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实习自我鉴定(精选22篇)
这七天的实习,确实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比如水准仪、经纬仪的操作技巧,数据的计算和检核,绘制大比例尺地形图的顺序。亲自参与了一个完整的测量工作,更加深了我对那句“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理解,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加深了我做事的原则,对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性质有了实质性的认识。
是利用1:500的比例尺绘制地形图,地点我们选在2号教学实验楼。
通过本次实习,巩固、扩大和加深了我们从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了经纬仪的基本操作,并达到了一定的熟练程度,而且还有机会学会了地形图的绘制方法。除了从本次测量实习中获得了测量实际工作的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还着重培养了我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培养我们在施测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进一步熟练了测量仪器的使用技能,提高了数据计算能力和对数据的敏感程度,并对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全过程有了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
由于平时我们锻炼的机会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很珍惜这一次的实习们这个组的每个组员都分别进行独立的观察,记录每一站,对经纬仪测量都是在现场进行计算,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没有对上一步的检核,绝不进行下一步的测量,做到步步有检核,回来后还要对内业进行准确计算,因为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避免测量的不准确还要进行重测。
即使重测,我们怀着严谨的态度,错了就返工,决不马虎。直至符合测量要求为止。我们深知搞工程这一行,需要的就是细心、耐心、毅力和做事严谨的态度。只有这样,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才会得心应手,少走弯路。
测量实习自我鉴定 篇10
七天的实习结束了,很累但很充实,很麻烦但感觉只是一眨眼就结束了,有点意犹未尽,更多的还是受益匪浅啊。
11个人作为一个团队,使我更加体会到团队精神的重要,中间虽然有争执,但都怀着同样的目标那就是把工作做好,这样就便得很有趣。有时候自己要被分配到做很简单的事情,但能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对整个队伍就是很大的帮助。测量是一门精密的学科,调整仪器、瞄准、读数、计算、绘图,每个过程都需要大家的全心投入,才能保证最后结果的精确。看到最后的成图,心中有份欣喜和满足感,甚至有点自豪。
这七天的实习,确实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比如水准仪、经纬仪的操作技巧,数据的计算和检核,绘制大比例尺地形图的顺序。亲自参与了一个完整的测量工作,更加深了我对那句“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理解,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加深了我做事的原则,对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性质有了实质性的认识。
总而言之,工程测量是个需要亲力亲为的事情,那些技巧都是从实践操作总结出来的,那些规范和理论也是在操作中体会并掌握的。七天虽苦却是值得的。
测量实习自我鉴定 篇11
一、 工程概况
车站主要采用明挖顺做法施工,基坑竖向设4道支撑(1道混凝土支撑+3道钢支撑)+1道换撑,除第一道为钢筋混凝土支撑外,其余均为Ф609×16mm钢管支撑。
车站结构主要尺寸为:顶板800mm,中板400 mm,底板900 mm,侧墙700 mm(盾构井段800mm)。
本路站附属结构共设四个出入口,两组风亭,其中Ⅰ号风亭与3号出入口合建、Ⅱ号风亭与4号出入口合建。Ⅱ号风亭基坑围护结构为地下连续墙,其余附属结构基坑采用SMW工法桩围护,明挖顺做法施工。
主体围护结构为800mm厚地下连续墙(换乘段1000mm厚),墙深34m(换乘段46.8m),标准段设4道支撑,除第一道为钢筋混凝土支撑外,其余3道均为Ф609×16mm钢管支撑;换乘段设6道支撑,其中第一、第四道为混凝土支撑,其余为Ф609×16mm钢管支撑;与Ⅳ号风亭合建部分采用4道混凝土支撑。
主要结构尺寸为:顶板800mm,站厅板400 mm,底板900 mm,换乘节点处地下二层底板厚600mm,换乘节点处地下三层底板厚1100mm,侧墙700 mm(端头井及三层段厚800mm)。
