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家长的教育心得体会(通用33篇)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们放开手脚,用规范加选择的教育思想,合格加特长的育人目标,开辟芝罘教育的新天地。
利用假期时间阅读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书中的九个主题,从不同的方面关注了教育的发展,给我了许多思想上的启迪和行动上的帮助。尤其是阅读主题七《自我提高—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时感触颇深。
1、读书、学习是伴随从教的永恒主题
读书,一直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题。但是往往因为我们每天在学校要忙碌很多事务性的工作,在家又要尽好自己的各项职责,冲淡了学习的时间。有时候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或者应付考试往往也是囫囵吞枣的读完。但是当我读到养成读书习惯,享受读书乐趣中的事例时,让我深刻的感到:要想教好学生真得活到老。现在我们处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如果我们不读书就无法跟随时代的步伐。读书未必能让我们在教育上走向出色和成就卓越,但不读书不学习就注定我们与出色和卓越无缘。例如:我们所有的老师都能列举出100以内的所有质数,但是要想快速并且没有遗漏的列举出来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以前我有需要时也是采用不断尝试的方法。但是有一次偶然阅读了有关记忆100以内的质数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让我能够快速不遗漏的列举出这些质数。这是我以前不曾学过的方法。因此读书、学习应该是伴随我们从教的永恒主题。以读书为支撑,教师可以立足课堂,从从容容播种传道,以读书
为信仰,教师可以积极坦然而宁静,明朗的面对人生;以读书为生活,教师可涵养自己的丰富的感情、健全的理性、敏锐的判断,和不竭的创造力,更好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以读书为己任,可使教师的生命之树常青,无声的润泽学生也悄悄的葱茏自己。
2、学会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书中提到:一个优秀的教师和一个普通的教师的区别在于,一个一般的教师总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经上过的那节课有多么成功,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永远认为教学是一个令人遗憾的行为科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课永远是还没有上……一节课下来,评课时也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在课改年部已经快两年了,对于课改年部的课堂流程已经很熟悉,每节课都按照流程授课。几次教研课后,总体感觉是课堂流程完整、条理清晰、点拨及时……但是总觉得课堂缺少亮点没有引起共鸣,效果不如平时的课堂。虽然有学科的差异,但是怎样在数学课堂上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激荡出智慧的火花呢?这一直是我不停思索的问题。通过和同事的交流,使我终于找到了原因。一节教研课我更多的关注了课堂的完整和流畅;更多的关注了学案习题设计的广度和深度;而忽略了学生的探究过程。使课堂表面上老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太强。为此,在以后的课堂上,我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学生学习的疑难处引导探究,这样的课堂也就更有效了。教然后而知困,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3、学会合作为教育教学增光添彩。
书中说:除了读书和反思,要想做最好的自己,还需要我们学会合作。确实如此,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但要是能团结别人的力量,就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尤其现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教材的更替,有不少知识已经进行了删减或变化。我们通过教师间的合作及时发现教材中变化的地方,及时调整教学。比如:以前学习的约数改名为因数;公约数改为公因数.教师就要跟随教材的变化,使用新的名称。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打破了教师个体思维上的局限性和模式化倾向,促进教师间的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对教师观念的更新和专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其实,读完一本书要想说说体会,总是千头万绪的。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我们的.感受不同,也许我们的做法不同,但是我们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引领下,必将会在教育实践中播种幸福。让我们和学生共享我们的幸福人生。
2024家长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24
为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强化课堂纪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5月份以来,生命学院在20xx本科年级推行“无手机课堂”试点活动,并向全院学生发出倡议书,积极开展“创无手机课堂,加强学风建设”活动。“无手机课堂”是生命科学学院扎实推进优良学风建设、促使广大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仅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及听课质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同时拉近了班级成员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是积极践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西大学风的有益尝试。20xx年9月开学以来,学院在所有大一大二年级班全面实行“无手机课堂”,以实际举措扎实推进班风、学风建设,为进一步提高生命学院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为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强化课堂纪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5月份以来,生命学院在20xx本科年级推行“无手机课堂”试点活动,并向全院学生发出倡议书,积极开展“创无手机课堂,加强学风建设”活动。
“无手机课堂”是生命科学学院扎实推进优良学风建设、促使广大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仅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及听课质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同时拉近了班级成员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是积极践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西大学风的有益尝试。20xx年9月开学以来,学院在所有大一大二年级班全面实行“无手机课堂”,以实际举措扎实推进班风、学风建设,为进一步提高生命学院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2024家长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25
在假期里我读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一书。作为教师,应该对教育关注,但作为家长,我更关心我们中国的教育。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中国孩子需要这样的教育。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并从教育细节入手身体力行这样的教育。
这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它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教会学生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可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是我们教师的良师益友。一本有关教师自我修养、教育常识重新确认的好书,对一些过去老师普遍遵循的教育原则又重新拿出来确认一遍,感觉很朴实、全面,但要真正落实躬行,并成为每个老师每时每刻自觉的行为却不是看书学习就能做得到的。全书不求理论框架的完整用散文随笔式的轻松优美的笔调对教育这件事做了实实在在的再认识再反思,供人参考,引人深思。
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人不同,而教有类也,教无定法,便不可言传,此乃无之境界,大教无言矣”。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好的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在获得的亲身体验中领悟道理,在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和认识的飞跃的教育。
2024家长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26
你们都长大了
小马长大了腿也长了,背也宽了,可以背大木头了。小兔长大了,跳得更高,能摘果子了。小象长大了,鼻子更长,更有力气了。小熊怎么没长大呢?原来在不知不觉中小熊也已经长大了,它的衣服、鞋子、帽子都变小了,连原来跳不过去的小河也能轻而易举地跳过了。
“你长大了吗?”“我长大了,念大班了,是幼儿园里的哥哥姐姐了;”“我长大了,会识字了;”“我也长大了,小时候的衣服穿不上了;”“我长大了,个儿高了,还会许多许多本领”……
这是孩子们的回答。是呀,和小马、小兔、小象、小熊一样我们都长大了。个子高了,教室也换了,现在是大班了,当起了哥哥姐姐。怡也不再胆小害羞了,你对妈妈说,我是姐姐了!对呀,这下子你饭吃得快了,朋友也多了。你的小脸袋上挂满了成长的喜悦。欣长大了,会把听到的故事复述给妈妈听了,很完整也很生动,还会把每天发生的事一一回忆下来,对了,还学会了关心别人。语长大了,没几天就把西瓜灯节的舞给学会了,音乐节奏与动作配得完美无缺,表情也更加生动了。你们都长大了,瞧,主题墙上贴着的小衣服、小鞋子,早成了摆设品啦。再看看你们小时候的照片,有些快不认得了,那时候的你很小很小,还要妈妈抱一抱。现在的你学会了很多本领,还会关心妈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