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2024家庭教育心得(精选35篇)

2024-07-11 01:09:15心得体会打印
2024家庭教育心得(精选35篇) 学习疲劳是孩子在连续学习之后出现的一种生理、心理异常状态,其表现是:大脑反应迟钝,头麻木或者疼痛,注意力分散,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正确面对和处理这种现象,使孩子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

  二. 教育孩子有优良的品德,懂得爱别人

  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我们从小就引导他要懂得爱别人,关心别人。姥姥病了,孩子会很着急地让姥姥吃药;妈妈睡觉呢,孩子会自觉地蹑手蹑脚,小声说话不打扰妈妈;姑姑回来,临走的时候,孩子会把家里的牛肉干拿出来塞到姑姑的行李箱里。小小的举动非常体贴也非常让人感动。他有好吃的,我们会鼓励他跟所有人分享,他跟我们分享时,我们也会象征性地接受他的分享。平时生活当中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也会鼓励孩子去帮助别人,关爱别人。时间长了,孩子心里就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关爱身边的人。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接受周围人对他的爱,社会对他的爱,同时又要把这种爱传播给更多的人的一个过程,这样他才能有一种幸福的体验。

  三. 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不能让孩子生活懒散。一旦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恐怕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所以我们一家人都努力维持动静有序的生活习惯,以身作则。让孩子一天中要有动的游戏,也要有静的活动。时间有个大致分配,使孩子动则活跃、静则专注。我们也会教他如何自己分配好时间,自己看时间掌握。其中每天有固定的一二次劳动。我家瑾宝基本上具有时间观念,能够自己把握时间。他每天自己定闹钟起床,自己知道几点钟该出门,几点该学习,学习之前能看多久电视,等等。作为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家伙,算是一个好的开始了。

  四. 教育孩子有责任心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希望从小培养孩子具有同情心、爱心,友好、合作,具有责任心,能与他人和睦相处,活泼开朗、充满自信。我们会在生活中小事情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我们只负责帮助孩子分析利弊,最终的主意由孩子自己来拿,当然,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孩子也会承担他的小小责任。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又教育了孩子要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任。只有懂得承担责任,将来才会是一个诚信,可靠,受社会欢迎的人。学会这一点,孩子将受益终身。

  总而言之,孩子品质的健康发展依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关怀和努力。就家长而言,不仅需要确立孩子人格、社会性发展及培养的正确认识,同时更需要将这种正确认识转化为有效的行动,落实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培养一个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学习成长,经验不妥之处还希望多向老师学习。

2024家庭教育心得 篇12

  我参加了为期近半年的新疆家庭教育网络培训学习。通过学习,我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曾经的很多想法都发生了改变,我深刻体会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我是一名初中教师同时也是家长,家庭教育学习让我真真切切感到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取得家长的支持就是你工作成功的一半。”事实证明,这正是我们每位教师长期以来在实践中获得的成功经验。学校工作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体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的重要性。许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庭无关,于是一推了之,或者以“学生最听老师的话”“学生只听老师的话”为借口,将教育责任完全放在学校和老师身上,或者认为只要“学校教育得好”,其教育效果——孩子的成绩一定好。

  事实证明,这样的观点危害性十足,许多学生会因此而得不到全面的教育从而形成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甚至出现逆反的的行为。家庭与学校作为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在教育过程中是不能分割开的,家长的错误就是在于未能认识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而得出的不正确的结论。下面,我就孩子的教育谈谈我的一些心得。

  一、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促进学生教育发展。

  先谈谈家庭教育的现状。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

  现状:教子方法有失偏颇,在我们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A、“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

  B、“重视分数”型。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者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愁眉苦脸。

  C、“顺其自然”型。这是独生子女和“超生游击队”现象最为突出,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农活,养家糊口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奈放弃。

  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同事、朋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二、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访,全面指导家庭教育。

  1、指导家长“信任孩子”。孩子是新生力量,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

  2、指导家长“赏识孩子”。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从小就处在选择之中,几乎天天都有己的选择。

  孩子是培养教育的对象,不把孩子当宠物,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赏识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在提高家长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育与评价。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实践为重点,及时反馈,树立榜样,找出差距,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

  三、家庭、学校教育相结合

  如何才能使学生家长认识到自身的教育力量存在并更好地发挥其教育能量,达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良好配合,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呢?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都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有针对性有效果地帮助孩子成长。有的家长眼中只有“分数”,考了高分的孩子,就是完美,优秀的孩子,其他品德方面教育就不再重视。许多学生非常努力,但成绩提高不快,于是家长便断言“孩子笨”。这种态度造成学生心理负担,自卑以至放弃努力,折回给教师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就是对待成绩的方式上,要么是不闻不问,要么是求全责备,这些都会对学生教育起不良的作用。

  家访是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和家庭及其教育情况而与学生家长联系的重要形式,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种延伸手段。在进行家访的过程中,“报忧不报喜”的家访往往会把重点放在罗列孩子的错误,意在指责家长的失职上,这样,就会让家长产生一种不愉快甚至抵触的心理,损害了家长的自尊心,就有可能会使家长情绪低落、态度冷漠,出现不配合老师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在与家长交流时一定要学会尊重家长。一旦家长在心理上感觉得不到老师的尊重,就会容易对老师产生反感情绪,甚至与老师对立起来,这样就达不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因此,在与家长进行联系时,要对家长以礼相待,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注意不要有伤害家长的言行,更不要有训斥家长的举动,这样才会使家长相信老师是在真诚地关心和帮助学生,才会使家长乐于接受老师的意见,从而赢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实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在尊重家长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积极主动的联系家长,加强与家长的双向沟通,以利于共同育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