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心得体会(精选27篇)
八、当我们走在真理之路上时,必须时时提醒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在心里,而非在眼前或身后,因为我们心中的东西是最珍贵的宝藏,即宇宙本身的华丽壮观。
读书的心得体会 篇13
冬天是四季中最简单最美丽的。
冬天的美不仅仅在于娇艳的寒梅,还在于“风无柳絮”的雪。
最美的冬天,在于上升溅起的雪花。雪花从天而降,它们是冬天的使者,那么洁白可爱。他们亲吻大地,给大地盖上厚厚的被子;他们玩松柏。——松柏有一副白甲,那么魁梧,那么高大,英姿飒爽;落在梅花肩上。梅花如穿马甲,吐露的雄蕊更香。如果落在梅花的花瓣上,就是“美女画妆,美女爱胭脂”,那就更有意思了。
说到雪梅,我真想买几句。尤美薛梅,红梅。薛梅洁白优雅,轻盈纯净;红梅艳丽多彩,很有风度。如果雪落在薛梅,那就是“锦上添花继续简单,睡霜卧雪吐冰净”,这让薛梅有了空谷般的气质;如果和红梅一起倒,说明“罗敷不如石帅,不如石迷人”,让人觉得红梅的秀气红和雪的纯朴白相映成趣,真的很完美。可以说雪和梅花是独一无二的搭档。
独自在雪地里行走。最惬意的是晚上的雪。我惊喜地打开窗户,小心翼翼地捡起一把雪。感觉自己抱着一个千载难逢的宝宝,好激动!太冷的`话,就不用“羞走,门边回头,闻青梅”。你可以穿上衣服,披上斗篷,独自在雪地里行走。一步一个脚印,故意跑来跑去捣乱!月光柔和地照耀着,轻如鸿毛,轻如水,冷如寒冰,照耀在闪闪发光的雪地上。想想看,曹植和陶渊明又要施展他们的诗才,又要喝醉了!
拿一杯最清亮的月光,让雪花翩翩起舞,把你托起,亲吻你,随意靠近你,体验冬天最珍贵礼物的美丽、神奇、神奇。
读书的心得体会 篇14
我们为何要读书?
儿时,我用仅会的一点拼音,读那些带注音的故事书,在美丽的童话里,我知道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开始学习作文后,我读那些范文精选,学着用动情的语言去讲述生活,用华丽的词藻去描绘世界;升入高中,为了迎接一次次的考试,我读名家名篇,背美文佳作。
进入大学,在宁静的图书馆里,在林立的书架中,我有些目眩了。该看些什么?我需要些什么?我究竟喜欢些什么?不知道。好像航船上的舵手,失去罗盘,茫然不知所措。
在任何人眼里,中文系的学生都应该是“读书破万卷”。近到中国的鲁迅、郭沫若、茅盾,远至外国的卢梭、高尔基、托尔斯泰;且不说中国的古典四大名著,就连《红与黑》、《战争与和平》也要严熟于心。但很可惜,这些书我一本也没曾读过。虽然曾试图补上这欠下的功课,但我失败了。原因很简单,兴趣与目标是最好的老师,我找不到充足的理由,去说服自己坚持。似乎再也没有动因,让我去啃鲁迅杂文中坚硬的语句;再也没有动因,让我去欣赏冰心笔下那美轮美奂的“爱”的世界。
中国的传统思想是学以致用。重在“实用”。我总免不了问自己,为什么要读那些书。因为它们是名著?因为我是一名中文系的学生?还是因为中国的教育传统?我不知道。如果这个问题有答案,韩寒也不会放弃数学而出书。他眼中,高等数学的无用,就好比我眼中退出时代潮流的名著的无用。
英国的伯特兰罗素说过,读书有两种动机,一种是从中获得乐趣,另一种则是可以向人夸耀。如果不感兴趣,而仅仅因为自己是中文系学生,借读书向人夸耀,那恐怕真有点虚菪、有点可悲了吧。
当然,我不排斥、更不反对读书。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阿Q,对任何时代、任何人都有警醒作用。我只是不提倡现在的学生仍墨守陈规、日复一日、做着书本的奴隶。
读书的心得体会 篇15
这本书的作者是格温。斯奈德。科特曼,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获得幼儿教育专业学士学位与硕士学位。她从事幼儿教育事业近30年,当过幼儿园教师、幼儿园园长、大学教师和教育培训者。本书着重介绍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和建立积极有益的家园关系两个方面的内容。她以讲故事的方式提供了88个幼儿教师与孩子、与家长相处的细节,包括如何与孩子交流、如何应对孩子的错误、如何帮助孩子学会合作与分享、如何与家长合作等。对于幼教工作者而言,可将此书比喻成自己的私人导师。
