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心得体会(通用32篇)
我们第二天的活动是到丹阳的老年公寓了解老人生活情况、精神情况,进行适当交流,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改善心情,了解在老年公寓受到的待遇。从我们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到住在老年公寓的老人基本上都有自己的退休工资,而且很多老人都是企事业单位退休的。老人对子女赡养自己的满意程度大都很好,但是老人更倾向于和子女同住。对于这些住在老年公寓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平时的娱乐活动主要是下象棋(老年公寓将有专门的象棋室)、看报纸、打麻将、聊天(由于老人的身体大都不太好,所以虽然老年公寓建有乒乓球馆,但是却没有老人在打球,而且很多老人生活基本上不能自理,所以还请了护工)。在谈到老人对这个社会对他们的关注程度时,老人们大都认为现在社会关注程度一般化,但是正在逐步提高,这显示了老人对政府工作的认可。
我们第三天的活动有两个,第一个是实地走访,寻找当地空巢老人,进行慰问并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第二个是调查大学生对赡养老人的态度和认识。在调查农村老人的时候,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我总结了一下,觉得问题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一是老人的经济条件基本上还是非常拮据,很多老人仍然奋战在工作的第一线,由于没有工作技能和卖苦力的身体素质,很多老人也只能够面青养活自己,一旦有什么身体上的不适,经济上基本上就陷入危机了。第二是老人们业余生活非常单调,很多老人在家听你的角色几乎等同于一个看门人,而其余大部分老人除了打麻将、看电视是最大的活动之外,其余生活中的爱好几乎为零。第三是和子女之间往往由于代沟的问题而事实发生矛盾(当然也有很多子女互相推卸赡养老人的义务,结果是老人生活窘迫的也有)。在调查大学生是,我们小组采取的是在qq上直接把问卷发过去,好友做完后发过来,我们再进行总结的方法。以下是调查的结果:①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中的家庭赡养与抚养了解多?5.9%选择“非常了解”;29.4%选择“知道一些”;29.4%选择“了解很少”;35.3%选择“几乎不了解”②如果子女对老人不闻不问,你对这些子女有什么态度?58.8%选择“教育他们”;23.5%选择“想教育他们,又不敢当面讲”;11.8%选择“事不关己,没必要管”③你和爷爷奶奶经常聊天吗?41.2%选择“经常”;41.2%选择“很少”;11.8%选择“几乎不和爷爷奶奶谈心”④平时关心父母的方式是?64.7%选择“在学校经常打电话给父母,询问家里情况”;35.3%选择“在家帮父母做一些家务事”;11.8%选择“做一个倾听者,排解他们工作生活中的苦闷”;5.9%选择“几乎没有想过父母,感觉他们生活的很好,不需要自己额外的关心”⑤你觉得是政府履行赡养老人的职责还是子女赡养老人,为什么?70.6%认为是子女,你有大概是父母养育了子女,子女作为回报应当赡养父母,有调查者认为赡养父母是中国传统道德的要求,并且认为政府职能给予物质上的补助,而子女却能给与精神上的补助。17.6%调查者认为应当是政府与子女共同抚养⑥你觉得社会对老人的关注程度怎么样?11.8%被调查者和认为关注程度很高;29.4%认为关注程度一般;47.0%认为关注程度不够⑦你自己的父母平时是怎样关心老人照顾老人的?被调查者主要提到关注老人的衣食住行,打电话等⑧你对以后赡养自己的父母有什么计划?52.9%的人没有计划,有计划的人大都提到不仅要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更要注重他们的精神需求。
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现在大学生将来赡养自己的父母考虑较少,或者现在根本没有想过这些问题。二是大学生总体上还是比较关心爷爷奶奶和父母的,但是还是有少数人对父母理解不够。三是政府对老年人事业投入不够,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没有切身感受到政府对老年人的关怀。四是父母对爷爷奶奶的关心主要是立足于物质方面,而忽视了精神方面。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心得体会 篇25
作为一名大二的师范生,能在这个暑假去参与一个教育机构的招生工作以及后面上课的全过程,我觉得这是上天或是社会或是自己给自己的另一种引导,鼓励和启发,很多事情是需要我们勇敢的踏出第一步,也有很多事情是需要我们去尝试了才能明白了解的。这个暑假,我来到一个叫xx镇上帮一个教育机构招生,而后就在这里上课,作为一名主修小学教育专业的我来说,上课的主要对象自然就是小学阶段的小朋友们,说得更具体一点,我所负责的班级就是一二年级的语文数学,三年级六年级的数学。
工作大概就是这样,时间算下来前后差不多二十一二天,时间虽短,但是一旦用心把自己投入到这看似短暂的时间中去,不难发现,很多学习生活的相关学问就在其中,很多人间冷暖就在我们身边。
