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自我鉴定(通用30篇)
那年刚上大学,在这班里我感觉自己是一个插班生,因为我所有的专业课都是o基础开始的,但老师讲课却不是从零基础开始的,因为我所在的这个班的所有的同学是在我之前就学过了专业课,课堂上老师讲到的专业用语我根本就听不懂,学习很吃力,但是今天我功课确实修得非常的好。原因来源是我花了比别人多一倍甚至两倍的时间去学习,别人逛街我去图书馆,别人看电影我去做题,别人去睡觉我还在背课文。这三年的刻苦学习,让我明白付出就一定有回报的,只要你肯踏踏实实的去用功,忍得了孤单和寂寞,你就会收获你想要的果实。
大学三年教会了我很多,不关了生活还是学习或工作,它都让我从一个懵懂的小女孩变成一个懂生活、会做人、做事的女孩。
高校毕业生自我鉴定 篇15
作为一名应届生,也许我知识有限,也许我还太年轻,缺乏实践经验,也许在某些方面我无法像其他人一样工作自如,但年轻意味着热情与活力,有生理缺陷(从初中起我听力就逐渐减弱,但并不妨碍我学习、工作与生活,反而更能让我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而不易受到外界干扰,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不代表我不行!自信能凭自己的能力和学习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中克服各种困难,不时实现人生价值与追求的目标。
书本的学习较有限,于是参与了很多社会实践和社团的工作,从事了大到组织谋划晚会、小到文秘接电话的工作,积累了很多了从失败到胜利的经验。认为实际操作能力和组织合作能力的学习更重要。对自己总体评价是为人热情乐观,真诚,工作踏实、易上手,遇到困难能迎难而上,不轻易放弃。
在社会能力上,我用课外时间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绝对服从领导的安排和指示。组织性,纪律性强,会很努力的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工作。不管是过去的三年,将来的三年或者是十几年,我都会继续努力,不断的充实自己。
高校毕业生自我鉴定 篇16
本以为在校园的四年时光会过得很慢,可现实却狠狠的打了我的脸,我不再是当初那个刚进校园的懵懂少年了,我成为了一名即将离开学校的毕业生,回首以前的校园生活,令我感到了恍惚和伤感,在这里发生了不少的事情,有些事情明明已经过去了几年了,可我却觉得仿佛仅仅才过去了几个月。在离开这里之前,我先对自己这四年以来的改变做一个自我鉴定。
在我来到这个学校时,我就被学校的景貌给震撼到了,因为这里实在是太大了,各种教学楼林立在我眼前,而且宿舍也非常多,和我高中母校相比简直就是天差地别,这也让我升起了浓浓的学习兴趣,毕竟这么好的学校可是我经过了高中三年的努力才换来的,要是我不好好珍惜这个机会,那就白瞎了我的努力,我的父母也绝不想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大学里面碌碌无为。所以在刚进校园时,我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在校园里弄出一点成绩给大家看。
在学习上,我时刻保持着一颗学徒的心,在老师讲课时,我认认真真的听取老师给我们的知识和建议,虽然有时候听不太懂,但我也没有减少学习的兴趣,而是做好了笔记并在下课后去查阅了资料。这四年以来,我认真学习的态度也得到了不小的回报,在班级里,我的成绩一直都是处于前列,而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同学们对于我也是比较佩服的,因为像我这种能沉心于学习上的同学毕竟是少数,而且我在平日里也很少去学校外面闲逛,我更多的时间都是待在图书馆里或者是在寝室里面看学习视频。
但我也知道,光把学习弄好是不够的,还得保持好自己的身体健康以及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所我每天会在校园散散步,同时也会和朋友们一起去景区散散心,当我有困难时,我会寻求朋友们的帮助,而当我的朋友们遇到麻烦时,我也会毫不犹豫的去帮助他们。正是大家相互之间的帮助,才让我在生活中没有太多的烦恼。此外,在寒暑假里面,我还会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来自带来一点零花钱的同时,也让自己明白了赚钱其实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离校后,我会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我也会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相信在工作中我同样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高校毕业生自我鉴定 篇17
