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读书笔记优秀文章(精选35篇)
让每个读者都为格里高尔担心,也同时也关心故事究竟会如何发展,这样的安排让读者对故事的结尾产生了巨大的悬念。事情的发展让我们可怜的主人公的境遇愈加的悲惨,直到最后的死亡。但是格里高尔的死亡,却让我们有那么一种欣慰,他终于不用受苦了。他不用在曾经自己的房间,现在是家里放废物,破家具的地方苟延残喘。相信每个读者也会感觉到变成硕大甲虫的格里高尔,他此时此刻也是家里的废物,他从家里的顶梁柱变成了给家人带来不快的东西;他不用在吃自己已经无法下咽的食物。他变成甲虫后,一些生活上的习惯也越来越“动物化”,离人类的行为习惯渐行渐远,从探索外界是不再向人类那样依靠自己的视力,而是使用自己的触角,并且认为触角十分的管用。
他终于能从家人的敌意中解脱出来,我们能从家人对他冷漠的言行和通过他心理的回应中,体会到那种痛彻心底的感觉。虽然时间,地点并不相同,但是《促织》和《变形记》所表现出在社会中,底层人物在现实的重压之下,异化为“非人”的悲剧,无时无刻不在上演。蒲松龄在之后的评论里加入了自己的评论,但是也只是点到为止,只是讲了“一人成仙,鸡犬升天。”暗讽统治阶级的昏庸。而卡夫卡却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所创造的物,如金钱,机器等作为奴隶人,并使之异化的力量进行描写,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这样细致的描写让《变形记》与众不同。
匆匆读书笔记优秀文章 篇20
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于是,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文化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终极目标:君子。在我的理解里君子是孔子、孟子、墨子、柳下惠、晏子、颜渊,是岳飞、范仲淹、文天祥、左宗棠最近有幸又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君子之道》。对君子的认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君子的难能可贵有了更上一层的敬意。
说到君子就不能不提他的对立面——小人。只有小人的大量存在才会凸显君子的难能可贵。“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则为小人”。《贞观政要》中一句话将君子与小人分开,或许这也是最简单的分别方法。这句话类似于“能救人坑坎中即为活菩萨”。如果只是按照这个标准,那么我们几乎所有人都做过或多或少的善事,那是不是说所有人都是君子呢?我们对于善的要求总是过于苛刻。正如《增广贤文》所说“声妓晚景从良,半世之烟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一生之清苦俱非。”做善事不难,难在坚持始终只做善事。而只有始终如一地做善事,才能被称作君子。这样的要求使得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凤毛麟角,当然,也正因为君子凤毛麟角更显得君子的难能可贵。
君子是我们每一个致力于从事人的事业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你要想培养什么人,首先你应该成为什么人”我们要想让培养的孩子成为君子,那首先我们自己应该向君子的伟大人性靠拢。“取法乎上,得之于中;取法乎中,得之于下”我们也许不能每一个人都成为世人眼中的君子,但,我们至少应该以君子为我们终生努力的目标。并在奔向,目标的过程中引领我们的孩子一共前进。“教育就是一群不完美的人领着另外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过程。”我愿意做那个不完美的领路人。
工作中如何效仿君子呢?读过这本书后,我总结出四个字:不争、不让。
不争,不争名、不争利。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如果一个人太过于注重外在的名声,难么,他的内在一定跟不上自己的表面。当一个人被自己或者世人塑造成一个榜样之后,他就不再是一个纯粹的人,他的行为也失去了原本的真诚,渐渐失去自己。因为,他的一切行为都已经成了别人效法的对象,他不能错,他已被世人定义为一个模板,按照世人的定义生活、做事、做人。原本,他并未具备的品质,也不得不假装表现出来。一个朋友给我留言“社交之所以累,就在于人们总想表现出自己并不具备的品质”这些品质,或许正是世人对君子的要求。我们可以这样要求自己,但是,请不要盲目给自己贴上标签,直到有一天那些品质已经被我们内化到生命里它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那时,就是名副其实的君子了。“行为世范,言为士则”。
匆匆读书笔记优秀文章 篇21
对于误解的进一步阐释:下面我要讨论几个字,这几个字,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却恰恰是错误的理解,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正确的纠正。
