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心得(精选32篇)
220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心得 篇24
20__抗疫故事致敬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弘扬新时代精神
青春的力量总是在人们特别需要的时候勇敢的绽放,20__年,我们面临着一场新冠状病毒肺炎的斗争,不少人为此而惊慌失措,人心惶惶。然而有这么一群人内心无比坚定毅然前往战场,与病毒恶魔顽强苦斗,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的身上展现出来的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青年们该有的精神,这个精神也是我们最伟大的中国精神,值得人们为之敬佩。
这场青春的战疫中,90后的青年们展现了他们该有的担当与责任,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里一共有427名医务人员,其中90后的青年党员们有34名,很多人对于90后的看法,仿佛他们被打上了标签,吃不了苦,给人一种比较弱的感觉,但是,在这场抗疫斗争中,这些被打上的标签已经失效,他们身上展现出的是一种将生死置之度外且坚韧不拔的时代精神,他们出现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正在遭遇苦难的人并且为这些人筑起了防护的壁垒,积极抗疫,争取早日迎来属于我们的胜利曙光,享受寒冬过后的春暖花开。
面临此次疫情防控战争,援鄂医疗队们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抗疫,给人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家国情怀,灾难面前,挑起重担,坚守阵地与岗位,平凡的守护,与病魔抗战,体现出了中国人团结一心不怕困难的品质精神,这也是时代精神的表现,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同时也展现出了当下每一位青年都是国家的希望与脊梁,要有理想与责任,能吃苦耐劳坚强奋斗,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勇敢面对不惧风雨,尽显青春风采,那么国家的未来才会有希望。
220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心得 篇25
如今,新型肺炎疫情已弥漫半个月有余,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场抗击疫情的战争中勇敢的战士。相较于17年前的SARS疫情,这次的新型肺炎更让我看到了人们团结一心抗击病毒的决心,看到了人们对于预防传染病的意识的提升,更看到了“隔离疫情,不隔离爱”的一幕幕感人故事。疫情面前,预防为先;做好小我,保全大我;以身作则,杜绝谣言,这是我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应该秉持的原则。积极科普疫情信息,传递预防医学知识,消除身边人的紧张焦虑情绪,是我作为一名医学生的责任和义务。
疫情爆发,许多相关文章、推送相应而生,我也阅读了很多相关文章,用专业的视角去甄别信息的真假,传递给家人朋友最真实的疫情动态。我也积极响应了学校的体温检测要求,组织团支部同学每日汇报体温情况,并向老师传达异常信息。钟南山院士指出:“防止疫情扩散最重要的举措就是预防,减少人员流动是关键。”我也做到了这一点,不出门、不走亲访友、多喝水、多锻炼,用我的行动影响身边人,在行动中传递预防的理念。
或许因为我是临床医学专业,所以我离战斗在疾病一线的医疗工作者似乎特别近。很多医生在接到援助武汉的集结号的第一时间,便纷纷主动请缨,即使已经踏上返乡的旅途,即使家里还有等待团圆的亲人,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奔向战场。他们放弃与家人团圆的机会,只为守护人们的平安与健康。医生也是平凡人,但就是这些身披白衣的平凡人,他们身上散发的光亮,穿透了疫情的阴霾,温暖了20__年的新春。他们,是真正值得我们致敬的战士!
愿我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能成为那些令人骄傲的白衣天使中的一员!
220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心得 篇26
尊敬的白衣天使:
你们好!
20__年很快过去了,我们期盼已久的20__年春节终于来临,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可是一场灾难——新型冠状病毒的来临改变了一切,让大地蒙霜。
病毒的高传染性使所有人一夜之间紧关房门,不敢踏出一步。但是你们却选择了与大家截然相反的做法——在万家团圆的春节,离开亲人,逆风飞翔,直奔武汉这个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不计生死,无论报酬。你们这些最美的逆行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拯救病患的生命,把他们一个一个从死亡的边缘拉回。病患新增数量一天比一天少,你们的努力已经有了明显的效果。你们就像天使一样给大家带来了生的希望,也消除了我们内心的恐惧。
谢谢你们!
真希望疫情早日过去,希望你们早点平安回家,愿你们凯旋那日,阴霾散去,乾坤朗朗,国泰民安,山河无恙,待到花开成海时,举目神州万里又春光!
