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不抱怨的世界》书籍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3篇)
可见,我们之所以会“气”,只因我们总在“抱怨”。
父母会生气,只因觉得小孩没有按他们的想法发展;领导会生气,只因觉得下属没有执行自己的指示即使也能完成工作;情人会生气,只因觉得男(女)朋友总是任性而为从不体贴自己;自己会生气,只因觉得为何受伤的总是我……
实在,你我皆凡人,哪能不抱怨。有时候抱怨是一种发泄的途径,重要的是,抱怨之后,我们接下来的行为,是积极地停止抱怨改变心态,还是消极地不停抱怨直至内伤。
有时我们总是很愚笨,总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使自己变得不开心。与其抱怨别人哪里哪里不好,不如把抱怨的时间用来检视自己是不是哪里哪里可以做得更好,不断地改变自己、完善自己,这是个一举两得、利人利己的美事。
想起一个很简单很老套但却很富哲理的故事,有一个老人家整天愁眉苦脸,一邻居问其原因,只听老人家抱怨道:“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雨伞,小女儿卖鞋,天晴的时候大女儿生意不好,下雨的时候小女儿的生意不好,无论天晴天雨,我总要想到有一个女儿生意不好就会伤心流泪。”那个邻居开解道:“那您应该感到开心啊,天晴的时候小女儿生意好,下雨天的时候大女儿生意好,无论天晴天雨,总有一个女儿生意好。”于是,那个老人家天天都笑呵呵的,开心不已。
这便是心态!“不抱怨”就是一种心态,只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正面乐观积极地态度往面对生活与工作,往与人相处,则自己开心了,四周的人也会被感染而变得快乐,工作自然也会事半功倍,生活自然也就随着幸福美满了。
“莫生气“,摆正心态,化消极为积极,便是我对《不抱怨的世界》的解读。
2024《不抱怨的世界》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7
几乎没有什么不能是我们的抱怨对象。我们喜欢躲在喋喋不休的抱怨后面,从中获得一种自我膨胀的优越感。我们难以且不情愿意识到,所厌恶的种种问题,譬如身边人无休止的抱怨,同样存在于自己身上。
许多时候,我们并非意识不到这一点,但就是不愿意直面,并且积极做出改变,有时候,随着心理的惯性,也不知道如何改变。不过,改变不如意的现状,也是人类的本性,抱怨带来的消极作用,人们意识到了之后,还是会有改变的欲望自然升起。当改变之光随着情绪上的抵触被带进了生活,就由“有意识的无能”踏入了“有意识的有能”。
我们开始留意自己的言语措辞,以沉默代替抱怨。这实在不是一个能轻易胜任的挑战,尽管抱怨和评断如口臭般污染着自己的生活环境,但习惯性的东西总是会带来安全感,即使是替代式的。我们常常在努力维持不抱怨与落回现状之间挣扎,改变自我的勇气、不懈地自我觉察,共同打造了一把神奇的钥匙--这把钥匙,让我们长久以来封闭着的意识缓缓敞开。
对旧有习性的挑战必然带来生活层面上的某些变更,鲍温温和而又坚定地指出:在这场把生命导向光明、积极的内在改变中,如果其他东西的确是阻碍,工作,或者朋友都应该考虑放弃。
放下抱怨,这并不等于在困境面前不作为,或者放弃对社会不公正的言说权。带有负面情绪的抱怨,恰恰才是不具建设性的消极。而源于生命的热爱,并由此生发的感恩、宽容和同理心,也不容任何机构以任何名义窃取盗用。
《不抱怨的世界》并非是一部阐释观念或解析心理的作品,而是一场“不抱怨运动”的发起、描述、记录与召唤。正是那些已经改变了全球数百万生命的事例,展示了抱怨的普遍性,以及相似的蜕变流程。
所有的描述至多只是路标,真正的开始总是握在你自己手中——如果践行,如果坚持,已经足够造成改变的敞开,穿透我们杂乱无章、充满问题而又缺乏审视的生活。
“不抱怨”只是一把钥匙而已。在我们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借助这把钥匙,我们会自然延伸和深入到生活的诸多层面,唤醒我们渴望已久的改变。
2024《不抱怨的世界》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8
抱怨会扭曲、削弱,有时甚至会破坏那些对我们的幸福安宁至关重要的关系。当我们开始抱怨时,就会忽略对方曾吸引我们的品格,转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的缺陷上面。
我妻子桂儿曾就职于一家公司,她办公室的女员工们每月都要举行聚会,用她们的话说,是在实施一种“群体疗法”。所谓的“群体疗法”,就是在附近找家墨西哥餐馆,喝上几杯玛格丽特,然后借着酒劲,大声地抱怨形形色色的男人们。主题只有一个——男人都是狗。不用说,这些女人都没能和某个男人维持快乐、持久的关系。
现在,你可能会想,她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抱怨,是因为和男人间的关系有些不尽如人意。她们只注意到了关系中的消极面,女人相互间的“同情”,只会将问题夸大。在花了一晚上去抱怨生活中的“狗男人”之后,这些女人回到家里,禁不住就会把那个正坐在La-Z-Boy(一个沙发品牌)沙发上的男人看作一条“老黄狗”。她们的预期,都建立在头脑中的偏见上,认为男人就是狗,而这些女人的丈夫或男朋友们,也会感觉到她们的不满,真的会像她们预期的那样(有时比预期的更糟糕)对待她们。
