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汇报材料(精选26篇)
四、加大投入,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该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状况其主要原因是产业发展滞后,而制约该村产业发展的瓶颈是基础设施落后。为此我局下大力气解决行路难、过河难、饮水难、乘车难等问题。为了改善该村基础设施局领导四处联系、多方求援,在水、电、路等方面苦下功夫积极向各主管部门要项目、争资金。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两年来共上马项目六项。二0xx年七月国家扶贫项目“补州村人畜饮水工程”在补州村破土动工,并于该年九月完工。该工程共铺设引水管道五千四百米、修建蓄水池两座,蓄水量一百二十立方米,工程总投资三十四点五万元,其中国家投资三十一点五万元,我局出资三万元。由县水利局和我局共同出资九万元承建的补州村人饮二期工程,于二0xx年十月动工,同年十一月初完工,将自来水引入全村每个家庭。
二0xx年九月苗儿滩镇至八吉村公路硬化工程全面动工,该工程涵盖了补州村所属的二点五公里村级公路,在补州村段投入工程资金五十五万元。同时,金山实业有限公司投入资金二万元为补州村新修一百四十米组级公路,使该村实现了组组通公路。县扶贫开发办与我局共同出资五万元在该村实施了村小路硬化工程。20xx年立项动工或即将动工的项目有:由我局独立出资承建的补州村绿化工程,工程投资二十六万元,对补州村沿河河提和公路两侧实施植树绿化,绿化面积达一十一万五千五百平方米。县发改委立项实施的农田改造工程,规划改造农田面积三百八十亩,今年将完成一千一百八十米的防洪沟工程,防洪沟工程资金投入四十八万元。投入资金二点五万元硬化一组一百二十米组级公路。
五、龙头引领,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工程
贫困地区要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必需坚定不移的走产业开发的路子,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产业开发是促进补州村经济发展、村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通过两年时间的努力,补州村的村支两委班子政治思想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工作能力不断的加强,班子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补州村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使村民生活的更加舒适、舒心。补州村的村级产业通过两年的优化调整已走上了健康、合理、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村人均收入从入村是的六百二十元提高到现在的一千余元,人均增长了三百八十余元。
两年来我局的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是分不开的,与建整扶贫办的精心指导、苗儿滩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我们将以今后的工作为新的起跑线,发扬成绩、找出不足,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的扶贫工作精神,更新措施、鼓足干劲,全力做好扶贫帮困工作,把我局的扶贫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扶贫工作汇报材料 篇21
一是强化领导,落实责任。xx县总工会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保障部具体负责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和工作目标,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把精准扶贫与包村联户有机结合,纳入单位重点工作,单位全体人员参与。
二是摸清底数,精准发力。在领导小组的带领下,深入包保、联建村,摸清三村仍未脱贫的25户贫困农民工家庭,确定为工会帮扶脱困对象,逐一入户调查每户贫困现状、致困原因。根据工会工作性质和优势,从“医、学、业、保”四个方面(即就医、子女上学、就业创业、基本生活保障),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确保困难农民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提高帮扶的精准性、有效性。
三是密切配合,强化协作。积极争取人社、科技、科协、农业局、畜牧局等有关部门资源,开展电焊工、洗车维修、月嫂、家政服务、面点等各类技能培训,使困难农民工掌握一门安身立命的操作技能,通过工会就业网等多种形式,积极协调对接相关用人单位及公益岗位,通过自主应聘或工会协调等方法,使困难农民工尽快成长为技术型工人,通过就业创业提高自身收入,通过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帮助困难家庭实现彻底脱贫,最终实现小康目标。
扶贫工作汇报材料 篇22
近年来,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扶贫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行动指南,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1236”扶贫攻坚行动意见,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契机,紧盯贫困乡村,瞄准贫困人口,以扶贫工作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口,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坚持整村推进、整乡推进、贫困连片开发同步进行,全面推进,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困难与问题,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1991年被确定为省列贫困县,1992年进入“两西”扶持县,1994年被确定为国列贫困县,20xx年被列为国家扶贫重点县,20xx年被纳入秦巴山连片特困片区县。全县共21个乡镇、350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23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68%,特困村72个,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6万人,耕地31万亩,人均耕地1.76亩。20xx年全县人均有粮780斤,人均纯收入3278元,大口径财政收入2.3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亿元。20xx年有贫困户1.6万户,贫困人口6.46万人,贫困发生率37.5%。自20xx年以来,全县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9亿元,实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130个,实施整片整流域推进项目6个。
二、20xx年及今年扶贫部门所做的工作
20xx年,县扶贫主管部门按照省市及县委、政府的安排,全力实施扶贫项目,狠抓扶贫各项措施落实,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完成了老虎垭流域扶贫开发项目、城关镇整村推进项目、8个整村推进项目和面上项目的实施。完成村内道路硬化23.6公里,新修沙化路31.2公里,新修便民桥6座,实施危房改造723户,新修护村护地河堤2300米,实施“三改”项目155户。实施核桃项目4070亩、茶叶1350 亩、栽植樱桃165亩、种植魔芋400亩,实施互助金项目11个,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员3600人,技能培训700人。二是千方百计动员,全面完成了973名“两后生”培训任务。三是两上北京积极争取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帮扶资金299万元,解决办公楼维修和铜线乡低垭扶贫旅游节点建设资金无处着落的问题。四是抓了扶贫宣传工作。20xx年,我县取多形式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和途径开展扶贫宣传,在《甘肃扶贫信息网》报送康县扶贫信息398条,采用136条,居全省之首;在《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光明日报》、《陇南报》发表康县扶贫开发文章13篇;在公路主干道沿线制作安装大幅扶贫开发宣传牌12个,尤其在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意见》出台后,《康县报》、《康县新闻》等多家主流媒体对康县扶贫攻坚工作进行了轮番报到,声势强大,成效明显,为顺利推进扶贫攻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五是抓了建档立卡工作。省市有关会议结束后,县扶贫办及时汇报县委、县政府,并在10月中旬召开了由21个乡镇乡镇长、乡镇扶贫专干、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扶贫系统全体职工参加的全县20xx年度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及信息动态管理工作安排部署会,专题安排了此项工作并对乡镇扶贫专干进行了培训。县扶贫办按照县上《关于认真开展20xx年度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及信息动态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给每个乡镇下派了建档立卡指导员,并从监察、扶贫部门抽调科级干部组成四个督查组,对全县21个乡镇的建档立卡工作进行巡回督查。目前,全县20xx年度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及信息动态管理工作已顺利通过省、市审查,全面完成工作任务。六是全力抓了财政扶贫资金审计存在问题的整改工作。进一步加大资金监督检查力度,制定下发了《康县财政扶贫资金专项检查抽查方案》、《关于认真开展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专项检查的紧急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做好财政扶贫资金自查自纠的通知》。县上从组织、纪检、审计、财政、扶贫、发改等部门抽调业务骨干,分三组对近几年涉及财政扶贫资金的21乡镇、15个县直部门、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7个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对审计检查中发现的八个问题现已全面进行了整改。七是抓了规划编制工作。按时编制完成了《康县五年基本消除贫困实施规划》、《康县阳坝贫困片区扶贫攻坚规划》、《康县店子贫困片区扶贫攻坚规划》和《康县豆坪贫困片区扶贫攻坚规划》。规划覆盖全县14个乡镇、128个村,其中,特困村52个,项目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劳务移民、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