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介绍鉴定评语寄语

介绍鉴定评语寄语

水利专业实习的自我鉴定(精选31篇)

2024-04-05 16:57:27介绍鉴定评语寄语打印
水利专业实习的自我鉴定(精选31篇) 我是**大学系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一名应届本科毕业生。大学四年,是我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这大好时光里,我本着学好本专业,尽量扩大知识面,并加强能力锻炼的原则,大量汲取知识财富,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

  ③层,土色浅黄,土质致密,包含物较少,深约30-50cm,厚度不明。不见遗迹现象,人类活动痕迹较少,应为原始自然堆积。但我个人推断这应不是原生地层,应仅为自然堆积,与当地河流较多有莫大关系。

  以上只是大框架性的地层状况总结,个别探方还不见有②b层,土质土色、地层厚度、包含物等也往往有个体的细微差别。

  在这个遗址发掘中,大家基本上都完成了两个左右的探方发掘,这其中我负责了i区的t0301和t0302。两探方都位于i区第三列,南北相邻,地层完整,遗迹方面有一现代沟、两段基槽,却无有价值遗物出土,这与大多数探方的遗物较少状况基本相同。

  大兴16#地

  大兴16#地,位于北京大兴区新城北区,周围高楼民宅隔路环伺,也是一配合基建的考古项目,主要是墓葬发掘。此区域呈长方形,东西长485-580m,南北宽330-400米,遗迹现象主要分布于此地点偏南部,一线大体呈东、中、西三区。

  此地点共有墓葬46座,东区墓葬共有十六座,由出土钱币可知全为清墓,墓向皆大致南北,分布密集而无打破,墓葬规模大小不一,有单、双、三、四人墓,其中双人墓最多,余者数量大致相当。双人以上墓中,由人骨、随葬品等初步判定皆男性在西,女性在东,女性多屈肢葬,男性多直肢葬,而且每墓中皆只有一位男性墓主,规律一致,可断定余者非妻则妾。东区墓葬以m14规格最高:四人葬、每人皆双棺、每棺都有随葬品。有趣的现象是,在已初步断定西首为男的情况下,次西位的棺中随葬品数量相当丰富,铜钱、珠花、发簪等都远较其它棺--甚至西首棺为多,联系实际我们推测这很有可能是墓主正妻,结合当时的风俗生活,几人的家庭地位及内部关系会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

  中区共有墓葬26座,由墓葬形制、出土物等可较明显的初步判定主体为辽金墓,还有少数唐墓,甚至个别墓时代推测有可能上溯到北魏。

  辽金墓大多数为砖砌顶贴石灰穹庐顶墓室、仿木砖雕斗拱墓门、“凸”字形台阶墓道、“人”字形结构砖封门,垂面梯形砖砌祭台等,墓门上多数有彩绘,但地仗粗糙,甚至直接用颜料涂画于砖面,酥碱、空鼓等病害底部严重,上部略好,但整体保存鲜有喜人者。绘画内容较简单,常大幅面素黑、素红,少量云纹、十字、鸟雀等花纹多黑彩白地。

  墓室内皆前半部墙嵌灯台,两边放置随葬品。灯具为白瓷盏,随葬品多陶瓷类,常为罐、碗、盏等日常器皿样式,瓷器质地一般,多白瓷,皆为民窑产品,且多有磨损痕迹,推测应为墓主生前家庭日常所用,瓷器常有伴陶器放置在棺床右边的现象。陶器些许为低温软陶,脆弱易碎,可能是专用随葬的冥器。但都不见鸡腿瓶等类辽金时代契丹等少数民族特色器物。除此外,有些淤泥面上还见有规矩木痕,推测或有木器如桌椅箱奁等随葬。内部建筑也相对比较简单,斗拱多为彩画,个别好些的一圈墓室壁上,有凸砖条表示的桌椅造型和简单重复的彩绘婢女、直棂窗,彩绘保存状况些许略好于墓门上彩绘,这当然与墓室内外的彩绘质地好坏、淤土状况、温湿度、霉菌种类及多少等密切相关。

  后半部置有棺床,皆砖砌,贴墙成半圆状,部分棺床上有骨灰台。骨灰周围和其下常见有钱币及木痕,推测应为骨灰和随葬钱币都置于骨灰盒内入葬。这些墓葬无一例外都有骨灰,而不见较完整尸骨,初步推测北京地区在辽金时代这种少数民族火葬葬制应是占主流的,甚至影响了许多不见少数民族特色器物随葬的汉人墓主的葬制。

  除过上述形式的辽金墓,还有类极简单的瓦罐骨灰葬式,即骨灰置于一带盖大瓦罐中,然后葬于半米至一米见方左右的或土圹或砖砌的小墓室中,往往几个墓十分集中甚至叠压,而鲜见随葬品。或许是社会最下层或士卒死亡的仓促简易葬式。

  唐墓多为船形或近长方形砖室墓,少数有铺地砖及墓道(当然不排除墓道被破坏者),出土有铜钱、交股弹压式环曲柄铁剪、八棱菱花铜镜、蚌壳等,与北京地区之前已作过研究确定的唐墓情况十分类似,比较典型。

