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心得体会(精选31篇)
“亲耳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分外亲切和激动。”86岁的丘大谋说,在和西迁老教授见面交谈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这样的评价引起我们的强烈共鸣。”
“党的决定就是我们的行动”“党叫我们去哪里,我们就背起行囊去哪里”“哪里有事业,哪里就有家。”当年西迁时流传在交大师生中的这三句话,至今记忆犹新。
西迁时丘大谋还是23岁的青年教师,刚毕业留校任机械零件教研室教师。“西迁时不少教师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当时家庭困难的教师可以留下来,但是愿意留下来的人很少。70%的人积极报名西迁,尤其是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率先垂范,克服困难,积极响应西迁号召,他们的行为让年轻教师和学生深受鼓舞。”丘大谋回忆说,“当时我觉得是国家培养了我,现在国家建设召唤我们,一定要积极响应,到西安去参加大西北建设,做西部建设的‘排头兵’。”
“西迁精神”是爱国主义的赤子情怀,西迁不仅体现了交大人‘工业救国’的使命担当,也彰显了交大师生爱国爱校“顾全大局,明大理、识大体,一心为国、不计得失的家国情怀。”丘大谋动情地说。
2024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篇12
西安交通大学,1956年从上海西迁而来。西行之路铸就的“西迁精神”,也成为了交大人不变的精神底色。4月22日下午,正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专门来到这里,了解西迁历史,看望西迁老教授代表。
20__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大15位西迁老教授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敬意,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什么是“西迁精神”,它又是如何铸就的?
胸怀大局:到祖国事业最需要的地方去
1896年,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在上海创建,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声名尤著,被誉为“东方麻省理工”。上世纪5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内外形势和新中国高等教育、工业建设布局等方面考虑,决定将交通大学迁往西安。
消息传来,议论纷纷。尽管困难重重,师生们却在最短时间内就迁校问题达成一致。时年55岁的电机系主任钟兆琳先生,虽然年近花甲且身患多种慢性疾病,却一直是交大西迁最坚定的拥护者。
△ 钟兆琳先生(1901年—1990年)
留学美国,熟知美国西部大开发历史的钟兆琳深知开发西部对祖国的意义。西迁时,周恩来总理考虑到钟先生年龄较大、夫人卧病在床等因素,他可以留在上海不去西安,但钟老却坚持只身一人前往西安。
△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怀着建设大西北的理想,交通大学在册的767名教师中有537人迁到西安,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
艰苦创业: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上世纪50年代的西安,发展水平与繁华上海判若云泥,整个西安还没有一条水泥路。电灯不明、电话不灵,用水紧张……师生们笑称,是从十里洋场来到了穷乡僻壤。
△ 踏勘新址 建设校园
学校虽已初具规模,可以保证基本的学习生活,但因为还在建设中,看上去就像是一个乡野之中喧闹的大工地。
△“我记得一村教工食堂还没有完工,我们就搭了临时的桌子。草棚搭起来的临时食堂,大家捧着个碗站在那里吃饭,那也很高兴。”
1956年8月10日,交通大学发出第一趟西迁专列。随后到1958年间,一趟趟专列从上海开往西安,列车上,举家西迁、两三代同迁是最常见的场景。尽管条件艰苦,抵达西安的教授讲师们几乎是一放下行李,就立刻投入紧张的教学工作。
△交大师生
即使在最紧张的迁校期间,交大师生们也没有少上一节课,少做一个实验。此后更是在全国率先开设了无线电、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核反应堆等新专业,走在了全国高等教育的前列。
走过荏苒时光,西迁以来,西安交大先后走出了42位两院院士,近30万名毕业生,其中三分之一以上在西部工作。这一切,都为西部工业发展奠定了高等教育基础。
△陈学俊先生演唱《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这是交大西迁教授陈学俊生前最爱唱的歌。1957年,陈学俊夫妇带着四个孩子,注销上海户口、房产无偿上交后,随校西迁。在西安艰苦的条件下,他创办了我国的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开创了多相流热物理学科,一生为中国工程事业奋斗到底。20__年,陈学俊在西安病逝,享年99岁。
△陈学俊先生(1919年—20__年)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巅。” 这首歌是陈学俊先生,也是无数像陈老一样西迁老教授一生的写照。他们是黄土地的教育拓荒者,也是共和国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
△20__年11月,部分西迁老同志走在西安交大兴庆校区梧桐道上
_多年过去,曾经的热血青年也变成了耄耋老者。但由他们铸就的“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依然熠熠生辉、代代传承。
2024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篇13
62年前的1956年夏天,交通大学一大批师生员工,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响应号召,6000多人手持印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字样的粉色车证,乘专列从上海迁往西安。至1957年,全校大部分专业及师生迁至西安。期间,没有中断任何教学,没有迟滞一届招生,交通大学完全服从党和国家的安排,也在党和国家的精心安排下,创造了中国高教史上的奇迹。
教授带头西迁,学子踊跃随行,在田野四围的简陋校舍中迅速开展教学和科研,扎根黄土地艰苦奋斗。这便是交大西迁的历史。
我一直在反复得想该如何宣讲西迁精神,我该如何把我的理解和感知告诉大家。这不得不让我想起自己幼年时的一些事。
我生长在延安,从小学开始就不断有着去革命旧址的各种参观、学习,每次写作文也都会有这么一句,“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不过那时,对延安精神,我还是懵懵懂懂。随着慢慢长大,对历史学习的不断深入了解,才让这种精神在脑中有了清晰的轮廓。百度百科上说:延安精神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种革命精神。它是把存在于实际中的好的东西,优秀的经验提炼升华之后,来指导大家的思想的一种东西。突然我觉得西迁精神我找到了,这个精神本就存在于我们的企业,存在于你我,已经深深的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
西迁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是一种胸怀大局的精神。
那么回顾我们延长石油的发展史就不得不提在1938年延长石油在自身发展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向玉门油矿支援了两台钻机和22名钻井工人,次年,钻成了玉门老君庙1号发现井,拉开了玉门油矿勘探开发的序幕。延长石油胸怀全局,在坚持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克拉玛依、大庆、胜利、中原、长庆等油田多次输送了千余名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迁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从黄浦江畔的十里洋场,到黄土地上的寂寥古城,从东南自古繁华、已经扎根半个多世纪的上海,举校迁往三千里之外、之前没有任何姻缘的西安,这期间,在物质上和心理上要经历多大程度的落差,也许只有亲历者才能知道。但是只要党和国家一声令下,许多老教师义无反顾地卖掉了上海的房产,携妻负子来到西安。同样在我们身边,是不是有这么一些人,从兰州、甚至国外去到陕北来支援当年延安炼油厂的建设,扎根陕北,扎根企业,我们身边多少同事生于斯,长于斯。
我还记得同事杨晓丽给我讲的她的家庭“西迁”的故事。他们家来自兰州炼油厂,当年,兰州炼厂所在的城市已甚是繁华,已经住在小洋楼里的父辈们当年也是满怀梦想,艰苦奋斗的一代,为响应当时国家号召,支持老区建设,果断变卖房产,携妻负子,义无反顾的从一个大城市迁到一个小山沟里,至今她还清楚的记得在长途车上与自己生长多年的城市、与朝夕相伴的亲朋好友告别的那种不舍和伤感,记得初入黄土地的那一片荒凉,记得那片荒凉是如何一步步也开始高楼林立,繁花似锦。这可能也是她第一次理解什么是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什么是父辈们开拓奋斗的精神。像同事杨晓丽举家搬迁的事迹在当时支建的年代,不仅仅是个例,其实这就是我们老一代石油人最无私的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