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2024发扬西迁精神个人感想_向西迁精神致敬心得(精选30篇)

2024-07-27 22:39:01心得体会打印
2024发扬西迁精神个人感想_向西迁精神致敬心得(精选30篇) 党让我们去哪里,我背上行囊就去哪里。“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当时是一代人的集体选择。这明显不是一笔用物质公式可以算清的账。....

  热血青春,永不凋零。这些西迁背后的故事跨越时空,至今依然让人热血沸腾,激励着当代青年奋斗前行,在新时代建功立业。今天,重新弘扬“西迁精神”,我们要心怀理想,心系家国,决不当坐而论道的清谈客,要做善作善成的实干家,坚决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将命运融入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大潮洪流,在实践理想中实现自身价值。

  伟大时代赋予伟大精神以新内涵。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让我们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大力弘扬“西迁精神”,用活力、魄力和创造力面对逆境和挑战,在奋斗中谱写出新的历史弦歌,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2024发扬西迁精神个人感想_向西迁精神致敬心得 篇14

  六十多年前,为了国家的发展,西部的开发,一批知识精英从黄浦江畔来到渭水之滨,从吴侬软语的南方来到粗犷豪放的大西北,他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便是从他们身上迸发出来的,正如总书记所说:“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正是有了他们这样一群“西迁人”的无私奉献,才有了西部的崛起。

  西迁虽是当年事,光辉精神永留史。习近平总书记在西交大的校园里语重心长地说“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重大的灾难之后,我们这个民族就是在艰难困苦中历练、成长起来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青年也应如此,从苦难中寻找成长的力量,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在劳动中得到磨炼。64年前,6000余人二话不说背起行囊就从黄浦江畔奔赴渭河之滨,这绝非易事,但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他们做到了。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西迁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身为青年的我们理应向“西迁”前辈们学习,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而艰苦奋斗。

  我深深地感受到西迁前辈们舍小家为大家,党叫我们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的家国情怀,如今我们也要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勇于投身社会创新创业实践,锤炼艰苦奋斗的精神。西迁精神不仅生根落地在当年的西迁师生身上,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作为西邮青年我们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学习西迁前辈矢志爱国奋斗的伟大精神,热爱祖国,对党忠诚。

2024发扬西迁精神个人感想_向西迁精神致敬心得 篇15

  西迁精神是知识分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体现

  1955年,党中央为适应国防形势和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的需要,决定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往西安。1400多名教工,特别是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率先垂范,近3000名青年学生热血沸腾,交大师生义无反顾登上“向科学进军”的西行列车,投身祖国大西北建设。60多年来,“西迁人”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奉行“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的坚定信念。而今,当年的青年教师已入耄耋之年,但仍然默默耕耘在教书育人第一线,无私奉献着光和热。回顾历史,交大西迁肩负的是建设西部的伟大使命,它改变了整个中国西部高等教育的格局,改变了西部没有规模宏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的面貌,是知识分子响应党的号召、服务国家发展的时代壮举。一部西迁奋斗史,见证了广大知识分子爱党、报国、为民的自觉实践,形成和发展了以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为内涵的西迁精神,树立起不朽的精神丰碑。

  一是胸怀大局、心有大我的爱国精神。西迁精神有如此巨大影响,在于其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可以看出,“西迁人”将国家和民族置于最高的地位,“舍小家为大家”,“心有大我”,这是心系祖国的深刻体现。

  二是艰苦创业、玉汝于成的奋斗精神。西迁精神蕴含着艰苦创业的丰富内涵,是对传统知识分子“为万世开太平”高远境界的生动诠释。在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谱系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执着追求一直备受推崇。艰苦是一种客观条件,创业是一种奋斗姿态。从这个意义上讲,西迁知识分子身上体现的艰苦创业,蕴含着破除守成思维、创业再起航的宝贵精神品质。

  三是扎根实际、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西迁人”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扎根实际、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迁校以来,西安交通大学创造了百余项国内外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一”,在抢占科研制高点方面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进入新时代,西安交通大学开启了西迁后的再次创业——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在大西北创造未来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科教高地。这种创新精神是新时代知识分子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内在品质。

