
精华之更多:
“不能强迫孩子学习”,“用心比用钱的作用大得多”,“千万不要给孩子玩物丧志的机会”,“最应该在德育上对孩子下功夫”,“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翻版”,“孩子的健康是至高无上的”,“千万不能用太多的条条框框束缚孩子”,“鼓励孩子时,别只会说漂亮话”,“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开始”,“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孩子自己去碰碰壁”,“千万不能让孩子骄傲自满”……合上书,闭上眼睛,这些沉甸甸的字条犹如星光继续在脑海中闪现。但愿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关于教育的论述心得体会 篇15
看完《插班生林可树》后,我的脑海里就跳出了这句话:教育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林可树行为偏差的造成,是因为有一个不懂教育的母亲(家庭)。在教育方面是个门外汉,也可以说是个无心人。林可树对学习的厌倦,更是因为镇小老师的放弃,身在教育之门,却没有教育之心,也是无心人。
幸运的是,林可树碰到了一个教育有心之人:杨聪老师。他细细观察林可树的一举一动,深刻探究造成林可树厌学、冲动、好斗的原因与根本,有的放矢地去引导与纠正林可树的偏差行为与习惯,努力培养林可数的自尊心与上进心。终于有一天,林可树的脸上也绽开了阳光般的微笑,期待与老师的再次相见。那久违的笑容,那真心的召唤,是对杨老师最好的犒赏,也是对这个有心教育事业的教师又一次肯定。
我最心动于杨老师在文章最后的几句话:我曾经也是学生,也渴望着老师的沟通、理解、鼓励、宽容和赏识……教育,就是让把我曾经需要的给学生!
正是因为杨老师的有心,他愿意和学生换位思考。让自己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的症结,然后做出正确的教育行为。让林可树在心理上接纳老师,愿意和老师沟通,愿意接受老师的建议,从而一点点地改变自己固化的行为。
正是因为杨老师的有心,他才会如此用心地记录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反思,及时调整,及时跟进,使自己的教育行为能和林可树互动起来,热乎起来,最终感化了已然自卑的林可树,让这个孩子重新感受到了学校的美好,学习的美好,享受到久违的成功与喜悦。
正是因为杨老师的有心,他才会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一串又一串闪光的智慧果:
“当学生还不愿意同你对话,不愿同你交流内心的真实想法时,尤其在接受、信任、悦纳你之前,你再怎么苦口婆心,再怎么为他着想,再怎么批评教育,都可能是劳而无功、吃力不讨好,还可能让他走向你希望的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