我曾认识过一位非常有名的牧师,他跟我说:“要是不用与人打交道,牧师还是个很棒的职业。”和别人打交道,可能会是一种充满了痛苦和悲伤的斗争,但也可以不是这样。法国杰出的哲学家、剧作家萨特曾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那就是——他人即地狱。这句话虽有些悲观,但萨特却因此为大家熟知。他在晚年时,曾作过如此解释:“大家都以为,我想用这句话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有害的,如地狱一般,人们都在勾心斗角。其实,我想传递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观念,如果你同他人的关系遭到歪曲和损害,那么他人就会变成,也只能变成生活在地狱里的人。”
你能够纠正所有扭曲的关系,将其置于一个更稳固的基础之上,你有这个能力。只要你能接受新的观念,并愿意用这些观念去创造新的经历,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如果你已准备好,要把那些地狱般的关系变成和谐的关系,把互相侮辱的关系变成一种“不抱怨的关系”,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
ps:抱怨会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对方的缺陷上,无论是爱人亦或是朋友,亦或是自己的工作。这就是强大的吸引力法则。要改要改一定要改掉这个坏习惯。
2024《不抱怨的世界》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9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拜读了威尔·鲍温所写的一本《不抱怨的世界》,未曾想因此给我带来了一次极大的心灵震撼和启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这句话虽然早已为大家所熟知,但真正能“看的开”的人却并不多见。人们总会在工作中、生活中以及很多方面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不满意和抱怨的心理,有的人会很明显的表现出来,影响到自身的情绪和行为;有的人则深埋心底,却也同样为这种心理左右了自身的行为;而对于相对豁达的人来说,其实也往往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抱怨,甚至不为自己所知道,只是一种潜意识的抱怨,这也同样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左右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天灾人祸的抱怨,对贫富差距、生活际遇、背叛行为、工作不顺、感情不合等等多方面的抱怨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书中提到很多有意无意的抱怨情节也可以证实这一点。作为一名地质行业的工作者,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当中,我同样有着自己的些许抱怨。诚然,不抱怨、无怨怼的世界也许只是一个理想中的世界,但它可以让我们向往和憧憬,去完善自身的思想,增益自身的才能。书中深入浅出的论述,也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受益匪浅。下面简单的谈一下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一些想法,也希望以此为大家带来一些思考,成为自己和大家今后一种生活与工作中的激励。
一、停止抱怨
要成为一个完全没有抱怨的人很难,对生活一些不顺当、烦心的琐事发发小牢骚似乎不是一件太大的事情,也很正常。不过,我们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东西——吸引力法则。要知道,当一个人在说些负面和不快乐的事时,就会接收到负面和不快乐的事,例如:当女人常抱怨世界上没有一个好男人的时候,就已经在心里种下了一个“不相信有好男人”的因,所以即使遇到了好男人,可能也打从心里怀疑,这样即使遇到了好男人,也可能会错过吧;同理,如果多说一些感恩的事,则会为自己引来更多喜乐之事。这样,你要选择抱怨还是不抱怨?一本书,一只手环,改变爱抱怨的你,成就不抱怨的世界。书的开始,鲍温首先教给了我们如何停止抱怨,用“21天效应”的培养方法改变自己的抱怨习惯,这也是改变我们,成就无怨人生的第一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际云卷云舒。”其实在中国更早的《菜根谭》中的一副对联也很好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生的态度应当是从容不迫,对个人荣辱和职位去留都应当视作花开花落般平常,达到一种心境平和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抱怨行为不仅不能改变实际的恶劣情况,更会增添人们的负面心理,这是一种消耗能量且完全无益的运动。正如仇恨和生气郁结是用别人的错误在惩罚自己一样,抱怨又何尝不是在于事无益的惩罚自己。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先生也说过一段类似的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约莫意思是:“凡我们做事之前,先想一下十年之后的我们,还会对这些如此计较吗?”如今的困境在十年之后也许仅仅是淡然一笑,如果的抱怨行为在十年之后也许甚至会觉得可笑,困难未尝不是一种人生的磨砺和财富,对其抱怨却是一种极其愚蠢的行为。放下抱怨,平静处理,不仅是对事态发展的最佳抉择,也同样是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一大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