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优秀评课稿范文(精选34篇)
最后,班级分组,好学生带差学生,分担教师的担子。一个班50人,一堂课35分钟,教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位学生,总有个别学生学习的不到位,知识点不明白。这样就显示出小组的重要了。每组可分为4到6人,可采用大组套小组的形式,配合着小组间的竞争评价,采用分头管理,组员评价、相互帮助的原则,每堂课留出5分钟左右时间小组内交流讨论学习,共同进步。
四、谢老师
谢老师主要从文章的思路上讲解,听完后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引导教学,之前自己的那种自认为引导的教学方法,原来还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谢老师解开了我许久以来的一个困惑。
谢老师主要从生字、课文朗读与理解、文本的使用三方面系统细致耐心的教导我这位新人。
1、生字
(1)字音。齐读和个人读的方式相结合,更便于找到学生的薄弱点。
(2)字形。
首先识字方法要多样化。像如:比一比、加一加、减一减、编谜语等形式,同偏旁、同部首的字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自己找出规律,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来说。
其次指导写字要具体。哪一笔是主笔,从哪里起笔,落到格子的什么地方,都要讲解具体。(诸如此类的公开课挑几个重点字讲解即可)
2、课文朗读与理解
注意此环节的每一遍读课文都要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例如:
(1)前两遍读课文:读准字音,不漏字掉字。
(2)第三遍读课文:板书关键词,让学生尝试复述。
(3)第四遍读课文,细读:以引导为主,每一环节都要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4)学以致用,加以拓展。
3、文体意识
文体意识也就是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慢慢渗透。像如此篇对话比较多,可以发现对话多的文章基本上是每个人说的话自成一段。写作的时候要让学生注意。
坐井观天优秀评课稿范文 篇13
听了我校龚月梅老师执教语文人教版第三册中的《坐井观天》一课。我受益匪浅,感到听龚老师上课是一种享受,同时又使我倍受启发。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
龚老师能根据低年级的教学重点组织教学,多种形式的读贯穿整节课,让学生自悟了寓意。龚老师不以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没有繁琐的分析和抽象的说教,而是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有的放矢的自读中感悟。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多中形式的读,例如分男女读,男生坐着读青蛙说的话,感受青蛙的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自以为是,女生站着读小鸟的话读出天很大很大的语气。还配上了动作。教师通过适时点拨启发并恰到好处的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小鸟和青蛙争论什么?”“小鸟和青蛙谁对谁错?”“青蛙为什么错了”······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说这是一只愚昧的青蛙、有的说是一只目光短浅青蛙、有的说是一只固执的青蛙。可见学生们已经充分的理解了故事的意思。接着把学生引领到生活中去,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真正领悟到了故事的寓意。
这节课体现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多么重要,教师充分重视了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为将来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孩子们赢在写作的起跑线上。
坐井观天优秀评课稿范文 篇14
1、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王老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地把教材划为若干问题的层次,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总结规律,获取“真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
2、以读为主,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王老师在教学中抓住本课的语言特点,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在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领悟文本蕴涵的深刻含义。
3、练习拓展立足于课堂,贴合学生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比如,跳出井口后的青蛙看到了什么?会说些什么?让学生用“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它一下子惊呆了,看见____________,于是对小鸟说____________,小鸟说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这样的说话训练不仅巩固了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4、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不受束缚,所以常有出人意表之言,却恰恰形成了“生成”的高潮——科学和数学知识的出现,更体现了语文对其他学科的一个奠基和发展的作用。
5、因为训练的多了,所以理解“坐井观天”的含义时,就有些仓促了。王老师设计的问题也有些难度,如“‘坐井观天’是指哪一类的人?”“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猛然从读故事转向理解成语,感觉有些适应不了。不如在角色朗读的时候进行一下铺垫,如“你用什么样的语气读青蛙?青蛙为什么这样说?……”学生可能会更好地体会青蛙的自以为是、目光短浅吧。
坐井观天优秀评课稿范文 篇15
陶诗倩老师上的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这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课堂生动,气氛活跃,老师富有朝气,学生参与积极。听了这堂课,使我受益匪浅,收获良多,下面我来谈谈这堂课的几大亮点:
1、充分的教学准备,成就了一堂优质课。
陶老师非常用心地制作了课件和头饰,准备了青蛙和小鸟的贴图。为完成教学任务赢得了时间,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正能量。教者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预设的问题得了突破,整堂课教学环节紧凑,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朗读课文和理解寓意的重难点也得到了突破,具体表现有如下亮点。
2、渗透新理念,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陶老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很多问题,如:初读课文部分的青蛙和小鸟一共有几次对话?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细读课文部分的青蛙和小鸟为什么都笑了?为什么青蛙和小鸟的看法不同等等,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研究,得到结论,获取“真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
3、以读为载体,打造完美的语言环境。
陶老师在教学中抓住本课的语言特点,通过三次对话,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有分角色朗读、男女生读、师生互动读.在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大话”和“无边无际”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又进行感情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领悟课文蕴涵的深刻寓意。从今天的朗读来看,二年级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都很高,我相信这不是今天这一节课指导的成果,这与陶老师平时的悉心指导是分不开的。
4、引导学生积累,拓展词语的宽度与深度。
陶老师在教学生理解“井岩”时,又举一反三说到了“床沿”、“桌沿”、“窗沿”、“河沿”。在教学生理解“无边无际”这个词时,她还进行了口语训练,指导学生可以说“无边无际的大海”、“无边无际的草原”等等,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这个词,还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平常的说话中和以后的写作中去,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5、及时进行评价,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不管是回答问题还是朗读课文,陶老师都及时做出了评价,这样就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下次提出问题就会更主动的思考,更积极的发言。
当然,任何一堂课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任何一堂课都会有让人觉得遗憾的地方,陶老师的这堂课我觉得还有几个需要改进的地方:
1.初读课文部分,在讲解青蛙和小鸟有几次对话时,陶老师就是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就找不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最好是明确告诉学生第一次是哪几自然段,第二次是哪几自然段,第三次是哪几自然段,并让学生标记出来,这样也更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2.可以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生说“无边无际的大鱼”时可让学生集体评议对错。学生说出这个词,是不是就可以断定他对这个词还不理解或者说理解不够透彻,这时老师就可顺势让学生来评议,检测全班到底有多少人弄懂了这个词,也可起到巩固的作用。在学生朗读完后,也可让学生互相评价或自我评价,这对他们的朗读水平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提高。因为他们通过评价就会更了解什么样的朗读才是更好的`,更高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