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的读书心得(精选31篇)
如果教学课堂环境没有保障,首先就给教师组织课堂带来了困难,信息的传输呈单向化而不就是多样化,“生命化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一味地强调教学质量,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之一,也就是对教师的不公,因为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的老师毕竟就是少数。以”生命化教育“为理念,就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既要强调教师的主观作用,又要营造良好的关注学生独立个体的空间,把“生命化教育”具体落实到教育过程中的每一细节和实处。
教育就是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就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就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教育就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功利的教学都就是短暂的,不关注长远的,不关注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的。我们的教学研究,也就是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就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构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就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盼,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就是真正的教育。
关于教育的读书心得 篇29
每做一件事的背后,总会有一定的收获。只不过这个收获有大小之分,好坏之别。
读了波普诺先生的《社会学》,得到的除了思维模式的转变和视野的开阔,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很多自身的缺点和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以下,我想谈一下给我最深的几个观点。
(1) 美国人的价值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不赞同强烈的个人主义,我欣赏美国的“实际”,用“工具性能动主义”来理解。所谓“能动主义”,是指美国人倾向于对周围环境进行控制,而不是佛教徒那样被动的生活方式。所谓“工具性”,即美国社会并不追求一种高层次的或者说是“最终的”目标或价值观,相反,它追求一种非常普遍的“改善”或“进步”。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当是每个成员都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努力工作的社会。
这样给了自己的一个深刻的反思,自己的目标是不是定得太远太高,不现实?确实是的,有时候自己认为所谓的高瞻远瞩的目标其实只不过是好高骛远,不踏实的目标。在很多时候,在追赶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时,心里很容易产生一种浮躁的心理,不够平稳。在进步、改善这方面,我确实需要向美国人学习学习,力求每一天都有一点点进步,每一天都能改善一点点自己的不足之处。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 角色期待与角色表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被赋予了社会对它的角色期待。每个角色期待背后都有相应的角色表现。在今年端午节,我和一个好朋友,还有他的表叔一起吃饭。他表叔作为一个出来社会工作多年的前辈,指导我们大学生的规划以及为人处事的道理。他表叔跟我同学说的一句话令我颇为震惊,“你作为你家的长子,你要想下你身上肩负的是什么责任”。这句话至今萦绕耳边,时常警醒着我。有些东西随着成长,其佯装的外表该脱下就脱下。我承认,以前有太多太多的东西,没有改变,确实做得不好,我并不是电影中的周星驰,不能胡乱地做出匪而所思的动作,因为别人会因我的角色表现而判断我是一个疯子,这里也不是电影世界。这是生活,我应该现实点,做出符合我角色期待的角色表现。在家、在学校都应该思考一下自己所处的位置,该拿出什么样的角色表现。我相信我会慢慢改变。
(3) 社会地位和结构的流动。我觉得觉得现在社会上存在这样一种风气:社会地位与金钱直接挂钩。人,生下来就不平等。在广东,很多资源,掌握在我们这一代的前一辈上,因改革开放很好掌握了赚钱的资源。试问,广东很多龙头企业董事长哪几个拥有高学历,很多都是高中学历,靠的就是一步步实践和一股勇气赚了属于自己的财富。一个家族企业,很好掌握各种资源:人脉资源(客户)、货源、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等。企业家们也有足够的财力使自己的后辈得到较高的教育水平,只要其后辈不是智力问题,喜欢学习,喜欢实践,身边有优秀的人才,接管前辈的生意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至于“富不过三代”这句话,我怀疑了。早一段时间,进了一个工厂,和工人阶级一起工作。稍稍调查了他们的年龄和工资,有几个和我年纪差不多,有几个30几岁。工资根据你以往的工作经历商议决定,其中有个前辈,35岁,他有3个孩子,每月拿的薪水是1500,包吃住。3个孩子,先撇开教育投资不说,生活费也成问题。在工厂里和工人同吃同住,这种感觉是在写字楼里体验不到的。感到生活上的巨大差距,生活来之不易,更应好好珍惜。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的孩子们得不到好的教育资源,向上结构流动的机会越来越来小,创造财富的机会越来越小。或许,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他们的现状,教育是一条向上流动的很好的途径。但成功的只有一小部分人而已。为此,我更加坚定了知识的作用。要向上流动,先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关于教育的读书心得 篇30
最近,我利用课余时间读了《教育的奇迹》这本书。这本书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只要满怀虔诚的心态,施以更加优良的教育方法,这些人就会成为更加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是呀,每个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养他了。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是,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教师只有对学生奉献自己诚挚的爱心,才能让学生喜欢、信任和尊敬,才可以为他们营造一个有利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良好的教育氛围,才能开启学生心灵之门,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如果教育要从多方面来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在多方面来了解学生。”由于家庭影响不同,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个人的主观努力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没有像两滴水那样相似的学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能谈得上因材施教。记得第一年教书时,有个叫刘雪梅的学生。开学都一周了,还没完成过作业。我想,一个小女孩,好办,把她叫到办公室来教育一下,就没事了。两天过去了,老师们反映没管用。这可怎么办?我就用了原来百试百灵的办法—请家长。我和她妈妈共同教育了一番,没想到,当着家长的面她答应的好好的,几天下来,她根本没付诸于行动。这下我可愁了,批评教育不听,请家长又不管用,怎么办呢?没办法,我就去二年级原来教过她的老师那里讨招,可他们的回答,更让我对她束手无策。她在二年级时根本就没交过作业。虽然没有办法,可我也不能对她置之不理。从我踏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开始,我就告诫自己,不管什么原因,我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在课上掉队,我决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一天,我又找她谈话。“刘雪梅,老师每天晚上布置的作业,不是巩固练习,就是预习新课。你不做作业,你当天学的知识能记住吗?不预习,老师讲新课你多被动。你是怎么想的?”她一进办公室,我就问她。几分钟过去了,可她却没回答,只是目不转睛的看着我桌子上的玻璃。我感到很诧异,看什么看得这么入迷?我仔细一看,原来她是在看我玻璃上的小贴画,那是我买来哄我两岁的女儿的,看着好玩,我就撕了一张贴在了我桌子上的玻璃上。我明白了,我高兴地问:“你喜欢这个东西吗?”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这样吧,你如果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老师每天奖励你一颗,而且它们各不相同,怎么样?”她笑着点了点头。第二次上课,她果然按时完成了作业,虽然质量不是太尽人意,但态度还是蛮认真的,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履行了我的诺言,而她也再没不交作业。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刚开始,刘雪梅到办公室找我。“老师,以后你不用给我贴画了,写作业我已经养成习惯了,即使你不奖励我,我也会认真写的,因为我从中找到了写作业的乐趣,而且我也愿意学习了。”听了她的这番话,我开心极了。一张张小小的贴画,竟然让她改变了不写作业的坏习惯。其实,根本的原因是我了解了她的爱好,我才能因材施教,让她找到自信,扬起了学习的风帆。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才能为教育塑造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