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31篇)
人们都说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也是一堂考试,这样的考试会让我们增强我们的责任意识。总而言之,在恋爱中要学会培养健康的心理行为,要把握好度、学会正确对待和处理恋爱和学业问题。
所以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1000字 篇27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那么,怎样才算健康呢?同学们也许会说:“健康就是不生病,身体好。”其实,这样的回答是不全面的,健康除了指身体健康,最关键的是心理要健康。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培养优秀品德,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有利于身体健康,更是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心理不健康能导致内脏功能受阻、思维紊乱、记忆力衰退等。长期被不良心理笼罩,就会导致生病。所以我们必须拥有健康的心理。
健康不是天生的,需要在家庭、学校、社会所提供的良好的环境中,依靠自身努力和锻炼形成。在班里,我是一名清洁委员,也许有的人会看不上这个“七品芝麻官”,但我深知整洁的环境不仅能使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而且对我们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总是认认真真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因此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可是有一天,我一直忙着做作业,忘了检查卫生,教室里被几个平时不讲卫生的同学弄脏了,老师毫不留情地批评了我,还扣了我的分。当时,我心里甭提有多难过了,真想痛痛快快地哭一场。但我很快就平静下来,心想:这次扣了就扣了,自己端正工作态度,以后一定更好地做好检查督促工作,为班级的卫生工作尽力。正因为我有这样良好的心理品质,真正做到了“胜不骄,败不馁”,所以我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以一颗平常心接受了老师的批评。后来,我以更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在我的努力下,我班的卫生工作真的搞上去了,教室里再也不见乱丢纸屑的人。我们整天都在洁净的环境里愉快地学习和生活,同学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了,大家的集体荣誉感也增强了。
由此可见,健康的心理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是多么重要。正如巴德舒尔伯格说的,只有在受批评时不气馁,受表扬时不骄傲,才会取得成功。是啊,健康的心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只有平衡好自己的心理,以健康的心态对待一切,我们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时代呼唤心理健康,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健康的心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1000字 篇28
心理健康课更应该按照心理的特点来进行设计,但是在这几节课中确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够好。比如在《感恩成就梦想》这节课中,授课老师不注重去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而是让学生端端正正地坐着,这不利于学生自由想象地发挥。另外还有背景音乐的设计不好,不但没有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扰乱学生的视听,干扰学生的讨论和自主学习。在《摇叶多姿的自己》这节课中,学生有大段的时间去自己活动,这里给予学生的时间太长,整节课显得过于沉闷,过于简单,内容也不充分,学生的交流和自主表达也显得过于匆忙,没有深入学生的内心,没有真情的流露。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三个老师都没有给学生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学生的表达不充分,情感流露得不充分,很多话都是说教性的,不痛不痒的。学生说的不是自己的心里话,而是一些官方话,是一些大而空的话,是一些人云亦云的废话,没有深度没有情感。
从这一点来看,这些心理健康课完全背离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课程宗旨。从很多学生表现的课堂细节,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课完全不是一种常态化的心理健康课,是一种应景性的是为参加比赛而匆匆录制的课。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心理健康课距离常态化还有很大的距离,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还没有充分发挥心理健康课的作用,心理健康课乃至心理辅导还处于学校教育的边缘化地带。
特别是在我们一些高中学校,这种情况更为普遍。这就进一步促使我们确实要抓好我们心理健康课和心理辅导工作的落地,让学校教育展示出心理健康课在学生学习和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是社会不少有识之士和一些家长,已经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我们很多学校急于抓升学率,抓应试教育,而忽视了不会立竿见影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重要作用。要切实改变这种局面,就要让学校领导和老师,以及我们的家长和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1000字 篇29
学生要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成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棒,就必须既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修养,又具有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而一些大学生又不能科学对待,且心理冲突调适能力较差,对心理咨询难以启齿,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产生心理烦恼和困惑,甚至出现心理障碍。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对心理冲突调适不当。大学生正处于知识储备、潜能开发、就职择业、交友恋爱的人生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很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由于一些大学生无法对产生的心理冲突进行调适或调适的方法不当,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系统地向我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传授心理调适方法,介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促进我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课程在对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还指导我们加强对心理冲突调适能力的提高,使我们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课上老师指导我们建立真实的自信;由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学会健康地去“爱”;学会与他人相处;做好成功走向社会的准备。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我们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我们的心理保健意识。“观念”是人的思想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健康”是我们所熟悉的概念,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人们非常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但一提到“健康”,总把它与“疾病”相联系,认为身体无“疾病”就是“健康”。其实就人的躯体而言,“健康”并不难定义。现代医学已足能鉴定和验证:只要任何器官都没有实质上的细胞病变,就可以说是健康的。但我们所讲的“健康”,并不单纯指的是生理上的健康:“而是除此之外,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说明,人作为一个整体,身体和心理是相互依附、彼此制约的,只有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属于正常状态,并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鉴定为“健康”。
因此,老师引导我们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我们心理保健意识。在课堂讲授中,特别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卫生,保证自己的生理健康外,还要努力学习、加强交往、注重个人修养,确保自己的心理健康。
因为:(1)心理健康是保证生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生进行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各方面得到发展的保证。从现实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来看,作为新世纪的一代大学生,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外,还必须具有相应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现代社会的特征是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增强,原有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择业观念以及道德规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想尽快适应社会,重要的一条是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际,培养学生健全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人我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他在人格形成、发展和人格结构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都受其影响和支配。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既是以往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的反应,也是现阶段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新起点。因此,老师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实际,培养我们健全的自我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因素中,自我意识不健全既是构成心理疾患的重要因素,又是心里不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最重要的是必须解除学生自身存在的不正确的“自我观”,培养其健全的自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