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阅读心得(精选31篇)
三、廉洁自律是约束自我保护自我的真正法宝
从干部保护的角度讲,廉洁自律是干部防腐拒变的法宝。作为一个干部,只有从严要求自己,才能经得起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利益的诱惑。从领导岗位到阶下囚,无不说明一个人在岗位上自制力的重要性。从小贪到巨贪,从小贿收礼到大贿收钱,一步一步放纵自己,大肆进行权钱交易。结果,自然是被“双规”,接受党纪国法的洗礼。可见,在领导岗位上,只有自始至终加强自身的廉洁自律意识,才不至于被“糖衣炮弹”击倒。
四、群众观念是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础
一个没有群众观念的干部,不可能干出令群众满意的实事来。群众观念是执政为民理念的思想基础。有了群众观念这个思想基础,才能在工作中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更好地为群众多办实事,切实地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观念实际上就是公众观念。如果没有公众观念,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那么,就谈不上为人民服务,也就谈不上做“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那些在反腐倡廉中违法违纪者,就是因为群众观念淡化私欲膨胀所致。
总之,通过这次反腐倡廉的教育和学习,使我深深感到一个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的可怕、工作作风败坏的可悲、廉洁自律意识淡化的可怜、群众观念不强的可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寻找差距,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振奋精神,做好当前工作。
忏悔录阅读心得 篇12
有些故事的好,不在于它有多么精彩,仅仅因为它的真实,就有了某种直抵人心的力量。现在这个世界,所有人都在拼命向上爬,没有人愿意长久地停留在一个地方,认识新朋友的速度和失去旧朋友的速度一样快,很难从根上认识一个人。即便你想花时间,也未必有这个现实条件,生活一旦没有共同的时空和物质基础,便很难再有交集。
好在阅读提供了一种替代的方式,尽管比起真正有血有肉的交往,与书中人物的交流仅仅停留在人的大脑中,所有的细节都靠书中的文字和自己的脑补,但它至少可以让人体会一种参与他人人生的感觉。阅读是困难的,一本几百页的书可能需要一周的时间才能读完,特别是一本非小说、非虚构的作品。
但恰恰在这一点上,阅读超过其他艺术形式,比如电影,更接近花时间认识一个人的真实体验。正是在眼睛的疲倦,身体的劳累,想要放弃又舍不得放下,眼看要读完又有些不舍的阅读体验中,我们重温儿时那不知时间为何物,相信所有陪伴都是永久的相处。照样来过一遍之后,合上书本,突然明白那歌里唱的,没有什么能够永恒,但“myheart will go on”。
卢梭的《忏悔录》给我带来的,就是这样了解一个人的奇特体验。更奇怪的,你了解的这个人还不是天使般的神圣、光洁,恰恰相反。出身卑微,又敏感、多疑、神经质,生了五个孩子都送到了孤儿院……从他身上看不到任何现代精英那种精致的生活、高度的自制力、高超的社交能力。就是这样一个家伙,活了60多岁,写了好几本名作,轰动当时的巴黎上流社会,死后成为著名的思想家,凭什么?就是这样一个令人讨厌的家伙,你却对他恨不起来,只觉得他可怜,为什么?
NicholasDent在他的《卢梭》中说过,每个人都能从卢梭身上读到自己。卢梭是这样一个人,悲伤就悲伤到极致,快乐也快乐到极致,极端自恋又极其自卑。游走于上流社会,却视金钱如粪土,没过过多少好日子,却又体验过最极致的爱,悲伤,痛苦,迷恋,幸福……没人想过卢梭那样的生活,但每个人心中都有他那样一抹天真烂漫。
看到卢梭会让人忍不住去想,平平淡淡没什么不好,但要是一辈子都平淡无奇,也挺没意思的哈?
