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的读书心得感受(通用33篇)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学习更让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具有特长的,一个人的特长可以认为是相对于自身来讲的。我在教学工作中始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多元智能让我明白由于不同的学生自我认识智能、各人的感悟能力都不一样,而且在每一个人体身上,智力的结构组成也不相同,所以只要教师认真挖掘,一定能够有效地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三、通过多元智能理论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够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长、技能;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智能组合形式,即使俩个人在某种智能上都有优势,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长、技能,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来学习,如音乐强---唱来学习,运动强---表演来学习。
四、多元智能理论的学习指引我在教学工作中应更好的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来适应学生的不同层次群体的需求。这是一个基本观念问题,以教书为主导思想,教师想的更多的是教什么书、怎么让学生把书的内容熟练。只有时刻想着是在教学生,才能更科学、更人性地对待我们的教育对象——孩子。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教育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五、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做更多的工作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多方面的成长与提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探索出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变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人际关系,将会使学生学会自主解决学习困难,为学生的今后进一步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就应当为每一个孩子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开掘、发展他们的各项智能,扬长避短。
总之通过近来的学习,我感到自己还有好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以后的不断学习与实践中来逐步提高自己,做一个“多元智能型”的教师。
关于教师的读书心得感受 篇16
最近,读了王晓春老师所著的《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他在书中讲述了100个教育案例,通过这些案例,诠释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何正确处理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教师与家长的问题以及管理问题。驻足于一百个案例,不禁被那一个个智慧的火花所折服。作为读者,读着也想着,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他做得好在哪里?我正是在这样身临其境的阅读中收获教育的智慧。智慧来自学习。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新时期的班主任应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的同时,不断地完善自己。必须不断地学习有关知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许多老师都有切身的经验和感受。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了解最新的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使自己的教育视野更宽阔,教育办法更有效。
智慧来自了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时时站在学生角度上来思考问题: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当我们设身处地地多替孩子们想想,师生彼此间就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涵,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耐心和期待,同时也会让师生多收获一份快乐和欣幸!教学中,我们如果能蹲下身来,认真地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想,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变、富有创造性的德育方法,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在研究、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去教育学生,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指导班级工作。
智慧来自善思。没有思考的教育,教育方法就会简单,甚至是野蛮。在我们的身边,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但更多的和我一样,每天在疲惫中挣扎,难以享受作为班主任教师的幸福和愉悦,更多的是蒙在鼓里的教育者。我们缺少的就是思考,做智慧型的班主任要关注教育现象、会静心思考、会潜心体会。不仅遇到问题要尽心思考,事后还要善于反思。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有反思的习惯。反思,能使自己对工作更清楚,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够,还有待改进,该如何改进。如果一个老师从来都不反思的话,那么他就只能在原地踏步,永远也不会向前迈进哪怕一步。反思,是改进的源泉。没有反思,哪来的改进策略?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也许是我们穷尽一生也不能回答全面的问题。但是,走进《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使我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与动力。让我明白了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的成功!也更坚定了我做一名智慧型教师的信心,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在实践中执着地思考,深入地研究,教育智慧将从中汩汩生成。
关于教师的读书心得感受 篇17
这学期学校组织的共读一本书活动中,我有幸读了宋运来老师主编的《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这本书。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我感觉到这学期的负担又重了,当班主任有那么多的琐碎的事情,尤其是今年当的又是初一新生班级的班主任,学生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事情比以前的更多,哪来的时间读书啊。一堆牢骚在心里冒出来(不敢明着发泄,呵呵!),但是为了学期结束时要交的心得体会,还是找时间读一读。通过读这本书我发现书中所说的一些习惯自己有,但是做的还不够好;大多数习惯都是自己欠缺的。我总是教育孩子养成这样、那样的好习惯,可是我却欠缺了这么多,怎么做孩子的榜样,真是惭愧!
首先,我看了这本书的目录。它把影响教师的100个好习惯分成了五大块:1、教育习惯篇,做一名智慧的教育者;2、教学习惯篇,成为有魅力的教师;3、学习习惯篇,做一个完善的人;4、生活习惯篇,做一个充满情趣的人;5行为习惯篇,做一个有品位的人。整本书每一篇都由名言导入,接着阐明道理,再配上经典案例和案例分析,既摆事实,又讲道理,真是值得让人细细品味。对我影响最深刻的是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7——谈心是一门艺术。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是啊,我经常教育问题学生,也和他们谈心,可有多少孩子敢敞开心扉的和我谈呢?和我谈的又有几个说的是真心话呢?书中告诉我,谈心,是一门艺术,应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推心置腹的方式触动学生情感,通过语言媒介,真正达到心与心的交流,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在宽松和谐的情境中领悟其中的道理,在情感交流的理解中获得心理平衡。我每次和学生谈心,当学生不张口时,我就很着急,有时候不了了之,让学生下去想好了再来,这一想就再也没见想好;有时我就黑着脸训学生一通“我和你谈心是想帮你,你怎么不理解我的苦心,怎么不配合老师呢?”,本来孩子就因为“不信任”“害怕”等原因而不开口,就更不敢说了,我永远的关闭了和他谈心的门;有时耐心的引导他,想让他开口,结果把“引导”变成了“说教”,让学生感觉到我在“强词夺理”,口服心不服,也不会和我说心里话了。总之,通过读这篇文章我发现,我的谈心方式简单、粗暴,缺乏细心的引导,缺乏耐心的等待。那像案例中的黄静华老师,为了帮助沉溺于游戏的小伟同学改变坏习惯,和他谈心、聊天,一谈就谈到了毕业,一聊就聊到了把孩子送进国家级重点中专;为了帮助小群同学增长信心,从关心孩子学习,到关心孩子运动,关心孩子生活等各个方面。黄老师就是这样用心执着地去爱学生,和学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推心置腹地交谈,从而收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在书中,我学习到了要和学生谈心,就要躬下身来,态度亲切、随和、自然地与学生互相交谈。一、拉近距离,互吐心声。谈心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学生最爱向知心人说知心话,因而谈心时,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角色,将心比心,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以一个亲密无间的朋友身份与之交流,以自己宽厚的爱去赢得学生的信服。二、双向交流,防止说教。学生谈心时,要么无从谈起,要么羞于启齿,要么胆小不敢说,打不开话匣子。此时,教师应该善于引导,使之敢说、愿说。然而与此同时,也容易步入“说教”的误区,不但不能解开学生心头之结,反而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三、含蓄委婉,易于接受。谈心时,语气除了亲切、真诚外,内容还要含蓄委婉,直话曲说,可以选取富有启发性的事例或故事讲给他听,让学生从中领悟,受到教益。四、呵护隐私,为其保密。谈心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师生之间的谈心涉及到孩子的真情实感甚至隐私,作为老师,应为学生保密,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