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3篇)

2024-06-08 18:44:28心得体会打印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3篇) 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我现在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体现。道家强调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的基础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发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

  抽刀断水水更流,水具刚柔相济。水虽柔弱但意志坚定,它信念执著,追求不懈,没有走不通的路。长江黄河,奔流向前,万千阻隔,东流入海的意志没有一丝的动摇。还有那屋檐的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水滴石穿。由此启迪我们对事业的追求要锲而不舍。一旦认准一个目标,就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坚定执著的精神。

  水的公平正义是为官者必学之道。水从不嫌贫爱富,不管泥缸瓦罐,还是金盆玉碗,随形就物,始终坚持“一碗水端平”。公平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根本体现,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只有“端平一碗水”才能赢得民心。

  水光明磊落,清澈透明。惟其透明才观得鱼戏浅水,月映深潭。惟其本色清廉,自然天成。即使蛰伏地下,依然清澈纯真。若以水为镜,能辨出忠奸善恶,照出真善美,假恶丑。人若修养到像水一样光明磊落,玉洁冰清,心地充满阳光,阴影自然远去。

  水无坚不摧,滴水成河,团结无私。水的聚集力非常强大,一旦融为一体,就不分你我,荣辱与共,休戚相关,朝着共同的方向前进。水聚集在一起就能显示自己的强大力量,故有“团结一心、其利断金”之道理。这印证了要把我们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推向前进,就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荣辱与共、包容豁达的境界与情怀。

  我们学习水的优秀品格和精神,最本质的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即要谦虚谨慎,豁达包容,积极向上,增强能力,坚定信念,对党忠诚,心系人民,努力去做一切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事,不计较名利与地位,有了这种境界,我们就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 篇10

  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着名思想家,哲学家。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简直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地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地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地学习。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助长。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十分伟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但是我却没有能发现"众妙之门",自古以来研究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总以为体会到"物极必反","无为"之类的人生哲学,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我以为他的许多观念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索。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 篇11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高度概括大道的德性进而总结出人应具备慈德、俭德和让德的三大美德,更是为人修身处世的三项基本原则。

  宽厚仁慈是领导干部的安心立世之本。“慈”是老子“三宝”中最重要的,是世间一切美德的基础。《孙子兵法》中:“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这就是领导者仁慈所激发出的巨大作用。

  老子说:“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倘若一个领导干部无视国家法律,为所欲为,即便能够躲过一时,最终也没有好下场,“老虎”、“苍蝇”的结局就是现身说法。领导干部若能秉持老子倡导的这种官员应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应具备的官德,用“慈”的理念去从政,对社会有回馈之心、责任之感,对百姓有人本思想、服务意识,对自然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对下属有仁爱之心、感激之念,做事从政能成人之美、与人为善,就不会肆意妄为,继而与社会和谐相处,得到百姓的拥戴,这也是领导干部的安身立世之本。

  清心寡欲是领导干部的修身养廉之要。老子用 “俭”字作为治国、事天和养生的根本原则。治国者唯有坚守少私寡欲、勤俭治国的原则,才能更好地为民谋福。多少王朝更迭、社会变迁、政权兴衰的历史,无不验证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人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又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你想给人一滴水,自己就需要有一桶水的容量,这就是“俭德”。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保持淡泊清静的心态,神安体健,也是对廉政自律者的回报。对物质享受的追求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通过外界制度的规范与约束就非常必要。当前,党中央强力推进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和“四风”整治,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八项规定的意义深远,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谦虚和顺是领导干部的立身处事之则。为什么老子崇尚谦柔之德?因为他明白“物极则反,过盛必衰,盈满则覆”的道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凡是过于自我膨胀的行为,都不会持久!老子的“谦下”,也被孔子视为克敌制胜的法宝。孔子带子路游览鲁国宗庙,看到一个欹器,它中空时会倾斜,半满时会端正,满盈时又会倾覆。孔子借此教育子路:“唉,哪有盈满而不倾覆的道理?”子路问:“有保持盈满的方法吗?”孔子答:“聪明睿智,要守之以愚拙;功盖天下,要守之以谦让;勇力盖世,要守之以怯弱;富有四海,要守之以节俭。这就是抑制自满的方法。”孔子告诫人们,要想保持完满,必须做到不自满。若能做到谦、让、愚、怯四点,近可独善其身,远能兼济天下。

  以来,随着中央强力推进反腐败,“大老虎”的一个个倒下,再次证明了老子“物壮则老”和孔子“满盈倾覆”的道理。同时,也给世人敲响警钟:有恃无恐的狂妄者必然没有好下场,为政者唯以谦和、辞让为处事原则,时时警钟长鸣,警示自己时刻清醒头脑,防止罪、祸、咎落到自己身上,才能获得长久的安定。

  《道德经》中的“三宝”及许多精辟见解都闪耀出思想的光辉,丰富了当代反腐倡廉思想,对促进当代领导干部廉德修养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 篇12

  开篇之前我认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