本人于xx年x月来到xx大学xx学院学习着专业。在学校领导老师们的悉心栽培下,通过自己艰辛的努力。在这三年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又存在着大大小小的缺陷,主要情况表现如下:
(1)专业与自学
曾经说过:“学习是学生们的天职。”为此,入学三年来,我一直都很重视自己的专业学习。在学好理论的同时,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尽可能不错过任何一堂课程。
存在的不足:偏科现象严重。对自己不感兴趣的科目,我很少在上面花时间,导致某些单科成绩偏差。
(2)思想与能力
“学问未必全在书本上。”学好书本上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在我的思维中,学历与能力并重。所以,我很注重在全方位锻炼自己。
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我阅读了许多名人传记,从伟人的经历中获取养分,更进一步地充实自己。我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提高了自己鉴赏水平。我又学习了为人处世伦理哲学,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所有这些,使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人生追求的意义。
我的大专生涯就要结束了,感觉到自己做得还不够,在以后的日子中,我一定得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改正缺点,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高校毕业生自我鉴定 篇18
岁月是一条河。
这条河将人的一生流淌成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华政就是上游中最莹亮的部分。
从小立下做大律师的志愿,却误打误撞进了新闻系。看到录取结果时把自己反锁在阳台上嚎啕大哭的场景仿佛昨日,而今天,却是别离。徜徉在华政优美静谧的校园里,四年前的不甘早已散去,只剩下四年的记忆将陪我度过离去之后所有的日子。
我对新闻无爱,至少最初的一年半是这样的。学习,因为必须要学,有好看的GPA才有主动权。即使转专业不成,也不能改变我要心如死灰过四年的初衷。大二第一学期临近尾声时,电视编导课上郭老师问到第三个问题,你们学到现在有人开始喜欢这个专业了吗?我依旧没有举手。转变来自大二第二学期高雁老师的新闻实务课,高老师请了《南风窗》《南方人物周刊》等媒体的一线记者来课堂上,讲述他们的采访故事,他们的工作状态,他们的心得感悟。上了半学期,我一瞬间清醒了,对,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知道什么适合自己,恐怕是读大学重大意义之一。
除了自知,读大学的意义在于独立思考。感谢杨师群老师,为我上了大学第一堂课。虽然全班被骂得狗血淋头、体无完肤,但是我一下子惊醒了。十二年的惯性思维被击得粉碎。我并没有一夜之间倒戈到十二年的对立面,但我明白了,你所看到的一切,并不一定是真相,更有可能是极具倾向性的宣传,你的立场必须要经过独立思考才能确立。要先怀疑一切,才能发现真正值得信赖的东西。
另一件必须要做的,便是自我塑造。始终相信,在大学里,知与行,从来都是并行不悖的事。
说到知,尤其想感谢杜素娟老师和郭讲用老师。早在大一伊始,就慕名蹭了杜老师的《外国文学史》,又在第二学期有幸上了杜老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我自幼爱读书,自持在文学方面涉猎甚广,可没过多久,我就被杜老师的课和人格深深折服。听课时数次落泪,不是因为感性,而是终于明白文学的力量不仅仅是可以让你同无数个老灵魂对谈,还可以用温柔的目光和极大的悲悯与古往今来握手言和。天真,从不是一种软弱。大二遇见郭讲用老师,脑海里就剩下一个词,相见恨晚。一个人对自我的摸索,如同当年的中国经历器物-制度-__的摸索一般,也要经历知识-__-灵魂这个过程。上郭老师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听他梳理从远古联结至今的脉搏,每一种宗教或哲学到自己身上终于殊途同归。是时候拷问自己的灵魂了,当浮躁的空气由社会蔓延至校园并将自己裹挟于其中,自己是否还能保持平和,不改初心,自爱并且爱人?修心是自己的事,与那个变幻莫测的世界无关。
至于行,定要感谢学校的社会实践制度。在学校的督促下,我从大学第一个寒假开始就开始扎扎实实的参加社会实践与实习。到农村采访全国三八红旗手,写就人物通讯并结集成书。参与农村小学支教状况调研。参与编辑海南大学校友励志故事图书,在《海南特区报》、海南电视台、新华社海南分社等多家媒体做实习记者。参与上海市大学生创新项目,自己探索,做课题研究。四年之后,我也终于了解了自己,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和兴趣点。实践出真知。路还很长,刚入门定要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