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草地评课稿(通用31篇)
成功之处
1、环节连贯清晰,水到渠成。
2、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表演,并鼓励学生发挥自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不拘一格,多样变化,寓教于乐,赋于生命的课堂,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1、朗读不够到位,事先设计的几个环节在讲课中漏掉了,
2、自然段还应当有一个讲解完的巩固朗读环节,体会作者对蒲公英草地的喜爱赞美之情。
3、还有学生表演玩蒲公英环节,只关注了学生打哈欠的方向不对,没有对重点词语“假装一本正经、假装打哈欠”进行再次强调。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4
11月19日,我到三(2)班听了x老师执教的《金色的草地》。周老师给我们呈现的是一堂常态课,这更有助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这节课给我的启发有以下几点:
一、紧扣单元目标
第五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在第16课的教学中,周老师围绕单元目标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在最后呈现的板书上,也明确了观察方法:“定向、持久、思考”,课堂达成度很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要充分利用好单元页,从教学总体要求着手,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对教学作出整体安排和统筹规划,合理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能从文本中获得能力的提升。
二、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在x老师的课堂上,当她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们一个一个迫不及待地都举了手,周老师却让他们把手放下,让学生认真读完并思考后再去回答问题,她说我要的举手是你经过思考并且是认真思考后的结果,而不是凭感觉回答问题。反思我自己的课堂,当我问出问题后,有反应快的同学举手,我就会让他回答,却没有顾及到其他学生,可能他们完全没有来得及思考,部分学生课堂参与性不高。
三、明确朗读要求
在二班的黑板上,周老师明确写下了课堂朗读要求,朗读通顺,正确,不添字漏字,有感情等。在学生朗读完后,采用打分的形式师生评议。我上课时,也会让学生进行朗读评价,但没有明确要求,周老师这样将朗读要求明确,学生就有据可依,也知道自己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让学生把话说完整
语文不外乎听、说、读、写。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课堂上出现学生结结巴巴的时候,我往往是用自己的语言来提示学生,请学生接着往下说,希望学生能说出我心里的答案,实现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的目的。但是通过听周老师的课,我有了新的体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在教师不断的启发下逐步培养起来的。让学生把话说完整,学生自然会反思自己在表达时哪部分没有表达清楚,并努力地进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不断换词使整句话更加完整,这样不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巧妙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语言精炼、指令明确
周老师的课堂给我的感觉就是干脆、利落,她的每一个要求都很明确,学生能够很快理解并及时行动起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我有时一个问题要重复多次,有时还会问一些价值不大的问题。当然,我认为学生一节课的表现是周老师长期培养结果的呈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会不断修炼自己的课堂语言。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5
《金色的草地》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先讲的是生活在俄罗斯乡下的两个小朋友在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接着写了“我”无意中发现了草地的颜色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到了晚上又变回绿色的;再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通过这篇课文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意识。我抓住两个问题来重点学习,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种子玩乐的情形以及解释草地会变颜色的原因。
一、谜语引入“小小绒毛轻又轻,随风飞舞像伞兵。飞到西来飞到东,到处安家忙不停”和有关于蒲公英的图片来引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表演促读。教学中,学习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时的快乐心情,我请了两位同学生上台来分别扮演哥哥和弟弟。我让学生表演俩兄弟玩耍的情景。抓住词语“装着一本正经”“使劲一吹”“假装打哈欠”“朝我脸上吹”重点理解,动词的运用也很形象,学生把俩兄弟的开心、快乐表演得淋漓尽致。这样既给予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也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到兄弟俩快乐的心情。活跃了课堂氛围。
三、解释草地会变颜色的原因,这是理解课文的难点,课下我让学生充分查阅蒲公英的资料,了解蒲公英的生长特点及性质。孩子们对蒲公英的认识并不陌生,现在正是蒲公英快开花的时节,课前我让学生回家请教家长,并找了些。这个过程学生本身就感到有趣,因此也乐于完成。孩子们都知道蒲公英可以做药,味苦可以清热解毒,学生算是对蒲公英有了些了解。孩子们在学习的时候就把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读出来,把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体现出来。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6
《金色的草地》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俄罗斯乡下两个小朋友(兄弟俩)的故事。课文先讲兄弟俩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尽情玩耍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作者先写这种带有调皮和开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俩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接着写“我”(哥哥)无意中发现草地的颜色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再写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最后总结全文:可爱的草地和有趣的蒲公英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探索自然现象的喜悦。教学本课,重在让学生感受广阔的大自然的美丽可爱,童年生活丰富多彩;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引导学生结合语文学习,学会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并能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一、把准年段目标
以新课标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三年级教学课的识字写字作为重中重,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堂应是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让课堂充满情趣,不仅是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教学、识字教学本身的内在要求。周老师在本课中多次使用字谜识字法。把字谜作为学生学习汉字的方法之一,是对学生学习汉字兴趣的培养,也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更是对学生热爱祖国文字情感的熏陶。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7
这篇课文的文字和资料都比较浅显,只要引“读”到位,学生大体都能理解课文的资料。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文本,本文虽然是以叙事为主,但蕴含在其中的感情却是丰富的,强烈的。异常是文中描述“我”和弟弟互相往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描述生动,这部分的描述虽然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却充满了童真童趣。
成功之处
1、环节连贯清晰,水到渠成。
2、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表演,并鼓励学生发挥自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不拘一格,多样变化,寓教于乐,赋于生命的课堂,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1、朗读不够到位,事先设计的几个环节在讲课中漏掉了,
2、自然段还应当有一个讲解完的巩固朗读环节,体会作者对蒲公英草地的喜爱赞美之情。
3、还有学生表演玩蒲公英环节,只关注了学生打哈欠的方向不对,没有对重点词语“假装一本正经、假装打哈欠”进行再次强调。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8
学期刚开始,学校就对新调入教师进行了解性听课,我选择了《金色的草地》这一篇课文的第二课时进行教学。课文描写了俄罗斯乡下的一对兄弟在一大片开满蒲公英花的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快乐成长的情景,表现了我们对这片草地朴实的爱,以及这片草地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快乐,体现了人与大自然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朴实的乐趣。
在教学的时候,我非常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珍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读自己的书。力求使阅读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在对话中,合作中,交流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