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34篇)
班主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1
孔夫子教导我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好的教育者,才有可能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只有懂教育,他的学科知识才能派上用场。
为什么有一些老师喜欢当班主任呢?我想,不光是因为他们对教育工作特别热爱。如果你仔细观察他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些主体性较强的人。他们即使在夹缝中,也尽可能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即使在一片盲从中,也能保持一份清醒;即使在“类体力劳动”的包围之中,也能捍卫思想的权利和尊严。这种人,一旦体制宽松了,他们会更加如鱼得水,而不会茫然,因为他们的肩膀上,长自己的脑袋。他们是一些真正把班主任工作当作专业的人。
班主任的角色要求:今日要做好班主任,应该同时具备以下几种角色意识:教育型的管理者,学习指导者,学生的平等对话着,学习者,心理工作者,家庭教育指导者。
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科学本身在相当程度上是枯燥的。你有再大的本事,也没有办法把各门课程都变成故事和游戏。所以,在浅层次的吸引方面,你竞争不过电视机,你注定处于劣势。
想当年,学生服老师,首先是服你的学科专业本领,你“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现在知识已经“进超市”了,哪里都能买得到,你作为知识传播者的重要性自然会降低。
学习者 ——教师应该是学习者,而且是比学生“更加没有把握”的学习者;教师不但是学习者,而且是能引导学生学习的人,要有两套本领;教师要适应学生,像细木工“适应木头”一样。
为什么非得用心理治疗的方法?用传统的思想教育法就不行吗?
传统的教育方法比较注重外部灌输。它的指导思想是:只要把正确的道理、正确的行为规范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就会照着去做。心理治疗的方法则不同,它侧重于学生内心世界的研究和引导,鼓励学生自己认识自己。对待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传统的做法是首先作出外部的道德评价,分清是非曲直,搞清楚原因,判断其性质,说明其危害,最后找出纠正的方法。心理治疗则不同,它尽量避免作出评价,只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心理,由学生自己去判断是非,有时候则根本不论是非,只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就可以了。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说:“帮助儿童的最佳途径是帮助父母……当今世界上许许多多包括儿童精神学家和儿童心理学家在内的儿童教育专家,他们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测验和实验……除非父母同时再造,否则我认为多数这类努力都是无济于事的。”
家庭教育正处于重要的转轨时期。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很容易带来孩子的个性问题、社会化障碍、非智力因素的欠缺;家庭富裕程度的提高很容易腐蚀孩子,造成他们畸形的消费欲和幸福观;传媒发达和信息爆炸很容易促使孩子畸形早熟,使他们见多识广而胆大,使他们注意力分散,无法认真学习;社会的开放和宽松势必使今日学生的个性彰显;沉重的就业压力和激烈的竞争水涨船高地提升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学校之间的应试竞争又迫使学校不断向家长施压,孩子和家长都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力。
班主任的类型
(1)“班妈”型——这种班主任总是把“爱”的旗帜举得高高的,把爱的气氛搞得浓浓的,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他们都诉诸感情,求助于“爱”。
对这类班主任,应该告诉他们,爱当然是需要的,但班主任工作主要靠爱是不行的,班主任工作需要专业技术,而爱,不能算专业技术。
(2)“班官”型——这种班主任主要靠督促、检查、评比等管理方式来工作,他们给自己定位的主要角色是学生的“上级”,学生的管理者。
这种班主任,极需转变角色意识。他们要明白,自己首先是一个教育专业人员,而不是一个“管人的人”。
(3)鼓动家型——这种班主任要靠“煽情”来工作。他们有个人魅力、知识和才能,他们给自己的角色定位是要做学生喜爱和钦佩的人。
这种工作风格无可厚非,应该允许他们发扬个性和个人魅力搞好工作。当然,同时也要引导他们注意提高工作的科学性。
(4)领袖型——这种班主任主要靠活动来工作,他们给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带领着”、“组织者”“统帅”。
这种班级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生个性可能受到压抑。
(5)导师型——这种班主任主要靠思想影响和人格魅力来工作,他们给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学生人生的指导者。
指导人生当然是很好的,这是班主任的分内工作,学生崇拜老师也是可以理解的,这种老师肯定有值得崇拜的地方。问题是,如果这种崇拜形成某种狂热,导致迷信,导致排他,导致封闭,那就对学生成长不利了。
(6)科学家型——他们主要靠科学来工作。他们给自己的角色定位首先是学习者和研究者,其次才是学生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他们与学生的关系,类似成人与成人的朋友关系,温暖,理智,平和。
(7)“维持会长”型——这种班主任其实就是在那里维持局面而已,他们主要靠权力和空洞说教来工作,给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学校领导布置的各项任务的机械执行者。
(8)“寨主”型——这种班主任很厉害。他们主要靠权力和权术来工作,给自己的定位是“寨主”,“我的地盘我做主”。
“书生”型——这是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只是从书本上学了一些理论,完全没有教育实践经验,甚至缺乏生活经验。
教育有三种方式:管孩子、哄孩子、帮孩子。
管孩子就是用各种规则和批评、惩罚手段迫使孩子就范;哄孩子就是用表扬、赏识等手段诱使学生走成人设定的道路,这两种办法都强调从成人的主观愿望出发的外部干预。帮孩子则不然,它孩子是先搞清楚孩子的特点,从他的现实出发,帮他实现自我。
管孩子时,教师是指挥者;哄孩子时,教师是鼓动着;帮孩子时,教师是研究者。
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
班主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2
近期读了一本书《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书中写道:教育有三种形式:管孩子、哄孩子和帮孩子。管孩子就是用各种规则和批评、惩罚的手段使学生就范;哄孩子就是用表扬、赏识等各种手段使学生走向成人设定的道路,而帮孩子则是先搞清楚孩子的特点,从他的现实出发,帮助他实现自我。前两点都是强调从成人的主观愿望出发的外部干预。而帮孩子时,教师是研究者,真正动起来的是学生本身。
想想从初一到初三的三年,也正好走的是这三种形式,初中一年级,学生刚进入一个新环境,况且年龄都在12岁左右,对于这些还带着稚气的刚离开爸爸妈妈的小孩子,班主任就要充当爸爸妈妈的角色,哄着孩子学会独立,学会与人相处,进而适应住校,适应集体生活;
初中二年级大家知道都是最难管的时期,学生经过一年的生活,适应了学校,认识了同学,身高和心理也经过一年的成长逐渐的有儿童向青少年转变,外加没有升学的压力,进入了所谓的“叛逆期”,这时班主任的哄已经不起作用,只能一个字“管”,用制度、用班规使学生能坐住;
进入初中三年级,也是最关键的毕业班,由于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应该干嘛,而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学,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指引,帮着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进入一所理想的高中。
班主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篇23
暑假期间读了李镇西教师写的《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感受颇深。这本书是李镇西教师26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教育智慧的精华集萃,全方位的阐述了他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家长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的理念和实践。从这本书中让我深深体会到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十分重要并且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热爱学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仅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异常是对待班上的后进生,更要给他们多一些的爱。要经常找他们谈心,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地给予表扬,督促他们不断前进。
二、给学生以尊重
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保密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