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通用5篇)
杨老师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做到了面向全体,并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意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相结合,较好的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学生在深入理解本课的思想内容中,受到情感熏陶,并能较好地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学习过程。教师从引导学生体味人物神态的描写入手,采用学导结合的方法,重在一个“学”字,贵在一个“导”字,以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究能力为重点,较好而又全面地发展了学生智力。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富有创新。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抓住了“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句支撑李大钊壮举,凸显李大钊人品,激发学生佩服之情的文章情感的泉源。应该说,这一点抓得准,抓得妙。
我个人认为,杨老师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在学生读完体会文字背后的深意的时候,多给学生点时间去感悟、去体会;二是老师的话还是有些多,要放手让学生去说,当好学生学习的领路人;三是充分利用评价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走进学生心灵,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活力。
《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 篇5
一、成功之处
善于创设情境,以情境带动学生。导入部分的图配乐,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基调,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一种庄重、缅怀先烈的氛围中来。
教学设计与课文有关的字词练习,是我这学期来的新做法。比如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根据词语意思写出词语、根据字在词语的意思选出正确解释……方法多样,既让学生得到考试方法的训练,又让他们很轻松地掌握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为进一步读懂课文做好铺垫。
在教学中,特别是放手让学生学习的时候,他们的发现很多,体悟很多都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我都予以肯定,同时也不放任自流,把自己的感悟再加进去,使之更合理更全面。
二、不足之处
在本课的教学中,领会文章前后照应的写法这一环节做得最让自己沮丧。学生不能领悟其好处,又接近下课了,未完成教学,我把前后照应的好处和课文结合后直接告诉他们了。但是,当学生不能体会时,教师的作用不就是点拨吗?有点矛盾了。
三、改进措施
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