一、儿童的成长不仅需要爸妈亲人的陪伴,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爱。
前期的招生工作,让我感受到了许多的人间冷暖,生活的酸甜苦辣,但儿童的成长这个话题却是在前期招生工作中的一个尤为触动我心弦的话题。我们的招生工作,不仅仅就是在一个地方摆点招生,而且也要走家串户的去宣传做记录。
记得那一天,我是在回龙坝镇上的小学招生,其实我远远的就发觉一位多少有些沧桑的中年男子一直往我这边看了好久,就在我准备离开之前,他向我缓缓而来(右腿有点残疾的症状),经过半个多小时的交谈,发现原来这位中年男子是刚从外地打工回来,他有个上一年级的女儿在奶奶家带着,奶奶没念过书,女儿多少受些影响,在思想学习方面就存在很多问题……
那位父亲说着说着就哽咽了,我听着听着鼻子也跟着酸了起来。从那位父亲的神态里,我能清晰的看出他对女儿的担忧,从他的语调里也能听得出他为自己不能陪在女儿身边的一种亏欠自责与无奈,然而我却透过他的这些担忧和自责看到的是一位父亲对女儿的那份深深的爱。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与精神往往两难全,父母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来满足他们的精神财富,打工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然而这种潮流不是父母们愿不愿去追随的问题,而是他们不得不追随的问题,这样就形成了父母在东孩子在西的局面,长此以往,“留守儿童”也就诞生了。
电话线似乎就成了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桥梁,但是毕竟父母在这头孩子在那头,中间隔着不知是多少米的电话线,信息再发达,有些感情还是没有面对面所传达的话语来得亲切深刻。
现实的残酷,苦了我们的父母,也苦了这些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孩子们,在这个一切以物质需求为基础的社会里,我们的父母不得不带着他们对孩子的那份牵挂远离他乡……但是无论怎样,留在家里的孩子还是懵懂的,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牵引,所以,我们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一个个因为父母不得已的离开而把自己荒废在这个属于他们自己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作为园丁的老师们,我们要尽全力去关爱这些孩子们,从学习思想生活多方面的走进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努力地把这些未来的祖国花朵培养得阳光健康和积极向上!
二、我们必须拿出我们的负责真诚勇气来对待我们周边的每个“一”,用实力和信心来面对自己面对生活!
对于前期的招生工作,再辛苦,更多的都是体力上的支付,但对于接下来的上课环节,尤其是对于我来说,即使我是师范生,纵然我有再大的热情,但一考虑到从未接触过这方面的实战演习,在学校学的东西毕竟在运用的过程中多少有些差距,本就不自信的我,越想越多,再加上周围的人都很优秀,我开始怕了,开始准备退缩了,但是我想,如果就这样走了,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他人的不负责,最终还是决定留了下来。后来,我开始狂看小学每个年级的教材和相关资料,对每个年级的内容进行初步归类,找出重点难点易错点(这些只是我在上课前做的初步工作)。最让我不放心的还是第一天的课该怎么上的问题,为了这堂课,我思前想后,最终决定第一天不上课,而是放轻松的与孩子和家长交流,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状况和家长的相关意见,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
第一天真的来了,实施照着计划顺利的进行着,家长也满意地把孩子交给了我,也许对于其他老师来说,能取得这样满意的结果是他们意料之中的,但是对于毫无经验的我来说,能取得家长的肯定就是我给了我莫大的坚持下去的勇气。
一上午,我通过与孩子和家长们的交流,初步了解每个孩子的状况,从而了解了每个班级的状况,剩下的就是根据每个孩子所组成的每个班的大概状况准备教学内容以及精选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一切都准备好了,就等着第一堂的到来,这里给他们上的第一堂课,也是我上讲台正式讲课的第一堂课吧,这一上午下来,总感觉没发挥好,我还满心愁闷之际,一个三年级的小朋友都跑到街道中去了,又回过头来笑呵呵的对我说“我最喜欢王老师的数学课啦”,那一刻,说真的,我都快感动地掉眼泪了。于是,我又打起精神来,把这份感动化为前进的力量,更加努力的把自己投入到准备后面每一天的教学安排中去,就这样,我每天都是上午集中精力上课,下午就是认真的备各个年级的课,晚上批改作业,分析孩子们的作业,总结今天上课的状况,也想一下明天该以何种方式让孩子们在愉快中学习,让他们不仅能掌握这种知识,而且能把这种知识学活,自己能够灵活的去迁移扩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