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培训心得体会(通用30篇)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非常关注专家们的先进教学理念,听了一遍又一遍,每次听完,总会有收获。通过研修,促进了我对教学的重新认识和理解。
二、研修收获
通过对教育专题的认真学习和研讨,收获的确不小,同时也给自己的教学理念带来很多新的思考:
1.对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研讨学习的收获是:对于涉及此问题的教学,我们尽量把数学教学生活化,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对“应用题”教学及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习的收获是:理解了应用题的教学流程,教学应用题应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教学的策略,而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记住解题的步骤。
3、对新课程理念下统计与概率教学研讨学习的收获是:在教学统计中,我们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注重空间概念的建立,以多种方式、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于概率的教学,注重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联系,注重联系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多实践、多推理。
4、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学习的收获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提倡合作交流,以多种教学方式探求教学的有效。
5、对课堂观察和如何评价一堂课学习的收获是:课堂观察能够有效的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对教学的反应,发现问题,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一堂好的课即要有意义、有效率、有创新性,又要让学生能够接受并喜欢。
三、研修体会
远程研修开辟了一条普通教师与全国知名教育专家,紧密接触的通道。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领略专家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转变了教育观念。同时,远程研修为学员搭建了广阔的交流平台。学员与专家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通过网上研修平台,进行了充分的学习、交流,自己从各方面有了新的提高。下面谈几点自己的研修体会:
1、进一步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通过研修学习,我认为要想驾驭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师德,还要有渊博的学识,同时也要有一套行之药效的方法。这是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我要以这次远程研修培训为契机,利用各种形式广泛收集课程资源信息,认真向课程专家团队和同行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2、进一步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在充分了解学生,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出发,关注每一位学生,给每位学生充实提高发展的机会。教师的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教师教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真正的主角,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通过学生体现出来的。
3、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通过这次的研修我深感合作的重要性,尤其在当今社会更需要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同事之间通过交流,讨论与学习,在同一个问题上折射出不同的智慧,把知识、经验与问题有效地联系起来,解决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从而促进教师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4、进一步加强对教学策略的学习和运用。通过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对提高教学效率、激起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5、进一步加强对教学工作的反思。对自己的教学及时反思,认真听取学生的反应和听课教师的评课建议,及时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并结合理论反思自己的实践,在反思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升华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
最后,我要感谢远程研修平台,在这里,我听到了那么多默默无闻的教育工作者实践探索的脚步声;看到了那么多的同行为了梦想在孜孜不倦的追寻着;读到了一篇篇精彩的评论和一份份饱含学员心血的很有见解的文章,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具有的无限的人生,无限的风景,无限的未来!不仅要做老黄牛,而且要做一个学者型的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积淀自己的综合素养,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
初一数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11
初中数学暑期培训心得
今年暑期,我参加了初中数学培训会,聆听了合肥两位专家的专题报告,使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作为一位数学教师如何能驾驭课堂,以及上好一节数学课要树立四个意识和三个能力,关键看对教材的研究和挖掘,对新课标的理解,对新世纪培养人才的要求,要改变以前的应试教育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最终实现《新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的“基本理念中”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基本理念,我认为在完成教育教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密切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融入数学。
一、让数学走进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永远无法剥离的。正如《标准》中所说的,数学,它是一种过程、技术,是工具,更是语言、思想和方法。可见,数学已经融合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多维结构的人类活动。因此,教学时,要努力让数学走进生活。
1、从现实生活中创设引入数学情境。《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学“负数的引入”时,我们可以通过温度计来认识,比较一个地方夏天与冬天的温度如何表示,把数学的学习与日常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像这样创设教学情境,不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钟爱数学,激发学习动机,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而且培养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教材中挖掘潜在的数学资源。《标准》中指出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通过融入了数学的含义,体现了数学的价值,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而且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的存在,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让生活融入数学
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标准》的要点之一。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让数学生活化,让生活融入数学
1、通过模拟活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如在教学中创设优美的生活情境:春天到了,班级想出去春游,现在有两家旅行社分别给了各自的优惠方式,请比较一下,选哪家旅行比较划算。通过把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引进数学课堂,使生活常识数学化。由于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学生从中可以看到,现实生活和数学知识确实息息相关,两者之间是一座相通的桥梁。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觉得数学没有白学,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知识,从而体会到数学本身的强大魅力,感觉到数学课堂充满着智慧和乐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标准》中强调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改变教学方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寓数学知识于学生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丰富的数学问题。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