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5篇)
我们的人生大有可为,大有希望,大有前途!我相信今天我为锦城感到骄傲,明天锦城将为我感到自豪!
大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7
我这次回家借着时间充裕把《大学》好好地品味了一番。里面确实有很多大道理,但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所说的“格物”。为什么这个能让我印象最深呢?在这我先卖个关子。先给大家介绍介绍下《大学》吧!
《大学》即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通篇引《诗》、《书》立论,终篇不见《易经》、《易传》一字,但它的思想脉络却来自《易经》与《易传》,是纳易学入儒学、用易学思想充实儒家思想并使之融为一体的典范。《大学》的主要内容,就是“三大纲领”,“八条要目”。而这三大纲领是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要目是指的是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里面最重要最重要的条目是格物、致知。修身的先决条件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细分为:则格物致知属“穷理”的功夫,诚意、正心属“正心”的功夫,穷理又是正心的基础。而大学的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全书的总纲。在书里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大学》的作者认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懂得了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和要实现的目标,然后才能有确定的方向;有了确定的方向,才能做到心静不乱;心静不乱,然后才能做到神思安稳;神思安稳,然后才能认真考虑;考虑周到以后,才能有所收获。我们为人处事,如果能够抓住纲领,明确事物的本末先后,那就是懂得“大学”的道理了。人生的道理也是这样,有了远大的理想,明确的目标,奋斗起来就不会迷失方向,精神抖擞,就能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介绍完《大学》那就开始说说什么是格物吧!要说什么是格物就要说说它出自在哪。它出自大学前半部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所以说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你看看这是不是跟我们《马克思原理》所学的实践有异曲同工之妙啊?说实话看这格物确实有些不怎么明白,但一说到实践那就没问题了!这其实就想告诉我们要真正的学到知识不仅仅是看书本的内容。仅仅是书本的是绝对不够的,还有在社会中的知识!并且你在生活会更加理解书本里所讲地知识,使书本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要知道书本的知识原本就是先人在社会格物后写在书上以此传给后人的!永远只知道书本里的知识那就只是书呆子。书呆子也许会风光一时但他一定会被社会淘汰。因为他只知道知识无法将知识放出来来为人类服务。你说不会应用有什么用?说到这我就想到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我认为我们不能再像高中的一样死读书,社会不需要那样的人。我们在大学是学的是一种思维,一种大学生的思维!大学不是仅仅在学一种技能,那是技校的学生的任务。如果我们只是在学书本的,学一种技能,那就只是高中生,职业技术学生!那我们的区别是什么?所以说要去社会中认识来以此来得到一种思考!
大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8
经典就像一道光,照亮现实,也照亮人生前行的方向。
——题记
手捧《大学》,感慨于经典的魅力,感动于傅老广博的注解。无论正文,还是注解,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边读,边不禁用笔将孔、孟、朱、王闪着光的句子勾画出来。读着这些经典,接受着儒学思想的洗礼。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一直喜欢王阳明的故事,郦波教授的《五百年来王阳明》更是听了又听。其中王阳明曾经践行“格物致知”的故事更深深地印在了脑海。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样样直达做人根本。让人不禁反思自身,自身言行、自身职业、自身志向。
疫情期间,看太多了人情冷暖,时时热血沸腾,为自己的国家、为那些舍生忘死的医护人员、为那样永远走在前面的子弟兵,还有那些普通的志愿者、出租司机、建筑工人……今天,却被一个留学生气得失去理智。
那是一个名叫许可馨的公派留学生,在祖国新冠病毒横行期间,没有像其他留学生一样尽一己之力帮国家献计献策,却在公众平台上,对自己国家出言不逊。不仅如此,她还诋毁生活在疫情中心地区人民、公开支持一些反对势力,活脱脱一个“白眼狼”。
网友很快扒出此人,上学时就特立独行,成绩一直不错,就是人品极差。看到这些,我又不禁反思,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当今,一个词语流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这个词语,用来描述当代大学生们。其实,社会中,这样的人还少吗?不得不说,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再读《大学》,感受儒学思想的浸染的同时,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学生,德育为先,先学做人,再做学问。而今,很多老师为了评职评荣誉,一味地追求学习成绩;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学校声誉,也一味地追求成绩。很多人抨击考试制度,但又无力改变。
作为老师,重读儒家经典,可以时时提醒自己诚意、正心,修养言行、提高思想境界;还可以将儒家思想,用于教学中,教育学生从小具有家国情怀,不能只是自私自利。其实,家国情怀和个人利益并不冲突,但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更不能在关键时期,对自己的国家有任何不利的言行。
修身、齐家,作为个人,我们要修炼自己。作为老师,我们要引导学生。
大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9
几年前已经把《大学》背诵得滚瓜烂熟,现在略微有点生疏,但也基本能背诵。虽然背诵完成,但是一直隐隐约约,不解其意。又不敢直译,直译明显是错误的。翻看了很多解读,不敢苟同。
直到看了因缘生老师的《学庸衍义》、雪庐老人的《大学表注》、憨山大师的《大学直指》、南怀瑾老师的《原本大学微言》,有一点感觉貌似懂了。但实则还没有真正搞懂。
后来,听了一些课程,明白了一切经典皆在化心。以圣人之心,方能读懂经典。小人之心,读出来,只能读出小人的味道。我非圣人,也非君子,距离圣贤经典还有十万八千里。好在,虽然自己不是君子,但能明白一点圣贤君子的标准。以圣贤君子的标准去解读,应该离圣人本意不远矣,不敢误人,请君斟酌学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大学开篇第一句,三句话提纲挈领,统领全文。朱子定此三句为三纲。
大学,这里指的肯定不是我们现在读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机构。古时童蒙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行,及礼乐射御书数之业,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修己治民、治国安邦之学。这里是以年级来划分。
宋儒朱子晦庵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愚以为,这个解释更加贴切。
什么是大人?但从拆字来看,人得一则为大。一为道,为开悟,为性德。当一个人开悟之后,称为大人。古代对于做官的人,下级称呼上级,同级互相称呼,也是某大人。我觉得本意应该是,开了一定悟之后才有资格做官,当年理想状态和现实还有很多差距。具体什么级别才有资格称为大人,没有考证,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