1、愚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的城市人都认为乡下人“愚”。但这个愚字在本书解释,和我们所想却是大相径庭。
如果我们仔细回想对于乡下人的看法无非是几点:不识字,没文化,木讷,傻笨。
我们先说不识字,字本身就是一种语言上的表达,语言间接的承接在纸这一种媒介上。通过纸张来传递信息,但对于生活在乡土的人来说,我们之前已经提到,在一个环境中,生老病死都在一个相当的稳定的环境中生活的人,本身对于周边的事情就已经相当熟悉,人们的肢体、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的交流就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我们看一些名人的演讲,不难发现,丰富的肢体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在乡土社会,人们之间的交流,要比冷冰冰的文字更加丰富,那么文字对于乡土来说,意义并不大。对于文化,我们所认为的,或许是课本上的知识,或者对于社会价值观世界观的了解,但对于乡下人来说,他们也有自己的文化,那就是土地的文化,庄家何时种,何时收,蚂蚁搬家的意义,都是文化。所以,我们不能说乡下人没有文化,只能说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接受的文化载体不一样而已。
那么木讷和傻笨就好解释了,乡下人看到汽车高速驶来,会吓得惊慌失措,城市人在田间遇到一只巨大的老鼠也会吓得惊慌失措。城市的孩子接受课本上的知识比乡下的孩子快很多,并不是因为城市的孩子聪明,而是他从小就接触文字,知识,当把城市的孩子放在山野之中,他们捉蚂蚱,割麦子的速度却比乡下孩子慢的多,所以,并不是乡下人木讷、笨,而是接触的事物不同。
讲到这里我发现,原来城市人嘲笑乡下人的愚,仅仅是生活的环境和习惯不同罢了,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差异。
2、礼
对于礼,本书的内容,彻底的改变了我的观点。
在阐述礼字的意义的之前,我想到了上周遇到的一个同事,她领着孩子偶然在街上看到我,我们在客套的同时,她的孩子说了声叔叔好,而我本能的夸孩子懂礼貌。这本是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我们仔细分析孩子的行为,会发现一些不同。首先这个礼貌,到底出自哪里?孩子说叔叔好的时候,他是真心的祝愿我好么?我回想我的童年,或许对于绝大部分孩子,答案是否定的,他说出这句话并不是发自内心本能的意愿,而这多数来自父母的教育,告诉他们这么说会有礼貌,而礼貌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夸赞,甚至表现的好会得到更多的奖励。在孩子眼中,问好更多是来自于外界的告知。那么这个礼字的意义就出来了,其实礼就是一种约定俗称的习惯,就像我们平时吃饭要用筷子,朋友结婚要去送红包一样。那么大多数的礼其实并不涉及道德,而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仅此而已。
在封建社会,每到大战在即,都需要占卜,祭祀,有些祭祀不仅需要一些复杂的仪式,还需要一些牲畜,甚至是活人献祭,这种行为是一种礼,女人要遵循三纲五常,裹脚,清朝人都需要留辫子,这也是一种礼。而这些曾经理所当然的礼,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却是恶劣的。在远古时代,人们在长时间的摸索中,发现某种行为可以改变某些事情,当这件事发生时,那么就需要这种行为来去处理,长时间的处理和不断的改进逐渐形成一种经验,经验代代相传,就变成了礼。所以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而礼仪之邦翻译过来其实就是规矩之邦。
所以,礼只能代表我们在这片土地里生活的时间绵长,文化久远,而并不能说明我们的道德就比其他族群高尚,科技发达,或者,比其他民族高人一等。
3、孝
孝一直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高度提倡的一种品质,孝字多在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的一系列行为。那么,孝到底是什么呢?孔子提倡孝,对每个学生用实际的例子来解释,然而并没有抽象的定义。在众多的解释中,最后甚至归结为心安两个字,在费孝通老先生看来,孝其实是子女在日常接触中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承接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在我看来,这恰恰承接了礼字,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相处的基本方式。在对待父母的行为中进一步的演化。所以,孝更多的时候是自己的行为,承接父母的同时,图自己的心安。那么,如果一个人很孝顺,虽然会瞬间提升此人在我们心中的好感,因为他懂礼,懂规矩。但是要记住,一个奸臣可以孝,一个恶霸也可以孝,我们往往会混淆这一点,上述的讨论我们知道,礼字只是一种习惯和规矩,并不能判断一个人的具体品质和行为的好坏。所以一个人很孝顺,单凭这一点,我们不能武断的去定义他的品行,而是需要更多因素去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