我非常赞同作者从始至终阐述的.观点:尽量给幼儿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有时间和自由去探索一个丰富多彩、安全可靠的环境。要知道玩耍对于小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分散精力的坏事,相反,那是他们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要理解并尊重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与能力发展水平。只要我们明察秋毫,他们就会给我们指明方向。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中的每一个都发人深思,第一遍看完这本书后我又细细研读了第二遍。在重读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我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如何利用这些案例呢?我可以试着做哪些工作?我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我应该怎样灵活地应用这些道理来处理自己特殊的情况呢?反思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虽然已经是有近20年的老教龄了,但也容易生成一些惯性,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对幼儿的关注、对家长工作等反思的深入还是不够的,通过学习和自省也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能不断反思、不断创新,形成对教学工作的新动力。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我从书中吸取了很多有用的东西,给我今后的工作会带来很大的帮助。我希望幼教工作者们都来看看这本好书。
读书的心得体会 篇16
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也很早就读过这本书。之前只是当做故事来读而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我有幸在今年寒假重读了这本通过一个故事阐述了变是不变的真理。也许有点哲学味道,但慢慢品味这本书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个真理很通俗易懂。
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固守在已经消失的美好幻觉中追忆和抱怨,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
我认为书中的奶酪可以成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想要得到的东西。面对着如此快速发展着的社会,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多变和危机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各种外在的强烈变化和内心的冲突相互作用,使人们在各种变化中茫然无措,先是追问———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对新的生活状况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对并陷入困惑之中难以自拔。如果你在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中,总耽于“失去”的痛苦、“决定”的两难、“失望”的无奈……那么生活本身就会成为一种障碍。生活的迷宫很大,你会滞留在其中一角安身立命,久了,年纪渐长,就“懒得变动”,或者是“没有勇气和激情”再去变动和追寻。《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把人类面对社会变迁的生存问题寓言化了。
嗅嗅和匆匆,代表了那些对社会变化有着敏锐嗅觉,且能迅速行动的人。这些人往往在变化来临之前,就可能有了预感,甚至有了预备行动。他们随时准备往前移动。因此,他们总是可能比别人先得到生活中的“奶酪”。
唧唧和哼哼则代表在变化面前喜欢思前想后的人。他们无法预见变化,更可悲的是他们不喜欢变化,惧怕变化,甚至不承认变化,进而拒绝变化。当变化来临时,他们会感到痛苦万分、束手无策。
唧唧同哼哼又有所不同,唧唧在失掉了“奶酪”之后,经过一阵痛苦的思考,终于采取行动。他很缓慢、很艰难地往前移动,他一步一步地重新发现生活中的“奶酪”,直到他最终又找回了以往“梦”中的“奶酪”。在现实生活中,唧唧可能代表相当大的一部分人,甚至是大部分人。环境的变化,迫使他们去思考、去行动,常常挣扎在“变”与“不变”的选择中。当然最终他们都能得到自己追求的东西,毕竟他们适应了变化。
哼哼是个失败者。他永远没有从“失落”中痊愈。他抱怨、咒骂、怨天尤人,他感叹命运不济,但就是没有行动,没有下一步的计划。这种人在生活中也大有人在。他们是生活中永远的失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