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行读书心得(精选30篇)
白夜行读书心得 篇13
参考了我以往严格的打分模式,给了3星,说不上特别喜欢。
读这本书的时候的感觉可谓是跌宕起伏。第一个案件描述得很详细,大概占了10%左右,当时看完了完全没懂小说的结构和意义,连男女主角是谁都不知道,加上有个同学在旁边不停地跟我贬低这本书,当时看着真的是很没信心了。然后接着看,渐渐读懂了这本书独特的片段拼接式的叙事方式,开始逐渐觉得有兴趣,通过这种形式来讲一个可说为是传记的时间线很长的故事,让我的胃口一步步被吊了起来。不过说起来我好像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这本书当做推理小说来看,我觉得作者真的给了足够的线索和暗示,让读者能够在很早期就觉察到整个故事埋在下面一层的主线脉络和发展情节,对凶手是谁这样的猜测也早已失去了最后类似做题对答案那样的快感。
但是看着看着又开始觉得无趣,因为在我看来,这本小说必须靠故事取胜,因为整本小说的语言我感觉都太过平铺直叙,真的只是在“讲故事”,很多地方的渲染和情绪铺垫做的也不是太到位,至少对我来说,无法引起内心很大的感情波澜,也没有地方让我有种想要停下来感受一下作者文字中溢出的丰富情感或想要平息一下自己内心的悸动的感觉(好像太伪文青范了一点,不过确实是这样)。所以我觉得这个故事必须要足够出彩。
话说近几年对日本文学慢慢开始以一种很客观的方式来看待了,总觉得里面满溢出的那种看似唯美的绝望或令人窒息的阴暗无法再对我产生想法上乃至性格上的影响。在前几年感觉自己有点抑郁倾向的时候,这类型的书或思想可以深深地触动我,那种绝望简直就像是摆好的多米诺骨牌前的轻轻一推,让我能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陷在自己敏感多疑而又脆弱的个人世界里,不能自拔。而现在看来只觉得真的无法感同身受了,大概是因为我已经从前几年的那种情绪中毕业了吧。现在只觉得对类似《告白》《人间失格》这种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极端思想无法报以“身在那个环境中才做出这样的事”这种浅显的辩解了,因为在我看来总有一万个理由可以不跨过那一条线,因为也许出于再极端的情况,都没有必要以书中描述的那种犯罪方式来解决问题。我大概现在只能从因果角度理解这种做法,但是因为无法从内心深处和书中的角色或作者产生相同的选择,而在感情或个人思想及理性感性层面上都无法赞同。包括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最近接触到的日本文学总让我有种“果然是日本人才会产生的想法和选择的处事方式啊”这样的感觉,能让别人形成这样一种大致印象的民族也是很神奇。
再回到这本书的故事情节上来,虽然一早就能大致感觉到所谓“案件”的真相,但是这本书结局的戛然而止还是让我有种生吞鸡蛋的不畅感。到最后也不知道男女主角的感情到底是不是爱,其实我个人更偏好男主角对女主角的感情偏向赎罪,然后女主角对男主角的感情我就感觉得不太明显了。在我的印象中,文中男女主角相关的情节中以男主角为立场的描写更多,所以对女主角的感情倾向没办法很明显的感觉出来。其实我有这样的想法大概也是因为本质上对男女主角并不太喜欢。这是少有的我对男女主角没有任何亲近感和代入感的小说。因为无法本质上的理解男女主角处理事情的选择,而且感觉从根本上厌恶这种夸大人性冷酷的思想,我对男女主角根本爱不起来。这大概是我不会想看第二遍的小说,不涉及文学方面的好坏评判,单从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上。
白夜行读书心得 篇14
《白夜行》是东野圭吾的作品,他的作品以推理见长,本书将无望却坚守的凄美爱情和执著而缜密的冷静推理完美结合,被作为东野圭吾作品中的无冕之王,被称为东野笔下最绝望的想念、最悲恸的守望。
这部作品以20世纪末日本泡沫经济为背景写的,故事通过一个疑点重重的杀人案件向读者剖析了一对年轻男女无奈而残酷的人生。年幼的亮司与雪穗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为逃避责任开始全新人生,二人决定分开各自隐姓埋名的生活下去。多年后,一张照片的出现让承载着痛苦回忆的齿轮再次启动了,紧追不放的警察,层出不穷的事件,雪穗和亮司不得不用诡计与牺牲掩埋罪恶,然而最终迎来的却是悲剧般的结局。
残酷的东西不只是无尽的黑色,雪穗一直都是白色的,明亮的白色就像她的名字,跟亮司的黑不一样,她只要一出现,场景就是白色的,白色的家具、白色的衣服、白色的容貌。这样眼角总是笑意的人却不带一丝善良地毁了周围几乎所有人的人生,就像当初她的母亲毁了她的人生。这个笑容和名字象雪一样纯洁的女人,心却是黑色的,如同整日行走在黑夜里。
