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2024年《论语》深刻读书心得感受(精选34篇)

2024-09-13 06:08:03心得体会打印
2024年《论语》深刻读书心得感受(精选34篇)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今年暑假,我就读了一部经典:《论语》。《论语》是儒家文学的经典着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影响了从古至今的一代又一代人。....

  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为人之道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 。斯言一出, 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 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 “守成” 之学。 建国已五十多年, “五十而知天命” ,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 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 ,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 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 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 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 吹又生” ,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 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 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 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 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 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 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 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 达的心胸, 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 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 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 内心的安宁、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 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 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四、修身之道 《论语》所创导的道德修养理论与方法是:自省、克己、慎独、忠恕、中 庸和力行。 自省是在思想意识、 情感态度、 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 剖析自己;克己仍是指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能力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举动都符 合社会道德规范,促进社会的和谐;忠恕便是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 思想感受,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而深度则是在自省和克己基础上,使自我修养达到更高境界的一种修养方式;中 庸就是宽容和接纳异己,设身处地为人着想,聆听别人的心声,和谐人际关系。 这些丰富的思想就是在现代的中小学政治思想教本中也有不少引入。 它对青少年 健康道德观与世界观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是孔子教导人们养性之道。做人应 持虚怀若谷之心,揣广博天地胸襟。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 解别人。在生活中,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设身处地多为别人考虑,多站在对方的 角度上想问题、做事,我想许许多多的矛盾、纠纷甚至悲剧都不会产生。然而, 当利益冲突一旦出现, 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为什么今天的我们想问题总是忽略 了它呢? 漫漫人生途中,我会用生命去体会,用行动去感知,用至高无上却又简单 至纯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贤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 语》 ,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 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

2024年《论语》深刻读书心得感受 篇1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