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任公务员培训心得体会全集(通用33篇)
建国后长江堤防管理,采取按水系、行政区划、工程等级和类别,实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与国情,对于过去几十年的堤防管理、修防起到重大的积极作用。
长江堤防的维护管理采取统管与分管相结合,自上而下的省级、地市、县、乡镇层层责任管理,日常第一线管理和养护业务最终落实到乡镇一级,主要的堤防维护费用也最终开支在基层水管单位运作上。专管是系统的条条管理和水管单位的职能性管理,农民堤管员是群管的基本力量,体现着传统水利的民间管理特色;修防维护工作得到地方行政与民众的直接支持,但是财务经费、人事机构、管理运作受到地方、基层行政传统、文化观念意识、工作作风的交织渗透,乃至行业的管理受制于后者,在专管和群管的关系中,实际上形成了“专管虚、群管实”的局面,一些基层管理部门出现的棘手管理问题,必然受到“三农问题”的深刻浸淫。由于水管思维与行为方式立足于计划经济模式,以至是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留下许多自我封闭、分(管)盛、统(管)衰,管理落后、机构庞大臃肿,入不敷出等体制性弊病。
二、堤管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堤管单位“重建设、轻管理”,热衷于上项目、筹资金、忙建设,而对于建成的工程如何保持良性循环、稳定队伍,始终未能建立起一个相对稳定的、有政策法规保障的投入渠道,加之现在市场经济尚不发达,致使水管单位积淀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长江堤防管理单位的管理主要实行条块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由于人事和经费分开管理,省、市对基层管理单位没有人事权,业务上的管理缺乏力度,因为“管票子的不如管帽子的”。地方政府利用人事权强行分配非专业人员或由其它单位调入一些退居二线的领导,造成机构臃肿,队伍膨胀,人满为患,人员素职参差不齐。在湖南一些地方戏称乡镇水管站是“书记处”,因为安置村支书记,也是“军转办”、“就业办”,形象地比喻了基层管理单位的难堪。
2、社会公益性和经营性开发工程结合在一起,管理单位内部长期事、企不分,两类资产相混合,管理单位既承担管理职能,又承担堤防的维修、开发任务,影响了工程管理、又阻碍企业发展。
3、堤防工程管理单位造血功能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堤防保护费、维修费、水费收费困难;二是各级财政没有足额支付事业单位管理费用;三是大多堤防管理单位没能及时依托行业和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4、本应由政府提供的经费不到位,大量公益性支出财政没有负担。据调查湖北堤防一、二级管理单位每年维持正常运行约2.3亿元,而财政支出才1.5亿元,亏损约0.8亿元;湖南省岳阳市管理堤防1068km,共收入3423万元,其中财政及事业费1180万元、各种收费843万元、多种经营收入795万元,而维持堤防管理单位正常运转,需5211万元,亏损约1800万元;安徽省全省水管投入大致20xx-2100万元,使用在长江一、二级堤防的资金仅约600万元;江苏省堤防管理单位资金主要来源于征收防洪保安基金6.35亿元,原计划20-30%用于堤防管理单位未能全部落实,目前在省级范围,每年约有1000-20xx万元用于堤防工程管理,远不能满足需要。
5、社会保障程度低,医疗养老负担沉重。由于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还未出台,堤管单位现有职工医疗支出和离退休人员养老负担相当沉重,如果将来事业单位实行社会保险,按目前经济实力,难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三、堤防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1、 按照中央事业单位改革及水利部确定的水管单位体制改革要求,理顺堤管单位体制,明确堤防管理单位类别与性质,实行分类管理,纯公益性、准公益性及经营性单位应明确分开,以结束过去性质不分、关系不顺、一视同仁的状况。首先要按照水利部确定的定员、定编标准,确定堤管单位的编制、人员。再次对多余人员实行转岗分流,一部分人员按照“管养分离”的原则,组建堤防维修养护队,实行企业化管理,管理单位通过合同的形式,把堤防养护的任务承包给养护队,养护队按合同标准完成后组织验收;对其他人员可结合堤防的开发、多种经营或走向社会予以安排。目前江苏、上海、湖南等地正积极开展该方面的试点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实践证明“管养分离”有助于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机构,提高工程养护管理水平、降低运行成本、减轻财政负担。
