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读书心得范文(通用30篇)
也许有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安妮是多么希望啊!命运始终是不公平的,安妮的希望在1945年3月彻底破灭她就这样带着遗憾与世长辞。发生在安妮身上的惨剧,不知道还有多少,那是多么使人伤心的过去啊!可是,现在的我们却什么也不能做。看着历史上的悲剧,而我们能做的是,不让历史重演,携手去创造美好的未来。希望和平之鸽永远飞在湛蓝的天空!家长心得陈漫漫父:陈士才安妮的命运是悲惨的,是不幸的,是残酷的可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她依旧充满着希望,有着自己的梦想。我希望,所有的孩子们都向她学习。不管怎么样,相信自己的梦想可以实现,并为之而去努力。当然,《安妮日记》也告诉人们生活在那时的人,是那么无奈,那么辛苦,那么奇怪。
为什么是他们?战争的残酷,也许是现在孩子所不能理解,也告诉他们战争不是那么好玩的,不是像电视那样刺激,而更多的是残酷。现在,不要对自己拥有的而不满,而不知足。战争能摧毁一切,唯独不能侵占一颗坚强、勇敢、自由的心!控诉战争与丑恶,宣扬和平与友善,这是《安妮日记》的主旨,所以我们不要因为一些微乎其微的事而发动战争,战争最后伤害的是那些手无寸铁的妇人和孩子,他们是那么无辜!所以我们应宣扬和平!
安妮日记读书心得范文 篇17
去年暑假里,我阅读了《安妮日记》。这本书是一个犹太女孩在德国纳粹大肆屠杀犹太人期间,和家人躲避在一处阁楼上写的一本日记。日记中比较详细、生动的记录了当时躲避在阁楼上的两家人的生活情形。
安妮原本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爸爸、妈妈、姐姐们都爱她。但是大屠杀的到来毁灭了一切:无数人没有了亲人,没有了家庭,无数人倒在了子弹下,还有无数人被送往了集中营……但是那些人并不知道,等待他们的就是死亡。
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个感受是感动。安妮在那个狭小的、完全封闭的密室里依然坚持看书、学习,不断汲取知识。想想自己,拥有这么自由舒适的环境,还不知道珍惜时间,自觉学习,简直太不应该了。
第二个感受是惋惜。安妮她聪明,善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竟能够写出这么细腻的日记,原本可以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却被可恶的德国纳粹党关押在集中营,最终因瘟疫而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第三个感受是疑惑,我不理解同是德国人,为什么不能和平共处?为什么那些德国官兵要把犹太人赶尽杀绝?我问了妈妈,她告诉我,犹太人是德国的一个民族,他们就像美国人所歧视的黑人一样。那时,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政党,为了自己的利益,把犹太民族视为劣等民族,并想方设法大肆屠杀犹太人,我再一次看到了战争的血腥。
幸运的是,我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但愿和平之神永驻人间,让所有的人幸福、安宁地生活。
安妮日记读书心得范文 篇18
不愿去回想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那场全球性的战争,一想起它,脑中便会浮现出遍野的尸首和撕裂心肺的痛苦呻吟,我不要看到不幸的泪,不要看到绝望无助的眼神,我要听到全世界人民高声颂读渴望世界和平的赞美诗,而不是吟唱无助的咏叹调。
初涉《安妮日记》大约是在两年前吧,好奇的我与一名犹太小女孩进行了一番心灵的交流。正是这番不寻常的交流使我的心灵有了如此的震撼与触动……小女孩名叫安妮,出身在一个犹太家族,父亲是一家糖果公司的老板,因此小安妮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然而,正值豆寇年华的小姑娘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有悲惨遭遇。希特勒发动了对波兰的突袭战,二战由此爆发,接下来便是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无奈的安妮一家悄悄躲进了父亲公司中的一间密室,躲避战争。然而,他们最终还是被发现了。安妮一家被凶恶的纳粹党徒关进了令人窒息的集中营。但是,安妮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她坚强,她努力。她每天在发黄的床榻上悄悄记录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信念……我坚信,这么一个对生活充满向往的少女有理由活下去,并且活得更为出色。出人意料的是日记突然中断了,无奈的她终于含泪倒在了黑暗中,但是她的精神并没倒,坚强的犹太人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法西斯政策倒台了,她们获得了重生……
读完整本书,我的心中漾起了莫名的感动,有为安妮的不幸而感到悲伤,也有被顽强的犹太人民的斗争精神的感动,的是对那种黑暗独裁统治的`憎恶、不屑与鄙视。我悲愤,为什么有人在制造不幸,难道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战争是维护利益的仅有手段吗?我怅惘,为什么我们不能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就像桃花源一样,蒙太奇也好,乌托邦也罢,但那儿没有硝烟,没有战争,男女老少平等博爱,愉快地生活在一个宁静的世界,但这可能吗?是的,我敢说可能。因此,我希冀,希冀我们的世界停止战争!希冀白色的和平鸽在这方乐土抛下橄榄枝,希冀我们的人生色彩斑斓。
听,远处传来了颂读赞美诗的声音,浑厚而圆润的嗓音萦绕在我们耳际——人性的光辉!
