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动作实习心得体会(精选31篇)
Ⅲ.二叠系地层覆盖于奥陶系灰岩之上,并与奥陶系灰岩成假整合接触。全系地层共厚300余米。下部为海成的石灰岩层建议陆相岩及煤层,上部全为陆相沉积。上覆地层为二叠系红色砂岩、黄绿色页岩。东冶水库西北的磁铁矿区有二叠系时期形成的砂岩,呈灰绿色,属于他色,接触变质结构。
新生界
Ⅰ.第三系主要为一套砾岩,其组成成分多为石英岩砾石,表面较为圆滑,颗粒大小不一。其胶结物质为红色粘土及红色砂质粘土,胶结疏松。因为红色粘土易被冲刷,故常常在地表留下成堆的砾石,在山谷和河谷阶地多有此种出露。
在合涧桥北有第三纪上新世砾岩出露,胶结良好,其中碎屑以灰岩为主。胶结物以钙质为主。主要为碳酸钙,磨圆度好,下伏地层为马家沟灰岩,与之呈角度不整合。
在柿子凹,河流凹谷旁阶地有砾岩出露,是第三纪沉积河漫滩,在第四纪以来被河流下切形成阶地,砾岩开始出露,其碎屑大部分为石英岩,钙质胶结物较多,砾石下粗上细,有些粒径宽达9米,平均10—20厘米,分选性差,磨圆度不好。在桃园村也有砾石出露,碎屑物为石英岩、石灰岩及页岩。属于钙质胶结,分选性差,磨圆度一般。
Ⅱ.第四系在本区主要是 红色土以及黄土。黄土中常见有浑圆状砾石夹层,黄土呈柱状节理发育,具有石灰性反应,属地表径流堆积而成。
在小寨村桥西出露有黄土剖面,颜色上浅下深,可以辨别出其上部为马兰黄土,下部为离石黄土。其中离石黄土无层理、节理发育,质密,若遇盐酸会剧烈起泡。
实习感谢
为期5天的实习结束了,但它对我的影响却深深烙在我们心中。这次实习让我们见识了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更让我们了解到自己懂的知识还很少,让我们更加努力地投身到学习中去。
大学生动作实习心得体会 篇16
理解学生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基础,往往一堂课的成败与否就在于教师是否真正理解学生,和学生做到心心相映,架起师生交往的桥梁。在实习过程中看到过一些关于教育的书,这些书中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教育理念,如尊重、信任、理解、欣赏、激励、宽容等,读后很有感触。
一、平等地对待学生
“全面”指的是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它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指学生个体在体现社会要求方面的全面性;二是指学生个体素质内在结构方面的全面性。前者,要求教师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教育过程中,真正能够在德、智、体、心(包括心理发育、心理品质、心理承受能力等)诸方面给学生以全面的教育和引导。其中,德是第一位的。在当社会教师的第一职责应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第二是教学生如何思考,第三才是传授具体知识。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特点
对学生的热爱。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现实地、具体地体现在班主任对学生的一言一行所产生的一种强烈的、高尚无私的道德情感。苏霍姆斯基认为:“教育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他要求教师在工作中既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推心置腹的知心朋友,又要在学业方面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地耐心指导,真正落实教书育人。
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素质教育呼唤着教育改革,同时也给老师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要注重学习、善于学习。主要包括学习有关教育政治法规,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科技新知识、新观点,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善于与别人相互学习和借鉴,择其善面从之,其不善而改之,以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学生的信息来源十分广泛,他们接受新事手快,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在某方面的知识不如学生也是一种正常现象。这就要求老师放下架子发扬民主作风,虚心地的向家长和社会学习,向同事学习,向一切有真知的人包括自己的学生学习。
四、言传身教
中学生缺乏正确的是非鉴别能力,但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老师的一言一行时刻感染着学生的成长,这就要求老师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注重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自己的高尚品德、良好的行为习惯去说服学生,感化学生,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
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每个老师树立新理念:树立民主的学生观、个人简历树立全面的教育观、建立民主平等、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随着新课标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希望每位老师都和学生建立起来良好的情感来,让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真心实意的去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吧!
