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家长心得体会(精选35篇)
二、实施目标
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提高学生法律素质,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树立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帮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能力。
三、实施主体
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科任教师。其中,教育行政部门是实施管理主体,学校是实施责任主体,学科教师是实施操作主体。
四、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高度上。
2、教师要增强紧迫感。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必须有高度的法制观念。
3、教师要形成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习惯。不可“视而不见”。
4、要提高自身的法制素养。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须一条永流不息的小溪。
5、要精心备教。一支粉笔,一本书上课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6、要主动探索创新。与日俱增,与时俱进。
法制教育家长心得体会 篇6
在我校升旗广场进行了长寿区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作为班主任,我始终随学生一道认真听讲,收益颇多。这次活动使我坚定了学法与用法相结合,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和依法管理学生的信念。在学法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使我充分认识到了学法用法的重要性。
作为班主任,要做到依法施教、依法育人,必须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宣传法律知识、贯彻法律知识。当然,前提是要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带好头。班主任如果带不好这个头,自身法制观念不强,会直接影响到班级的管理水平和班风的形成。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严格依法办事。
这是学好法、用好法的关键。学法是前提,用法是目的。只有将学法与用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使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遵守法律贯穿于班级管理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同时,还要坚持依法解决问题。班里的学生出问题是正常的事情,一旦问题出现,必须严格按照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教育和处理,不搞“土政策”,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到防微杜渐。
三、注意研究青少年犯罪的成因,预防我班学生出现违法犯罪现象。
当我听到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每年以10%左右增加时,很是吃惊。因此,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尤为重要。
那么导致青少年犯罪率如此之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主要是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年龄不成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正在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心理上充满着独立性、依赖性、自觉性、反抗性的矛盾,起伏比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缺考虑;而且他们的人生阅历浅,社会环境却又非常复杂,所以如果没有正确得法的引导,他们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违法犯罪。
此外,社会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也发生着重要的影响。由于改革开放,文化也日益繁荣。一些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及不同背景的西方文化、港台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这些影响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之一。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健康向上的,对青少年起着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但色情、暴力、荒谬、享乐主义以及西方、港台文化中所宣传的私有化、极端个人主义文化及文化商业化作用下产生的文化糟粕,则在社会上起着极坏的影响,诱导着他们走上违法犯罪之路。在二^一世纪的今天,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一种遍布全球的公共设施,它是一个比传统媒体传播和使用信息更高效、更方便、更自由,普及面更广的媒体。但从负面意义上讲,计算机网络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点可能是一一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广泛性等功能特点,使那些在传统媒体和现实生活中无法作案的人在网上找到了实施其违法犯罪的空间和手段。因此自从计算机网络产生以来,网上违法犯罪行为便与之相伴而生并与日俱增。许多青少年身陷网络,难以自拔,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之一。一位服刑人员由大学生沦落为阶下囚,就是深陷网络的结果。
因此,作为班主任,应该把有效遏制青少年犯罪,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作为自己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大力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从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法制教育家长心得体会 篇7
老师们,同学们:
不知不觉我们又走完了这个学期四分之一的旅程,三月即将从我们眼前过去。阳春三月是万物复苏的美好季节,我们当中的很多同学,一定会记得3月有很多纪念日:3月5日是“向雷锋学习”纪念日,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3月12日是我国植树节,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可今天是什么纪念日,可能大家都不太熟悉,但是对“质量重于泰山,安全高于一切”这句话你们应该耳熟能详,这说明安全与教学质量一样重要!今天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1996年2月,国家教委、公安部等六部委根据造成安全伤亡的主因是安全事故,联合发出通知,把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今年安全教育的主题是“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避险能力”。校园安全与我校师生密切相关,它关系到同学们能否健康成长,能否顺利完成学业,也关系到我们老师能否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教书育人。因此,我们要打造“和谐、平安”校园,时刻清醒的认识到“安全无小事”、“隐患就是事故”,要求同学们时刻牢记:
1、要有较强的安全意识,认真学习自我防护、自救知识,切实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课间休息不大声喧哗,不追逐打闹,上下楼梯不奔跑,不拥挤,不玩危险游戏;
3、注意用电安全。不乱动教室电器插座,不准在教室内给手机充电,私接与教室、学习无关的用电设备;
4、注意交通安全。骑自行车不要挤占机动车道。节假日往返途中不要乘坐车况不好的车辆以及非法营运车辆;
5、清明节祭祖燃放烟花爆竹要注意安全,严防山火发生,不参与坟山纠纷、宗族械斗;
6、注意食品安全。不到小摊小贩处购买食品,不吃过期食品,严防传染病的发生;
7、放学后按时回家,不在街上逗留,谨慎与陌生人交往,受到不法侵害及时打急救电话;
同学们,生命是无价之宝。你们的安全健康,不仅关系到家庭的生活幸福,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祥和。因此,我真诚希望安全教育日这个特别的日子能够唤醒你们对安全的重视,如果你们都能把平安的种子播撒进自己的心田,我们距离平安家庭、和谐校园的目标也就不远了!最后,祝愿大家都幸福、安宁、快乐!
谢谢大家!
法制教育家长心得体会 篇8
教育部近日发布通知称,从20xx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这一决定是为了响应和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强化中小学法治教育。相信教材更名之后,教育部还将推出更多的计划来推动中小学法治课程的建设和落实。
未成年人犯罪、校园伤害案件频发,早已引发公众对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质疑和批评,加强法治教育的呼声日益高亢。但是,中小学校依然痛感无法施展拳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在思想认识和课程意识上不够重视。二是缺乏法治教育专业教材,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上只愿意将精力花在考试科目上。即使学校有心开展法治教育,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因此,中小学法治教育教材更名,为中小学法制教育开了一个好头。让我们走进学校,听听他们的声音。
现状:法制教育不被重视。
现在,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并且恶意犯罪的情况也有抬头的趋势,这和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相对欠缺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学校又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的第一阵地,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好办法。那么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现状如何呢?让我们跟随昌邑市都昌后伍塔小学的刘来国老师来做一下具体深入的了解:
首先,教育部门缺乏对学校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
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一点从现行教材的设置便可看出,在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初中二年级一门法律基础课,而小学六年和其他阶段的教学几乎没有任何法律课的设置,或者仅仅流于形式,半年上一次法制课。虽然有些学校领导自己也认为法制教育非常重要,但也感到无奈,因为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在课程安排上,重视程度上还不够。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应该认识到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