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优秀评课稿(通用31篇)
吴老师用直观、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井沿”即井口的边,并让学生张贴小鸟和青蛙各在井的什么位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给“沿”组词。
“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为什么他们的说法不一样?”吴老师将大问题抛出,学生联系句子和上下文,通过读,找出“鸟看到的天是怎样的?”理解“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大得没有边际”,“为什么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呢?”学生不难找出“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吴老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学生通过质疑引读,在思考后自己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思维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并扩展思维,“小鸟会飞过哪些地方?”沙漠、宇宙、大地、草原……学生认识了一只见多识广的鸟。
二、语用训练,积累语感
在教学中,吴老师巧妙设计了两次说一说,巩固并综合运用了在课堂上学习的语言文字。如,在学习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呐!”一句后,让学生用“得很呐!”的句式说一说,不仅进行了语言拓展,更是在语言训练中进行了有效的朗读训练,学生读好了青蛙的固执、目光短浅。再如,“如果你是小鸟,你会对青蛙说什么?”这样的说话训练不仅巩固了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创设空间,自主实践
吴老师也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创造训练朗读的空间,不着痕迹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让学生加上动作、表情分角色朗读课文,从而给学生创造了自我展示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表现力。因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正处于爱玩、爱动的年龄,如果老师能够抓住这一特性,并且在教学设计上予以考虑,那么课堂教学不仅能够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以后的教学也将更有新意。
坐井观天优秀评课稿 篇22
这是一堂扎实、有效的,平实又本真的课。下面我就从项目性评价阐述一下我对这节课的看法。
一、孔老师能根据关键要素: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和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搭设了两个平台,第一个平台是为什么青蛙和小鸟看到的天不一样呢?第二个是语言训练平台,你认为谁说得对呢?那你能帮小鸟劝劝青蛙吗?这两个平台都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搭设的。第一个平台是从教学内容出发的,为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学会读疑问句和感叹句;第二个平台是让学生从交流中理解寓意,知道要全面看问题。
二、学生能根据教师所搭设的平台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理解文本。如识字教学就是本课的一大亮点。课伊始,教师就通过故事的讲述,用直观、形象的版画理解“井沿”,并让学生张贴小鸟在井的什么位置,从而明确“井沿”的具体位置,然后教师拓展“碗的边呢?(碗沿)小河的边呢?(河沿)”让学生能联系实际理解“沿”的意思,然后再学习生字,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一些。再如:对于“无边无际”一词的教学也是别有用心,在理解了“无边无际”意思是,孔老师扩展学生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还有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就说出了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教师用这种方式教学,学生不仅能很好的理解“井沿”“无边无际”词句的意思,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交互。师生交互和谐,生生交互热烈。师生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收获,在读中训练语感,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同时发挥导学的功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要求来读书,读的有目的、有内容、有体验。
这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老师让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从情感深处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让课堂短短的40分钟,成为师生共度的一段难忘时光,让短短的一节课留给学生无尽的回味,乃至带给学生深远的影响。这节课老师教得快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掌握了扎实的知识。
综合这节课的情况,我还有以下几点建议:
1.如在理解井口大小时,教师让同学们把书卷起来看天花板。通过实践理解青蛙为什么会弄错的原因。这样是不是会更好?
2.第三次对话两个“笑”:“青蛙笑了,小鸟也笑了”。同样是笑,笑的含义是不同的,是不是可以让学生再理解一下?
坐井观天评课稿7
首先,很荣幸能成为张工作室的一员,能得到这些宝贵的学习机会必定要好好珍惜。今天是工作室第一次活动,观摩了南苑小学吴佳妮老师执教的《坐井观天》朗读指导课,让我了解到更多的朗读指导方法,受益匪浅。
《坐井观天》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井底的青蛙和小鸟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短浅,自以为是,是不可取的.。这篇课文主要由小鸟和青蛙的三组对话构成,对话的朗读是本课的重点,寓意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吴佳妮老师抓住重点回归文本,以多种朗读方式渗透朗读方法,值得学习的是:
1.对学生朗读的评价到位。突出重点,贴近教学目标。
2.教态自然,语调亲切,鼓励孩子的语言很多,课堂氛围好。
3.抓准朗读定位,重点指导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语气,在第一次对话朗读中,小青蛙好奇的语气吴老师这样提问:你为什么语气上扬了?哪个标点符号给了你提示?因此引出:朗读时应该抓住关键词和标点符号,找准朗读语气。
4.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吴老师开展了多种朗读方式,自由读、评价读、上台读、全班读、指名读等等。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朗读就应该让孩子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从几个老师的评课来看,我也学习到很多,比如朗读指导可以加入现场体验,可以指导朗读姿势和朗读习惯。最后张校提到,朗读应自然,应该读出生活来,从文本中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还要有老师的给予,还可以开展朗读实践活动。希望能将这些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感谢老师们的无私分享。
坐井观天优秀评课稿 篇23
陶诗倩老师上的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这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课堂生动,气氛活跃,老师富有朝气,学生参与积极。听了这堂课,使我受益匪浅,收获良多,下面我来谈谈这堂课的几大亮点:
1、充分的教学准备,成就了一堂优质课。
陶老师非常用心地制作了课件和头饰,准备了青蛙和小鸟的贴图。为完成教学任务赢得了时间,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正能量。教者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预设的问题得了突破,整堂课教学环节紧凑,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朗读课文和理解寓意的重难点也得到了突破,具体表现有如下亮点。
2、渗透新理念,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陶老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很多问题,如:初读课文部分的青蛙和小鸟一共有几次对话?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细读课文部分的青蛙和小鸟为什么都笑了?为什么青蛙和小鸟的看法不同等等,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研究,得到结论,获取“真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
3、以读为载体,打造完美的语言环境。
陶老师在教学中抓住本课的语言特点,通过三次对话,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有分角色朗读、男女生读、师生互动读.在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大话”和“无边无际”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又进行感情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领悟课文蕴涵的深刻寓意。从今天的朗读来看,二年级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都很高,我相信这不是今天这一节课指导的成果,这与陶老师平时的悉心指导是分不开的。
4、引导学生积累,拓展词语的宽度与深度。
陶老师在教学生理解“井岩”时,又举一反三说到了“床沿”、“桌沿”、“窗沿”、“河沿”。在教学生理解“无边无际”这个词时,她还进行了口语训练,指导学生可以说“无边无际的大海”、“无边无际的草原”等等,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这个词,还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平常的说话中和以后的写作中去,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5、及时进行评价,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