  推测可能是北魏时期的墓葬较典型的一座特征如下:土圹砖墓,墓圹近似长方形,墓室平面近梯形,南宽北窄。墓室底部铺砖,墓室四壁用砖错缝起券,往上渐渐收缩,至墓室顶部用竖砖交错相差封顶。有人骨两具,皆近南向,比较少见。随葬一铜钱、一罐。铜钱锈蚀不清,所以,仅由罐的形制并结合整个葬制与已有北京地区资料进行对比,推测可能为北魏时期墓葬。

  西区共有墓葬四座,皆辽金墓,可较明显的分为两组。偏北两座相互靠近,东西平行,形制等与之上介绍的穹庐顶墓大致相同,保存状况除一座塌顶外其余还都较好。另外一组偏南些,南北向贴近,更一致的是,两墓除墓门两角贴墓道壁处残存数砖外,空无一物,但土圹保存完好,可能是有血缘关系的'两墓主同为迁走。

  以上便是大兴16#地墓葬遗迹的一个大概介绍,在此次发掘过程中,我主要参与了四座墓的发掘和三座墓的整理工作。包括清墓一座,唐墓一座,辽金墓两座,其中由于时间关系一座辽金墓未清理完,转交技工。

  发掘经验教训

  在北京实习之前,我仅有的一点实践经验是来自于20xx年忻州定襄青石遗址二十天的实习,但仅算是个入门掌握,基础还比较差,经验也很贫乏,具体操作的手上感觉也很一般。这次在北京长时间的实习,弥补了我以前的多方面欠缺,比如墓葬的发掘、古代建筑基址的掌握等,同时重温并进一步熟悉和掌握了具体发掘操作规程和方法技术,而这些是仅靠课堂学习所不能得到的,的确受益匪浅。这其中有几次经历尤其使我印象深刻。

  在大苑t0302发掘中,有一次刮面后,发现有一片近圆形区域土质土色偏硬发黑,与周围明显不同,再刮后,依然存在,且有少量石灰出现,这在周围更是不见,推测有可能是灰坑,技工师傅帮看了,也并未予以否定,按照先后关系,决定予以发掘。可在发掘过程中,才发现,偏硬发黑夹杂石灰土竟找不到边,这才明白过来:我把地层做成了灰坑,开了“天窗”。如果之前再多刮几次,再细心一点,随着这种现象范围的不断扩大,或许就不会出此无法弥补的错误。

  遗迹是历史的积淀,是“一次性”不可重复的。我深感惭愧。

  类似的事情在大兴墓葬发掘中也有一件。m42是一座穹庐顶的辽金墓,我负责发掘了一段时间,在找墓道的过程中,在确定已到原始地面的情况下,但所找出“凸”字形墓道宽窄过渡的一边肩部一段却总是让人心里不踏实,虽然已有其他人的肯定。果然,发掘到近一米深的黑色地层土时,发现果然错了,实际肩部距墓门出檐的下垂面仅有五公分左右距离,比我之前所划线要近,老师和技工师傅们有说也可能本来就是上宽下窄坡状过度的,或坍塌的,因为之前的m21就有过类似的情况。但我知道那很大程度上是安慰,因为黑土以下的部分基本都是竖直的,事实不容商量,只有自责和教训。

水利专业实习的自我鉴定 篇10

  这周终于可以接触铣床了,下班的时候跑网吧去了解了一下我工作的铣床的产品特点是:米汉纳铸铁之铸件,钢性强。 强力炮塔型立铣头,加工效率高。肋骨式机身,稳定并具抗震性。尺寸内藏式水箱,容量充足且不占空间。P4级精密轴承之主轴,加工精度佳。 镀硬铬之精密齿管,进给顺畅稳固。产品的优势是:可调间隙双螺帽装置之螺杆,精度耐久。严格精密检测,确保机器精度。名牌:

  工作台尺寸(长x宽) 1270X254mm(50

  工作台负载e 300kg

  左右行程(X) 760mm(30

  前后行程(Y) (15

  上下行程(Z) (15

  主轴至工作台距离60-440mm(2

  伸出臂行程380mm(15

  主轴升降行程127mm(5

  主轴自动进给速度0.04/0.08/0.15mm/rev

  主轴速度16steps 80-5440/Variable 60-4200rpm

  主轴锥度r R8(NT30

  主轴马力3HP

  铣头倾斜角度前后/左右45°

  机床尺寸(长x宽x高) 1550x1750x2150mm(61

  机械重量1300kg

  这个星期我就在这台家伙上使劲地干活了,有不少开关之类的东西不知道是啥玩样,可有师傅在旁边指点着不怕,猛搞。虽然这个星期只是简单的开料,就是裁剪材料的尺寸(一般是长、宽、高三个数据)。但是还犯了不少错误,不是长了几个UM,就是短了。还有就是师傅叫我以后不要再用毫米来做单位了,人家一听就知道你是外行。这周的收获就是懂得铣床的上下左右前后调节。懂得裁剪材料的长宽高。

  这是个新接触的起点。感觉还好,师傅也还对我基本满意。相信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相信。还有就是做是的时候畏首畏尾,怕这怕那,极大妨碍了工作进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