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评课稿(精选17篇)
反观这两种课堂,各有其弊端,如何在两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我一直思考并努力突破的难点。今天我也想借这个机会将我的尝试跟大家做个简单的交流,希望能得到大家的修正。
我对自己文言文的课堂定位为“文”“言”并举,知能同构。具体的操作是以读为手段达成各项目标:初读,扫清障碍,读准读顺;再读,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研读,落实词句,探究主旨;美读,读出理解,读出感情。在有目的分层次的读的过程中,以读代讲,以读明义,以读悟理,力求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既落实“言”,又凸显“文”,既有知识的建构,又有能力的提升。但这样的课堂是不是会平了一点?
看雪评课稿 篇4
由于学校工作的安排,这学期我接手了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这对我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习惯于教中段的我,发现二年级的孩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教,原先总结出来的一些教学方法用在低段孩子身上并不适用,于是,开始摸索,开始改变,但收效甚微。今天,听完师傅——X老师的《看雪》一课,无疑给在教学中迷失方向的我指了一条明路,让我清楚地知道二年级语文课应该怎么上,现将感想分享如下:
1、有效设计和利用预习单。师傅在让孩子们直读课文时,有这么一个要求:回顾预习单,和同桌互读生字并交流预习单上的问题。当看到孩子们拿起一本本整齐地贴着每课预习单的“蓝蜗牛”时,我的内心是又惊又疑,惊的是原先只出现于公开课时的导学单师傅竟然每节新课都在用;疑的是二年级的预习单该怎么设计呢?带着问号,我借阅了一个孩子的预习单,上面清楚地规定了孩子们在这篇课文中应该掌握的生字、词语,并且设计了几个跟课文内容相关的重点问题。当然效果也非常明显,上课时孩子们对重点字词已把握得较好,为课堂的识字教学节省了不少时间,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反观自己,虽然也明确了预习要求,但反馈时,往往是这个孩子忘记,那个孩子漏做,预习情况不容乐观,所以以后我会尽量效仿师傅的做法。
2、多种方法巩固字词。巩固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难点.。孩子们识字记得快忘得也快,X老师抓住低年级孩子这一特点,在教学字词时采用多种方法,如拼读、齐读、组词、造句等,不断地复现所学的词语,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认识生字,为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3、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众所周知,X老师的诵读底蕴非常深厚,往往让听的人竖起大拇指,而她的课堂也处处围绕着“朗读”展开。《看雪》的内容和儿童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孩子们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难度较大,X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在对话朗读中感悟中国台湾师生向往祖国北京之情,在让孩子充分读的基础上,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和感染。课文中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师傅便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朗读,体会问话时的心情,围绕“看雪”在情感上产生波澜。
总之,师傅精彩的教学课堂,教给孩子许多学习的习惯、方法,也教给了我许多教学的方式、方法,我想,近期我的课堂会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上的。谢谢师傅给予了我们一次这么好的学习的机会!
看雪评课稿 篇5
《湖心亭看雪》是清代文学家张岱的作品,文章描写的是作者观看雪后西湖的美景。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要领着学生理解生词,串讲课文内容就可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李老师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采用了“文本细读”新教法,引发学生兴趣,课堂节奏张弛有道,知识系统由浅入深,由读促学。
李老师的这堂课整体安排井然有序,条理清晰:对文本关注全面细致,从字词的疏通,到朗读的指导,写景句子的品味及内容主旨的理解等等……正如朱光潜说的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在课堂教学中涂老师抓住文中的一个关键词“痴”解读全文以及张岱所要表现的爱国情感。首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一字来概括张岱的形象——痴,并引导学生去文中搜索哪些方面表现出张岱的“痴”。这里学生先找到了“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学生认为时间之晚,天气之冷,当别人在家取暖时,他选择了独自去看雪景。在这里,学生总结出他这是“行”上的痴。除了“行痴”之外,还有什么呢?学生便更进一步的挖掘课文中的“痴景”、“痴遇”。李老师不单停留文章的表层,更通过对“金陵”理解提升了文章的主题。即由“人痴”延伸到文章的主旨——亡国之思,故国之痛。整篇文章围绕一个“痴”字展开,由情入理,逐层展开。
这堂课除思路清晰之外,其对语言的品味分析更是精湛,体现了“文本细读”的教研主题。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一个连词“与”。李老师问学生:“文中的?天与云与山与水?,作者明明可简洁地说?天与云与山与水?,为何又非要多添一个?与?字呢?”这便引发学生的思考,以一个“与”字,用在这里到底有什么好处。后来学生联系整个意境的话,便自然得出。因为那时雾气很大,用“与”可意为因看不清而连成一片,而不用“与”,就给人一种孤立的感觉。当学生有了这层理解之后,再联系后面的“上下一白”,便能感受到一种浩大之气。这便由一字引到一句,再由句引到一种意境,最后发出自身渺小之感。而后再引导学生读出个中的味道。除这里之外,涂老师借用量词替换法,来引导学生去理解古文背后的意蕴,如“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此句中量词的使用妥当不妥当?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只、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即第一组是原文,第二组将量词替换:痕(道)——堤、点(座)——湖心亭、芥(只)——余舟、粒(个)——人,量词替换后,学生便自然而然体会到替换后的字将破坏原有的浩大之气,且与当时雾气大的环境相抵触,最后引到“人生如沧海一粟”,作为明朝遗民张岱的沧桑之感。对于语言的品味,李老师做到细致入微。在品味这个句子时,李老师还自然地融入了“通过对典型句子的分析抓住了对景物白描的写法,领略到这种写法能抓住事物特点、语言精练、准确。”的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时学生纷纷调动自己的思维、积极和同学交流,有的说出了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状浓抹总相宜”等等。
但同时课堂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课堂上学生发言略显不足,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积极的评价。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机智还有所欠缺,总想着自己的设计步骤,学生回答打乱自己的预设后不能及时调整步骤。再是对本文中中国文人的思想内涵挖掘还不够,显出教师的文化底蕴的不足。
我的思考:一、课堂上出现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怎么办?应整合、提升,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评价。二、一堂好的语文课须依赖于教师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教育机智,更依赖于教师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深刻的思想见地
看雪评课稿 篇6
晚明小品虽不及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张岱的小品颇似唐人绝句,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湖心亭看雪》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执教老师紧扣本文的事理、情景,为学生展现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湖心亭。
(一)导入。无疑处设疑。执教老师以湖心亭的位置设疑,此问对于学生来说轻而易举,即刻减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负担,也消除了公开课非熟悉老师上课的紧张感与陌生感。由张岱的代表作《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引入对张岱西湖之梦的解析也是水到渠成,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作者对西湖的痴情。
(二)整体感知。执教老师设问:“请从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张岱的形象?”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痴”来解读张岱的“西湖之梦”。分这样几个角度进行:1、“行痴”。抓住句子:“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紧扣“冬雪三日”、“更定”这几个时间词语,结合资料《西湖梦寻》卷一头条引导学生理解张岱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时间,是因为此时西湖最为寂寥、冷落,而张岱此行正是出于对西湖的关怀与钟情。2、“景痴”。在“行痴”的基础上自然引入“景痴”。“雾凇沆砀,天与人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执教老师借助音乐、简约泼墨山水画构图,采用对比、替换、留白的方法,引导学生品析写景的句子,特别是“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的量词,使学生自然而然领会到在这个浩大、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作者内心油然而生的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稊米”的深沉感慨。3、“人痴”。到亭上,偶遇金陵客。二客“拉余同饮”,鼎足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