卢梭,一个浪漫主义者——读《忏悔录》
浪漫主义的性格让人可怜,惨淡的人生有一种悲剧性的美。
他的生命在于他的情感
感情细腻、丰富而强烈。对“妈妈”是依恋,对乌德托伯爵夫人是爱情,对众多始乱终弃的朋友们是友谊。每种感情都强烈到极致,从他的文字中可以获得对这些人类感情最明确的定义,从他的体验里又能找到人类中这些感情最强烈的范本。对华伦夫人夹杂着爱欲、友情、占有欲的情感,最终沉淀为跨越漫长岁月的亲情般的依恋。生命中短暂出现过的一位位女性,给他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回忆,到了晚年仍常常回想,成为他不竭的情感源泉。
丰富的感情,其强烈程度,甚至超出他自己的控制,不是他在掌控感情,而是感情在控制他。走在路上,突然出现的一个想法就能把自己感动哭,给别人写信还没写好,泪水已经把信纸给打坏了。对生命中美好而短暂的体验印象十分深刻,与“妈妈”在沙尔麦特乡下度过的时光成为他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晚年在政治迫害中向往的归隐生活,也是沙尔麦特式的生活。“这让我想起了沙尔麦特”是他对一个地方自然风光的最高评价。
一生有过很多段感情,但真正感受到爱情的时间极其短暂。对爱情定位极高,与早年非常亲密和依恋的“妈妈”,与一起生活了二十五年的泰雷兹,都不是爱情,而只对乌德托伯爵夫人产生过一生中唯一一次爱。可他与对方相处不过几个月,做的最大的动作是吻了她的手。对待感情非常认真,全身心投入,可以为了对方做一切,却又被自己过于强烈的情感所控制,到最后往往是失落。
在想象中生活,用想象来写作
富于想象,甚至是幻想,最爱做的事是一个人在小树林里,没人打扰地做上一天白日梦。与自己虚构的人物对话,按照想象中的自己生活。《爱弥儿》中的人物是想象的,《新爱洛依丝》中的人物也是想象的,即便是《论科学与艺术》《论不平等》这样的理论著作,都是他在一个人的时候,内心极其激动的情况下想出来的,他是带着全部情感去写作,想到、写到热泪打湿了前胸。据他自己所说,他所写出来的部分,比起他晚上躺在床上那些辉煌的想法,不足万一。
在社交中与所有人处于不同频道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总是根据表面的态度,不经意的细节加以解读,从而判断对方,决定自己的好恶。很多他极其喜欢的人,到最后却背叛他,非常容易被人骗取信任和好感。一旦信任别人就与人交心,掏心掏肺毫无保留,真实到让人生出很多疑虑。在一些问题上过度敏感,与人相处时为掩盖某些可能的误解,反而欲盖弥彰,弄巧成拙。内心的恐惧和怀疑,让他与很多最亲密的朋友决裂。写起东西来是个好手,且充满才华,说起话来却笨拙不堪,背了无数遍的稿子,一到讲话时仍然会忘,明明是好意,说出来让人以为是在骂自己。神经大条,情商极低,为了自己心中不为人知的原则不知说错多少话。面对人多的社交场合战战兢兢,好像自己是个十恶不赦的罪人,恨不得立刻当着所有人的面忏悔。心思总在反思自己的表现,以至于无法自信地与众人相处,给人的感觉整个是一城府极深却外表愚蠢的笨蛋。
向往斯巴达、罗马共和精神
最喜欢的作家是古罗马的普鲁塔克,最向往的政治是斯巴达和罗马式的古典共和,在当时的法国,显得特别不合时宜。所谓古典共和,按照《爱弥儿》中的描述,是像斯巴达人那样,对外野心勃勃,冷酷无情,内部却公正无私,和睦无间。斯巴达母亲在五个儿子都战死后,先问的不是他们的死活,而是战争是否胜利;佩达勒特想要参加三百人会议,被拒绝,但他想到斯巴达有三百个胜过他的人,就高高兴兴地回去了;雷居鲁斯被敌人俘虏,替敌人回到自己国家谈判,他极力劝说自己国家拒绝敌人的要求,然后再回敌营赴死……共和就是这样一种精神,所以斯巴达和罗马涌现出很多高贵的人。卢梭以他那敏感而富有激情的想象力,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对这种古代精神的向往。
忏悔录阅读心得 篇13
第一次与她单独在“一起”;在里昂睡街头的座椅;在天文台上研究各个星座;把时间消遣在自己的小屋中寻找治愈心灵创伤的药物——卢梭,一个叙述生活和成长的法国作家,一个让我敬仰的法国人物。
“我如今要做一件从前没有人做过,并且也不会有人敢做的事。我想将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自己。”这是懊悔录的经典开场白,在政府和学界的乃至朋友的都背叛他时,他选择把自己的一生完整的写下来,让世人明白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我的读到中,我认为他是一个直率、感性、热情的人,他从没有约束自己,只是放任自己的思想去完善自己的生活。描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他没有隐瞒任何事,甚至是自己的爱情。
他非常的骄傲但在骄傲中有多少的流露出了卑微的感觉,当我翻阅着这本记录了他爱情亲情和友情的书时,我不禁也想起了自己。自己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呢?是充满了正义与光明的微笑,还是因为自己的无能而造成的社会对你的嘲笑,是啊!这两种都是笑,可你认为这两种笑是一样的么。那么你错了当你受到别人对你的微笑,那说明你改变了命运。可当你受到别人对你的嘲笑是,这说明你将一辈子被命运牵着鼻子走,就已经说明你的人生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