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精选35篇)

2024-04-03 23:54:01心得体会打印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精选35篇) 我参加市教育局小学数学新教材、新课标学习培训,这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

  二、课程理念

  1、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课标》原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学段发展水平不同,是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

  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使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的获得与发展,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目标强调“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与“四能”(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导向是本次新课标所有课程都遵循的依据。

  2、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

  《课标》原文:

  数学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

  课程内容选择。保持相对稳定的学科体系,体现数学学科特征;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反映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发展核心素养。

  课程内容组织。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视数学内容的直观表述,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呈现。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适当考虑跨学科主题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适当采取螺旋式的方式,适当体现选择性,逐渐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在课程内容方面,《课标》强调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其中,有三点尤其值得关注:

  (1)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里面,许多中国古代的数学问题都已经出现在教材,算是在数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直接和简单的一种方式。

  (2)在课程内容组织上强调对内容进行结构化融合,探索发展核心素养的路径。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3)在课程内容呈现上,增加了增加了适当考虑跨学科主题学习、选择性学习内容,适应学生发展需求。

  3、实施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教学活动

  《课标》原文: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上面这短短的一段话,说起来容易,新增的提法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4、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

  《课标》原文: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依据。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说明对学生的元认识更加重视。

  在第六部分的《课程实施》部分,专门有对多元化评价的建议,里面大致是这么说的:

  (1)评价方式丰富

  评价方式应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

  (2)评价维度多元

  在评价过程中,在关注“四基”“四能”达成的同时,特别关注核心素养的相应表现。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对基本思想的把握、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不仅要关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评价主体多样

  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4)评价结果的呈现与运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过程。

  5、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

  《课标》原文:

  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创设合理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这里新增了一个提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说明对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的要求更高了。

  三、课程目标

  这里面主要阐述核心素养的内涵、总体目标以及各学段的目标。

  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素养,概括为“三会”: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可以看到,核心素养特别强调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

  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与探究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

  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与解释现实世界的思考方式。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

  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描述与交流现实世界的表达方式。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

  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初中阶段侧重对概念的理解。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初中阶段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可以看到,这里面对于小学和初中的表述有些只差两个字,比如“意识”vs“能力”,“意识”vs“观念”。可不要小看这细微的文字差别,两者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关于“意识”vs“能力”,以推理意识和推理能力为例。

  小学阶段的推理意识主要是指对逻辑推理过程及其意义的初步感悟。包括知道推理这回事;能够通过简单的归纳或类比,猜想或发现一些初步的结论;体验数学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过程;对自己及他人的问题解决过程给出合理解释。

  初中阶段的推理能力主要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或结论的能力。包括初步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和规则;能通过特殊结果推断一般结论;理解命题的结构与联系,探索并表述论证过程;感悟数学的严谨性,初步形成逻辑表达与交流的习惯。

  关于“意识”vs“观念”,以模型意识和模型观念为例。

  小学阶段的模型意识主要是指对数学模型普适性的初步感悟。知道数学模型可以用来解决一类问题,能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大量的问题都与数学有关,有意识地用数学的概念与方法予以解释。

  初中阶段的模型观念主要是指对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有清晰的认识。知道数学建模是数学与现实联系的基本途径;初步感知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所以,模型意识主要是了解,顶多会用模型来解释问题,而模型观念则侧重于抽象、建模和模型分析,显然是更高阶的要求。

  总目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