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一体化心得体会(精选34篇)
3、开展节日活动和主题活动。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中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开展"献上一份爱,文明迎世博"重阳节活动,设计开展了"话重阳,念孝恩"主题班会、"爷爷奶奶我爱你"真情告白、"爷爷奶奶我爱你"行动起来等系列活动。
结合国庆和十八大的召开,开展了"童心颂祖国"系列活动。
4、开展法制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行为规范直通车"广播,规范活动要求,让学生在校园内进行安全活动。开展"119"消防疏散演习,做好安全文明校园的迎检工作。开展"健康快乐伴我成长"心理健康游戏节活动。进一步深化法制游戏棋活动,开展了法制安全教育周活动,设计开展了系列活动。
5、三位一体,发挥整合优势。协助各年级召开好家长会,做好一年级新生家长学校的办班工作,申报优秀家长学校。
德育一体化心得体会 篇21
做事先做人,德育是一切教育之首。近来我认真阅读了鲁洁,王逢贤教授主编的《德育新论》,很有启发。其中鲁洁教授就提到德育是最具魅力的,因为它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它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它面对的是人心,而不是冷冰冰的理性。德育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
德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平等性。首先表现在人格尊严方面,教师与学生在社会意义上都是具有独立自主、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人,不是支配与被支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其次在德育过程中从教育学意义上讲师生之间也是完全平等的。教育不一定在道德上永远是学生事务老师,学生的道德境界有时会超过他的老师。
二、目的性,师生关系是必然的,不容师生选择的关系,它毕竟是在教育的原则指导下组织、建立和发展的。
三、示范性。师生关系又具有示范性特点。单一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崇高的道德关系对其他同学具有示范作用,影响其他同学按照同样的道德准则与人相处。
教育上人人平等在评价学生时不再是谁最聪明,而是谁在哪一方面更聪明。人人都是聪明的人,只不过角度不同。大家想象一下,那些平日里在我们眼中的所谓“差生”,也许在身体运动智能方面是个高手,也许在视觉空间方面是个天才,也许在音乐智能方面富有很大的潜力,也许在人际关系方面是个行家里手……他们将与其他语言智能优秀的孩子一样自信,一样能够高高的挺胸抬头,这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同样的成功机会,避免了种族歧视和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
一个人的素质像冰山一样,浮在水面上的是学历、文凭、专业知识、真正决定成功的是在水面下的责任感、价值观念、毅力和协作精神。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是教师在未来时代的使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在素质教育中依然是灵魂和核心。“育人为先,德育为先”,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也是为我们祖国培养合格接班人的要求,因此我们责任重大。
德育一体化心得体会 篇22
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让我们有幸参加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第二届德育研讨会。作为一名培训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受启发,令人深省。下面我从德育活动的组织、优秀班主任老师德育课、四川德育教育专家李灵教授所做的《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专题讲座以及我对德育工作的感悟来说。
活动组织作为活动的基础,需要花大量的心思。特别是大型学校活动组织,关系到每位老师和学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学校工作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也是学校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体现了一个学校组织管理、精神风貌等方面的软实力。因此,学校领导重视、老师全身心投入、学生从中受益都与活动组织密不可分。在川师宜外我们真切感受到活动组织付出的一切,但是有所成长和收获,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辛勤付出是值得的。
此次参加川师大德育工作主题班会初中部的八位老师分别从家庭、班级、自然、自我、网络五个主题中选材进行了展示,老师们主要涉及了家庭(4位老师)、班级(2位老师)、自我(2位老师)三个方面。主题班会设计的方案新颖独特,真实反映出每位老师的工作状态和文化素养。从主题选材上来说,也比较贴近实际生活,和同学们息息相关。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小事说起,从父母之间的小事说起,从同学之间的小事说起,从自己的小事说起……从目标教学上来说,都抓住了学生现阶段年龄特点,从事例教育上升到对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认知和探索,最终达到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从内容上来说,通过某种活动或事例让学生产生兴趣或共鸣,从而更好引导学生走进去、再走出来、再走进去。从老师和学生的对话中引导学生从消极到积极,从片面到全面、从无声到有声……还有很多方面,但是无论哪个学校的哪位老师,德育主题班会都是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小组合作,落实四清”教育模式展开,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德育教育让老师和学生更好把握主题,达到教育之目的。
四川德育教育专家李灵教授的专题讲座,从德育工作的高度、深度、广度做深入浅出的讲解。德育工作的主题都是从实际生活而出,但是要做到紧密结合社会要求和学校教育,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等特点,符合学生知识层面,考验的不仅是老师把握学生实际情况,更多的我认为是对老师行为教育艺术的集中体现,因此,做好德育工作任重道远。德育活动的特征体现在自主性、生活性、体验性、开放性、生成性等方面,我认为自主性、生活性、体验性最为重要,教育即生活,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学生自主性就是需要学生能够接受德育教育,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它是对学生人格健全的关键,无德有才可能会造成社会阴暗面,因此,德才兼备才是一个人完美的体现。体验性就是要学生能够通过认知感受转化为内动力,不断指导自己行动,驱使自己行动,最后成为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德育活动的内容对于深刻理解和剖析主题至关重要,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会反馈学生的认知和体验。我认为如果说主题是中心,那么内容就是灵魂,好的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老师从中探究学生的素养,达到教学相长。那么内容如何选,如何用,如何学,这又是一个考验老师教学机智的问题。首先紧扣主题,离开主题的内容,学生无论怎样有兴趣,老师无论怎样有激情,也是偏离轨道。其次,结构清晰,重点突出。一节德育课结构清晰很重要,老师和学生可以一目了然,不用花太多时间去揣摩。重点突出,哪怕一节课只讲一个重点,学生可以受到教育和启发,那我认为比起一味的灌输,一味的为完成任务要好百倍,甚至千倍。内容选择上不应该过多重复同样素材,不应过多呈现同类型的素材,我觉得两个或三个素材即可。简单才能更加体现美,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故事需要震撼,素材需要“高大上”,我们的实际生活其实是很简单的,把复杂问题结构化,把结构问题简单化,从而更好把目标落到实处,达到主流价值、导行价值有机融合。
传统德育工作认为就是班会,随着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发展,德育工作已经延伸到各个层面,并且在传统基础上提炼出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研究。因此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之上的德育专题研究,不仅可以指导德育工作,而且让各学科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发展。下面我谈谈几点感受:
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德和育。以德树人,这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方针,德才兼备是对新形势下的所有老师和学生的具体要求。因此在德的基础之上还需要培育,培育才能弥补不足,培育才能成长,培育才能开花结果,创造未来。德育是工作,说明德育已经成为一个学校工作的重点、难点。它需要所有人共同付出和努力,更需要专家型、学者型、复合型人才引领,这是一个专项课题,而不仅仅只是某些、某部分参与,它应当成为专业工作。
德育工作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是一个困扰国家、社会和学校的问题,更不用说老师和学生。但是从我肤浅的看法来说,我觉得德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的养成需要一辈子,而不是一天两天,如果我们能够把它演变成一种习惯,那么天天有德育,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习惯成为自然,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修养。难的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需要天天付出,时时付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古人谈忧患意识,其实就是一种德育工作,能够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其实不易。因此,德育过程就是一个人转化蜕变的过程,无定法而不离法才是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