20__年3月2日
220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心得 篇27
回顾这次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全民抗疫,不断取得其他国家难以复制的抗疫成绩。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守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本就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次抗疫对于我们自身也是一次难忘的磨砺和经历,大家深切地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和担当,更需要竭尽所能,用自己的所学去服务广大需要帮助的病患。
还记得,大年初二医疗队初到武汉时,因为封城,整个城市街道空无一人,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而当时面对这种未知的传染病,队员们其实也有一定程度的担心和焦虑。我们主要负责的是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新冠重症病房,当时隔离病房还在彻夜改建,施工完成后我们就需要立即进驻。时间紧迫,所以一到武汉,医疗队就马不停蹄地和当地医院对接、进行防护培训、并着手开始制定患者接诊的流程以及诊疗方案。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我们也担心防护是否到位、是否能迅速适应并开展工作。但真正开始工作后,大家就全身心的投入进去了,而且毫不计较个人得失,都希望自己能承担更多的临床工作。其实医疗队的同事们在医院里可能以前都互不相识,但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下,围绕着如何更好地救治病人、做好防护,大家都迅速地融入到了这个新的集体中,为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
从人民医院第一批医疗队与其他医疗队一起接管第一个隔离病区,到第三批100余名同事组成的医疗队开始独立接管病区,我们经历了三个隔离病区近两百名患者的诊治工作。就像大家在新闻里看到的那样,每次刚开放病区收治病人,其实都会面临巨大的挑战,病人入院一般都是在夜间,大概每批10-20名患者。队员们需要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带上口罩、护目镜、防护面屏等等,对体力、生理和意志都是巨大的考验,虽然我自己也参与过援藏工作,但防护服下的缺氧和西藏地区的缺氧完全是不同的感受,在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下,大家也都坚持下来了。
面对这种突发未知的传染病,科学和专业知识是我们应对疫情最有利的武器。虽然最初对这种疾病很陌生,但随着接诊的病人越来越多、医疗队积累的经验也越来越多,我们同时也在见缝插针地抓紧一切时间去学习文献、学习各地治疗经验,经过反复讨论,共同起草病历模板、商讨量化交班表格等,也是尽最大可能精细化接诊流程和治疗方案,通过对每一个病人都进行细致的个体化评估,进而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让每一个病人都能得到最妥善的救治。
很多病人入院时病情就很危重,往往第一时间就要大量吸氧甚至上呼吸机,这对队员们的快速反应能力、统筹施治水平,都是极大的考验和锻炼。我们至今仍对两位患者的救治过程印象深刻。其中一位是老年患者,刚入院就病情非常凶险,血氧极差、心率快、血压低,处于休克状态,已经意识不清,我们快速判断病情已危及生命,随即迅速把患者转移到病床,给予心电监护,这时的每一分每一秒其实都是在与生命赛跑。在医护的配合下,我们迅速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开放静脉通道给予药物治疗,满负荷抢救了一个多小时,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趋于平稳。另一位是年轻患者,他入院时氧合也很差,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脱离氧气,我们就每日根据症状、血氧饱和度和肺部病变的情况进行精细调整,一个多月后他终于能够撤下吸氧管。然后他告诉我们说,终于可以和在另一家医院接受治疗的妻子见面了,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备受鼓舞也特别为他高兴。两个多月的工作时间里,我们见证了很多危重病人治疗后陆续好转,从卧床不起,到能下地活动、能唱歌聊天,最后康复出院恢复正常生活,所以过程再辛苦大家也觉得值得,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医务人员最大的使命所在。
其实,除了临床上的诊疗,医疗队员们每天也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希望能最大程度地去除他们的恐惧、缓解孤独和无助情绪。在化验指标有所好转时,我们更会第一时间跟病人解释指标意义,帮助他们进一步增强康复信心。在大家的努力下,医患之间的情谊也越来越深厚,经常在查房时病人会对我们说,北京大学的医疗队来了,他们很放心,也看到了希望。特别是我们每一次给患者家属打_,除了谈论患者的病情,他们叮嘱得更多的却是你们在武汉辛苦了,你们一定要防护好自己。每当面对这些可爱可敬的武汉英雄人民,我们都深受感动,另一方面也感觉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必须要竭尽全力去帮助每一名患者,给他们带去战胜疾病的希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