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4篇)
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的主要弊端,就在于“教师主导作用越位”,“学生主体地位失位”。课堂教学的创新,正应从此突破。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善于给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去学习。
“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对教师的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利于教师对数学语言文字、符号、图形、动画、实物图象、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能使过去难以实现的教学设计变为现实。
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目的是教好学生,但怎样才算教好学生,如何教好学生,主要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有关。素质教育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对教师角色产生强烈的冲击和深刻的影响。
数学教学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通过“做数学”来体验数学,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属于“主导”地位,由于学生很容易通过电脑从外部数据资源中获取知识和信息,教师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讲授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其主要职能,他的职责从“教”转变为“导”,表现为引导、指导、诱导。
总之,信息技术进入中学数学课堂,对中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快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学生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直以来,教师主教,学生主学,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在“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主体”,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中,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习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主要包括下面三种模式:
①课堂学习的“角色扮演”模式
在教师、知识和学生三者关系中,尤其以“教师与学生”这一对关系最为重要。“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本质区别不是看是否使用了多媒体教育手段,而是看是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实现教育全球化、现代化、素质化的重要举措。
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数学第一册(上)第二章《函数》第2.6节的例2,它是对指数函数及其图象平移的一个总结,同时又为一般函数图象的平移提供了研究的方法,同时可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这节课内容多,也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以很好地掌握,用以往的教法,学生大多数只能死记硬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实验教师决定这一节课让学生去进行探讨,一方面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想由“以教师为主导”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去扮演“教师”的角色。
高中函数图象变换主要有以下四种:1.对称变换2.平移变换3.伸缩变换4.翻转变换。四种主要变换包括12种不同的变换。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这节课的教学实验具如下功能:首先,是为了引导出更积极的教学活动;其次,极要求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加强自挑战意识,从而减少学习的恐惧心理。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由于实验教师经常需外出听课学习,有时一周的课程不得不通过调课提前上,
但有时因特殊原因不能调课,因此,实验教师通常由数学科代表或其它学生“代课”。
下面是高一(3)班学生张俊宏在上完“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了这节课以后的感想:
①代数学老师上完课以后,我对数学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
②数学课应该讲究互动性。只有大家一起学习,教学才会变得更容易。这样,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才会大大提高。
③数学课不能太过于侧重于概念,应该要和例题配合,才能使别人更加容易明白。
④上数学课应该尽量与实际结合,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⑤数学课的内容应该要比较新奇,这样,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才会更高。
⑥由学生来代替老师上课,这的确是比较新奇,希望以后更多的同学能够有这样的机会。
②数学实验的“创造体验”模式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实验”是数学的一个必要且重要的部分。著名数学家教育家波利亚精辟地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德式的严谨科学,从这方面看,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高斯曾提到,他的许多定理都是靠实验和归纳发现的。欧拉也认为,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前苏联数学界更是明确提出,“实验是现代科学和实践的产物”。所以,数学和发现往往离不开数学实验,需要经过猜想和证明两个过程。
数学的猜想与数学的实验是分不开的,在数学实验中,往往要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处理数据、发现规律。“数学实验”很多学生还是第一次听到,更不用说去做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根本没有“做数学实验”做个概念,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静听、抄笔记的状态,并没有积极参与。信息技术能够突出数学教与学“互动”,利于学生主体参与。数学学科的特点要求学习者在数学学习中必须进行充分、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数学学习离开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必然失败的。
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教学时,学生就由原来的“听”数学,变成了“做”数学。
例如在《函数》这节课时,学生之前已掌握了“带参数的函数图象与性质”的研究方法,在多媒体实验室上课时,学生自己上机操作,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了课件,通过控制三个参数,观察图象的变化,摸索A、ω、和φ对图象的影响,在电脑图形的不断变化、同学之间的互相讨论、教师的点拨指导等反馈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自我知识的重新建构。
又如在“椭圆的定义”一节课中,由于知识联系多,为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好定义,因此实验教师与学生一起利用TI-92plus图形计算器的进行操作。
画椭圆的过程是研究椭圆的性质的重要过程,让学生根据椭圆的定义画出图形,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在作图的过程中,学生在屏幕中间画线段FG,并比较FG的长度与线段CE的长度大小关系,学生思维灵活,动手操作能力强,很快就发现问题所在:FGCE时,轨迹是双曲线。(如下两图)
许多数学发现都源于实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正如弗赖登塔尔说“从事创造性数学的人都知道,在与数学相关的任何问题中,直觉比严密的逻辑过程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得到了体现,事实也证明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③课外假期的“课题研究”模式
在课外学习与假期研究中,学生通过选择自已所研究的内容,选择几个同学作为学习伙伴,组成数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相互帮助,直到问题解决。
例如在研究“正方体的截面是什么图形?”此课题中,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课本的提示,总结得到了以下的几种解决方案:
1)用橡皮泥为模型捏出各种截面;
2)用红萝卜切出各种截面;
3)用玻璃与玻璃胶做了一个中空的正方体,灌进清水,由水面的形状得到各种截面;
4)参考有关资料,用几何画板做出课件,演示各种截面。
又如学生黄泽添在学习完数列一章后,写出了《数列的实际应用》的研究课题:研究了银行存款或贷款(分期付款)中“单利计息”、“复利生息”、“整存整取定期储蓄”、“活期储蓄”、“分期付款中规定每期所付款额相同”等概念与结论,并且指出数列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只有掌握了基础的知识点后,熟练运用,并能灵活利用各种数列的特点,先把复杂的问题找出其内在规律,用通项公式表示这个规律,如果不是单纯的等差或等比数列则要利用一些技巧把其转化为等比或等差数列,另外还要注意无穷递归等比数列、线性递归数列和周期数列的基本运用,这样,不仅能够对于一些关于数列的复杂的问题得心应手的解答,在日常生活里,我们还可以运用到这些数学方法来解决一些有关金融、彩票等实际问题了。
成考学习心得体会 篇11
通过一周紧张而有秩序的学习,聆听老师深入浅出的授课,使自己的思维豁然开朗,受益非浅。下面结合公司的发展实际,浅谈一下在"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方面的体会。
一、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公司通过切实履行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权、职责,形成了各司其职、协调运转和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建立、完善公司制度,约束和规范了员工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