大学生动作实习心得体会 篇17
又是一年三下乡,回首大一,随实践队下乡义诊的时候,自己对三下乡还很陌生,只知道自己负责拍照写新闻,也就是在那次参与三下乡之后,我想我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下乡实践人。
我是理工学院xx学院的黄,13级中医学专业。走访老兵其实不是单纯响应三下乡,在开学初我就曾随当地关爱老兵的志愿者去走访过老兵。那些在电视上看到的抗日场景在老兵的讲述中重现,我听得着了迷。
老兵虽已年老却仍想为祖国献一份力,“我想早点投胎,摆脱这副臭皮囊,去报效祖国。”老兵回忆起抗战经历,也数次落泪,因为这段回忆尘封了太久。
此次团队项目的确立实属不易,正在考试的我听说马上就要申报项目了,据说学院已经确定了两个项目。一直对下乡抱有期待和想法的我考试后就冲去了学院分团委老师的办公室,和老师说我想自己组建一支走访老兵的实践团队,在和老师既争执又交流后,团队确立了,这让我欣喜若狂。
作为理工学院“走访拾光”团队的负责人,从活动前期策划、准备,活动执行,媒体宣传,到最后活动总结。每个环节我都参与其中,光是策划案自己就修改了将近十次,尽管修改完善流程很繁琐,但走访老兵的决心却越来越坚定。
在确定好团队成员后,我进行了明确的成员分工,并多次和他们交流想法改进方案,我们都有一个想法就是要做实事。我们知道老师要的是活动效果,我却常常在想我们能给老兵带去什么?
于是我想仅仅只是采访于老兵而言可能会是一种打扰,我要把走访变得人性化。
所以这支走访队伍最后变成了关爱老兵的队伍,我们给老兵购买生活用品,大米,油,面,鸡蛋……赠给老兵消暑花茶,给老兵义诊。或许这一切对于条件好的老兵算不上什么,但是对一些家庭条件困难的老兵而言,这些生活用品和服务是多么重要。
家住河南省xx市新区百河办事处的老兵曹家庭条件十分艰苦,抵达他家时映入眼帘的是漆黑的大厅,当时他尴尬地说:“家里没有电,平时用油灯照明。” 当时我就在想我们之前为走访老兵做的一切准备是多么值得,因为老兵真的需要物质和精神上的慰藉,我们没有作秀,切实的给老兵曹送去了温暖。
接着队员把爱心物品搬进屋内放好,而后按照活动流程给老兵义诊,给老兵家里打扫卫生,和老兵聊天。我们按部就班去进行活动,为的就是尽量节约活动时间,不想过多打扰老人,因为老人年纪大了。
曹xx年纪大了,许多抗战的记忆已经模糊。走访完老兵曹,我们赶往xx市卧龙区抗战老兵梁玉林家。抵达他家时,师范学院的同学刚采访完他。我们担心梁玉林会疲惫,而梁玉林却热情的和我们交流起来,没有一丝疲惫感。此前我也曾走访过他,所以他对我们并不陌生。他询问我们是什么学校的,什么时候回家等问题,仿佛看到了亲人。
在一系列关爱活动后,老人不舍的送别我们。“聆听老兵的抗战故事,我亲身感受和了解当年抵御外敌的那段历史,这是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我想要长期做关爱老兵的活动。”团队成员在回校途中和我说道。我想这就是我们活动的效果,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给老兵送去了温暖,引导更多的同学关爱关注抗战老兵。
根据活动后期我们在网上查阅资料及与关爱老兵的志愿者联系了解到,目前 全国健在的抗战老兵约2万人,平均年龄90岁以上,其中不少老兵生活在农村,生活困难。
去年以来,在xx市志愿者们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共找到抗战老兵80多位,为50多位贫困老兵申请到定期资助。
xx年三下乡,我看到许许多多走访老兵的团队在努力,在收获。我们团队或许只是寻访老兵大军中的沧海一粟,有很多团队做的比我们多得多。
全国都在开展关爱、寻访老兵的活动,不少企业、个人或许也会借机炒作自己,但是我想呼吁:老兵已渐渐凋零,老兵不该被遗忘,大家在走访老兵的同时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请记得给老兵送去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