本站共设置4个出入口和2组风亭,其中Ⅰ号风亭与1号出入口合建、Ⅳ号风亭与主体结构合建,5号出入口为预留出入口,除Ⅳ号风亭与5号出入口外,其余附属结构基坑采用SMW工法桩围护,明挖顺做法施工。
二、地铁、轻轨工程测量的主要内容
2.1地面控制测量
地面控制测量的实质就是在较大范围内,以较高的精度对地面上一系列具有控制意义的点进行测量,确定其三维坐标的工作。控制测量的作用是控制测量误差的连续传播,保证测图和测设必要的精度,保证分区域施测能以一定的精度连成一个整体。对于地铁工程而言,地面控制测量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合适的测量控制系统,提供可靠的控制点,为联系测量和地下导线测量提供起算数据,同时也作为以后复核测量和竣工测量的起算数据,所以其地位非常重要。 1
为了便于使用和测量,地面控制网通常分解为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2.1.1地面平面控制测量
在地铁、轻轨工程建设中,应沿线路独立布设平面控制网,控制网一般分为两级,首级为GPS控制网,二级为精密导线网。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可采用高斯正形投影3。带或任意平面直角坐标系统,也可沿用符合要求的城市坐标系统。
由GPS静态相对定位所测定的一组GPS点构成的网称为GPS控制网,其具有观测点不需通视、全天候测量、观测时间短、精度高等优点。地铁平面控制测量中GPS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为平均边长2km,最弱点的点位中误差小于±12mm,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小于±lOmm,最弱边的相对中误差小于1/90000。
布设应遵守以下原则口1:
(1)GPS控制网内应重合3N5个原有城市二等控制点或在城市罩的国家一、二等控制点。除对GPS控制网内短边未知点构网观测外,还应包括重合点在内,对控制网内构成长边图形观测,这种长边图形,宜为重叠的大地四边形或中点多边形。
(2)隧道洞口、竖井和车站附近应布设控制点,相邻控制点应有两个以上的方向通视,其它位置的控制点间应至少有一个方向通视。
(3)GPS控制网必须由异步独立观测边构成闭合环或附合线路(按长边和短边分别连接),每个闭合环和附合线路中的边数≤6。
在首级GPS控制网的基础上,布设二级精密导线网,精密导线应沿线路方向布设,并采用附合导线或多个结点的导线网。精密导线选点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1)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个别边长不宜短于lOOm。
(2)精密导线点的位置应选在地铁、轻轨工程施工沉降变形区域以外。
(3)点位应避开地下管线和地下建筑物。
(4)GPS控制点与相邻精密导线点间的垂直角不应大于30。。
(5)相邻点之间的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以不受旁折光影响为宜。
(6)应充分利用城市导线点。
(7)在前、后期两条线路相交叉的地方设置共用的导线点。
精密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如表2.1。
2
注:1:n为导线的角度个数,一般不超过12
2:符合导线超长时,宜布设结点导线网,结点间角度个数不超过8个 选择精密导线点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附合导线的边数宜少于12个,相邻边的短边不宜小于长 边的1/2,个别短边的边长不应小于100m;
2.导线点的位置应选在施工变形影响范围以外稳定的地方, 并应避开地下构筑物、地下管线等^
3.楼顶上的导线点宜选在靠近并能俯视线路、车站、车辆 段一侧稳固的建筑上;
4.相邻导线点间以及导线点与其相连的卫星定位点之间的 垂直角不应大于30%视线离障碍物的距离不应小于1.5m,避免旁折光的影响;
2.1.2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时,其水平角观测应符合以下要求:
1应采用左、右角观测,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a的较 差应小于4%
2前后视边长相差较大,观测需调焦时,宜采用同一方向 正倒镜同时观测法,此时一个测回中不同方向可不考虑2C较差 的限差;
3水平角观测一测回内2C较差,I级全站仪为9",II级 全站仪为13"。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I级全站仪为6",II级全站仪为9'
2.2 地面高程控制测量
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区采用统一的高程系统,并与城市原有高程系统一致。地面高程控制网是在城市二等水准点下沿工程线路布设的精密水准网。 水准网应沿线路附近布设成附合线路、闭合线路或结点 网.二等水准点间距平均800m,联测城市一、二等水准点的总 数不应少于3个,宜均匀分布 使用精密水准仪配合因瓦尺进行施测,并在在旅工前、施工中和进洞前分三次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