  四是公而忘私、埋头深耕的奉献精神。西迁精神蕴含着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集中体现为“西迁人”公而忘私、埋头深耕的精神品格和不懈追求。自古以来,“为生民立命”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气质本色。“西迁人”将集体利益摆在个人利益之前,始终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其体现的无私奉献与“为生民立命”相统一,是为祖国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发光发热的集中体现。他们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知识分子献身报国、赤诚为民的生动写照。

  总之,广大西迁知识分子身上体现的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是几千年来在历史沉浮与激荡中形成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在拯救民族危亡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斗争中铸造的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推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先进文化的深刻体现,始终围绕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展开,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刻体现。

2024发扬西迁精神个人感想_向西迁精神致敬心得 篇16

  62年前的1956年夏天,交通大学一大批师生员工,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响应号召,6000多人手持印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字样的粉色车证,乘专列从上海迁往西安。至1957年,全校大部分专业及师生迁至西安。期间,没有中断任何教学,没有迟滞一届招生,交通大学完全服从党和国家的安排,也在党和国家的精心安排下,创造了中国高教史上的奇迹。

  教授带头西迁,学子踊跃随行,在田野四围的简陋校舍中迅速开展教学和科研,扎根黄土地艰苦奋斗。这便是交大西迁的历史。

  我一直在反复得想该如何宣讲西迁精神,我该如何把我的理解和感知告诉大家。这不得不让我想起自己幼年时的一些事。

  我生长在延安,从小学开始就不断有着去革命旧址的各种参观、学习,每次写作文也都会有这么一句,“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不过那时,对延安精神,我还是懵懵懂懂。随着慢慢长大,对历史学习的不断深入了解,才让这种精神在脑中有了清晰的轮廓。百度百科上说:延安精神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种革命精神。它是把存在于实际中的好的东西,优秀的经验提炼升华之后,来指导大家的思想的一种东西。突然我觉得西迁精神我找到了,这个精神本就存在于我们的企业,存在于你我,已经深深的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

  西迁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是一种胸怀大局的精神。

  那么回顾我们延长石油的发展史就不得不提在1938年延长石油在自身发展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向玉门油矿支援了两台钻机和22名钻井工人,次年,钻成了玉门老君庙1号发现井,拉开了玉门油矿勘探开发的序幕。延长石油胸怀全局,在坚持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克拉玛依、大庆、胜利、中原、长庆等油田多次输送了千余名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迁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从黄浦江畔的十里洋场,到黄土地上的寂寥古城,从东南自古繁华、已经扎根半个多世纪的上海,举校迁往三千里之外、之前没有任何姻缘的西安,这期间,在物质上和心理上要经历多大程度的落差,也许只有亲历者才能知道。但是只要党和国家一声令下,许多老教师义无反顾地卖掉了上海的房产,携妻负子来到西安。同样在我们身边,是不是有这么一些人,从兰州、甚至国外去到陕北来支援当年延安炼油厂的建设,扎根陕北,扎根企业,我们身边多少同事生于斯,长于斯。

  我还记得同事杨晓丽给我讲的她的家庭“西迁”的故事。他们家来自兰州炼油厂,当年,兰州炼厂所在的城市已甚是繁华,已经住在小洋楼里的父辈们当年也是满怀梦想,艰苦奋斗的一代,为响应当时国家号召,支持老区建设,果断变卖房产,携妻负子,义无反顾的从一个大城市迁到一个小山沟里,至今她还清楚的记得在长途车上与自己生长多年的城市、与朝夕相伴的亲朋好友告别的那种不舍和伤感,记得初入黄土地的那一片荒凉,记得那片荒凉是如何一步步也开始高楼林立,繁花似锦。这可能也是她第一次理解什么是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什么是父辈们开拓奋斗的精神。像同事杨晓丽举家搬迁的事迹在当时支建的年代,不仅仅是个例,其实这就是我们老一代石油人最无私的奉献精神。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