东野圭吾在这篇作品中的描述,最让我欣赏的是:一开始的推理疑问找不到结果,这种悬念带领你一直读下去,读到十九年之后,你才知道真相,恍然大悟后才明白,原来那个结果贯穿了整个故事,而故事里的黑暗也让人不得不感悟社会那黑暗的一面。看完这个故事,我的第一想法就是站在阳光下,感受温暖,离开书本里这个阴暗的世界。
书中揭露最复杂的人性,白中有黑,黑中有白,多情中有无情,无情中有深情。故事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而我们正处于改革的大潮中,清亮的社会环境需要努力拼搏、阳光自信的人性展示,我们应做具有社会正能量的人。在学习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在生活上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在社会上遵守法律、乐于助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阅读本书只是有感而发,认识或者有局限,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就是我追求的精神境界。
白夜行读书心得 篇15
东野圭吾最出名的一部推理小说,并在20--年被搬上了小荧幕。盛名之下,国庆假期我也拜读了这部小说。
30万字的小说,花上4~5个小时就能念完,不过有一股郁结之情堵在心坎上,久久难以舒畅。类似的感受,若干年前读完安妮宝贝的处女作《告别微安》后曾出现过。由此可见东野先生着实是个具有破坏力的作家。
日系推理小说给人感觉一直是不咸不淡不温不火,着重揭示时代特征和人性挣扎,推理过程反倒不会太曲折,一般前3页凶手必定出场。然后带着各类闪闪亮的破绽告诉看官“我是大BOSS。”(请参照流星之绊三浦友和出场一幕)。么有了和作者PK想象力和逻辑分析力的乐趣,推理小说也就只能纯粹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来欣赏了。
白夜行的人物设定和行文线索同日本另一推理小说大师松本清张的名作《砂器》颇为相似。主人公年幼生活坎坷,遭遇非人的磨难。成长道路曲折辛酸费劲心机出人头地。然后身边有一位影子警察锲而不舍的追缉真凶,破案的背后是对人性的探索和救赎。年幼时有过悲惨遭遇的少年成人后大多和社会格格不入,逻辑思维和常人不一样,即便伪装再好,稍有不慎全部报销。机关算尽亦无用,只是越陷越深。不禁让人感叹宿命,许多事是无可奈何天注定。
故事跨越了20--年,从70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写起到21世纪初为止。可以从各个小章节中明晰辨认出各个时代的明显特征。7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及人性都在极度自负和自卑中摇摆。失衡的心态让人守不住道德的底线,纷纷坠落悬崖,害己害人。80年代,电子信息行业异军突起,股市房市大热,中期泡沫经济形成。各类新鲜事物闯进了人们的生活,信息化的加速发展给各个领域的企业也带来了技术和管理上的新要求。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但遗留下来的奢华风尚依旧残存。各类为年轻女性提供高级服务的行业依旧红火。依附着这些时代的产物,故事一路发展。普通人只有积极应对时局的变化才能在这场游戏中玩的如鱼得水,雪穗和亮司无疑是其中的另类赢家。东野的布局恰到好处,毫不突兀,慢慢推进故事发展,娓娓道来时代变迁。
20--年TBS电视台将这部大作改变成11集多拉马,搬上了木九剧场。菜花和山田的表演可圈可点,只可惜编剧把它处理成了家庭伦理催泪弹,使得它雷声大雨点小,收视率和影响力都不及当季的其他多拉马。对比过去的砂器,黑革记事本以及后来的伽利略和流星之绊,这部真是最吃力不讨好的一部。小说改编成剧,选材还是要慎重。
国庆之前将军说她用一小时看完《信》后用了一下午消化情绪。此时此刻我也在挣扎该不该将《嫌疑犯X的献身》和《变身》也一并郁结掉。
白夜行读书心得 篇16
桐原说,我的人生就像是在白夜里行走!
雪穗说,一天当中,有太阳升起的时候,也有下沉的时候。人生也一样,有白天和黑夜,只是不会像真正的太阳那样,有定时的日出和日落。看个人,有些人一辈子都活在太阳的照耀下,也有些人不得不一直活在漆黑的深夜里。人害怕的,就是本来一直存在的太阳落下不再升起,也就是非常害怕原本照在身上的光芒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