2、 制定有政策保障和稳定的堤防管理经费来源渠道。一是在堤管单位实行严格的定员、定编的基础上,其人员工资、机构费用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二是按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确定工程日常维护经费,其维护费用原则上由财政负担,同时也可在堤防修建维护管理费和水利建设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堤防工程的日常维护。三是对于工程大修纳入水利基本建设计划。
3、加快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步伐,使离退休人员费用与在职人员的费用相剥离,职工普遍参加社会统筹保险,减轻堤管单位负担,解除职工后顾之忧。
4、积极推进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应积极建立人才有效竞争机制,增强堤管单位对人才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委托代培、定向培养、智力引进、岗位兼职,引进专业性管理人才,加快在职职工新老人员的更新改造工作,吸引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加入到工程管理行业中来,改善管理队伍的人才结构,为堤管单位注入新鲜血液,使堤管单位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堤管单位体制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1、堤管单位体制改革应符合市场经济、公共财政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有利于工程安全运行、堤防效益的发挥和水利事业的发展。
2、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3、抓好改革配套的基础工作。如《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是公益性工程向财政申请事业经费的基础,是控制人员数量和提高人员素质的重要依据,必须抓紧做好此项工作。
4、改革方案要体现既积极又稳妥的原则。
2024新任公务员培训心得体会全集 篇32
9月14至9月20日,我参加了20xx年中央机关新任公务员培训。在中组部和人社部共同举办的为期一周组织严密、时间紧凑、内容丰富的培训中,我收获很大,感受很深,在团队意识、大局意识、保密意识、责任意识、公仆意识方面得到明显加强,顺利实现了公务员的角色转变,为将来从事公务员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一周的培训,我有以下体会:
一、团队意识、合作精神有显著提高。刚到北京时,我们这些人只是一个个分散的个体,但通过主办方的组织,我们分成了六个小组。我所在的小组成员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同志般的团结友爱,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团队的共同活动得以实现的。因为团队活动,要求我们目标一致、团结一致才能取得胜利;而和其他小组的竞争则加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同时团队之间的互相加油鼓舞的仪式也强化了对团体的认同。同时团队也是有组织,有协作与分工,个人必须认清自己,找准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发挥适当的作用,互相支持,互相补台,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团队。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个性气质,没有认清自己的能力适合在团队中做什么,盲目地在团队中发挥不该发挥的作用,这样不但会导致团队关系紧张,更致命的是会导致团队的解体。
小到一个团队,大到一个国家,必须拧成一团,团结协作,互相支持,互相补台才能取得成功。同时作为一个国家,一些加强对国家的认同仪式,如祭祀祖先、祭祀历代为中国兴盛强大、开疆拓土、捍卫主权的英烈,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是必须的,这有助于加强国家意识,强化对华夏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作为一个强大的国家,要有一种危机感,外部敌人的存在是挑战,也是幸事。孟子曾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外敌的存在正如团体中的竞争,有利于强化国家的凝聚力,即便国家强大到没有外敌,我们也要树立一个外敌,以使我们保持战战兢兢,时时警惕之态,以强化我们的凝聚力。正如一些道德家所说:“虽然我们明知道没有上帝,但为了我们内心的平和,为了我们的灵魂有个归宿,为了使人有敬畏之感,更是为了道德的不致崩塌,我们需要树立上帝。”当前我国的外部环境还存在一些隐患,这些时时提醒我们,必须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团结一致,发挥国家的作用,聚精会神搞建设,全心全意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