安妮日记读书心得范文 篇19
记得小时候某个午后坐在家门口,坐在板凳上靠着家里的木门,一个奇怪的念头冒出来:会不会,就在我的脚底下的地球的另一端,有一个小姑娘也在跟我冒着同样的想法,也在好奇通过地心直达地球另一端,是不是也有一个小姑娘存在并且正跟她有一样的疑问。这样,我仿佛陷在在自己的思维里出不来了:我,另外一个小姑娘互为依存。
最多十岁吧,应该还不知道地球是圆的。那时,如果能有人听听我的疑问就好了。因为当我明白我不可能知道答案时,有一种痛苦冒出来那种痛苦和经历无关,和眼前生活无关,和学校无关,和爸妈应该也无关。
尽管这样,我相信,她有可能存在,世界那么大。
不可能知道世界有多大,学校就是我去过最远的地方。但是仍然相信一种可能性,一种眼前生活之外的可能性。
前段时间,读《安妮日记》,我认识了这样一个小姑娘。
安妮是一个犹太小姑娘,出生在德国,因为德国的反犹情绪,全家搬往荷兰。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攻下荷兰,也因此殃及在荷兰居住的犹太人,包括安妮一家。为躲避残害,安妮家和另外一家犹太人躲身于父亲工作的工厂的阁楼上。日常生活供给全靠别人运送。在藏身两年一个月之后,因为别人告密被发现,而带往集中营。
虽然是避难,并且有着生命的危险,两家人在这里也要面对日常生活的一切。13岁的安妮,家里最小的孩子,在藏身期间,开始和父亲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做朋友--一个日记本。她把在后屋生活的点滴记录下来,都是些生活琐事。看她所记录的每一天的生活,仿佛和正常生活并无不同,只需想象一下也可以知道两家人在一个封闭环境下的吃喝拉撒,以及各种物资的匮乏,行动上的不自由以及时刻担心会被发现,会是怎样的窘迫和艰难。
因为知道故事的结局,从开始看就知道面临什么样的结果,只是在看书的过程中时常被安妮的文字带到她当天的生活里而片刻忘记结束。安妮所记录的母亲对她的不理解,父亲对她的关爱,她对peter的喜爱和担心等等,对生活的理解她超出了那个封闭的阁楼。
于我,每翻一页,都像是在翻去安妮的生命,急性子的我也想要慢下来。1943年,1944年,日子越往后进行,心情越沉重,日记停止的'时候我快要窒息。忍不住想象一个鲜活的生命被纳粹发现时的慌张,以及被押往集中营的恐怖和后来所收到的虐待至生命的消失。
即使在那样的生活下,学习也始终是安妮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在那样局限的环境下她也能通过观察周围人的言行而继续生长。而局促的空间没有填补安妮内心的空白,反而使她觉得孤独,她对生命,友情和爱情的理解,都写在日记里。摘安妮的一些话:
“一到爸爸的床上,天大的惊吓也就一扫而光”
“这位迂夫子已经按着手表站在那里,因为我晚了一分钟给他腾出桌子”
“他是善良的典范,坐在他旁边的是后屋的神经过敏者(安妮说她自己)”
“一个人五十四岁了,还是那么死板和小心眼,这是生来如此,永远也改变不了啦”
“每日例行公事:削土豆”
“做任何事都要受到双倍的惩罚“一是受到训斥。二是我自己感到绝望”
“我想感受到父亲的真爱,不是作为他的孩子,而是作为安妮这么一个人”
“有时,我相信,上帝想要考验我,现在和以后,我要在没有榜样和言语的情况下变成一个好人,好使我以后变得特别坚强”
“乌鸦落在猪身上,只看到别人黑”
“我根本无法想象,对我来说世界还会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