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精选25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选择切合教材内容的音像、图片、文字材料,让学生仿佛亲临现场,缩短距离感,激发了解事件原委的愿望及情感上的共鸣。
如果在教学中再创设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妙趣的益智游戏等,把学生带进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使其会学、愿学和乐学,这样,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课堂的高效性。
(三)师生互动,巧妙引导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句话说明了质疑问难的重要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思考,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发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是教与学的全过程。我们必须要做到:第一、深刻把握教材,依据文本设计问题;第二、密切联系实际,认真分析解决。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分析、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要注意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把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与社会的“大环境”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客观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原因,探求解决途径和办法,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
(四)指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以及背诵。
在教学过程中,每学完一节课内容后,都给学生留五分钟,让他们对本节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在下节课的时候再给予复习巩固。
学生最怕的就是背诵,枯燥无味,背了就忘。教师也可以让背诵形式变的多样。可以采用填空法,把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挖空”,让学生当堂训练和竞赛。也可采用列知识树的方法,让学生创新思维,整合知识,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总之,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一名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师,只有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从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探索,才能使道德与法治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才能提升素质教育,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和魅力课堂。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5
对人类文明发展形成初步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了解古代中华文明的巨大成就及其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觉珍爱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感。探究人类早期共同创造的文明成就,让学生懂得久类文明是由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并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课编写依据为《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9条“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主题六“我们共同的世界”第3条“初步了解一些人类的文化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
本课由两个话题组成,分别是“早期文明发祥地”和“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
“第一个话题“早期文明发祥地”,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人类早期文明的四个重要发祥地,寻找它们的共同之处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探究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在住、食、用等方面的'特点;了解人类早期文明区域在建筑、文字、艺术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感受人类早期文明对整个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第二个话题“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感受以殷墟为代表的中国文化遗产的魅力,激发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遗产;引导学生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古代文明成就,领悟古代文明的价值,树立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人类早期文明成就及其重要影响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突破教学重难点,应采用由点及面的思路来设计与实施教学。可先引导学生认识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发源地,继而延伸到其他早期文明区域: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巴比伦,进而了解这些区域以农业、文字为代表的文明成就。在教学中,应适当补充学习资料,设计学习任务。例如,在“小小考古学家”活动中,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补充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的图片,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组织学生了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状况,推断出我们的先民实现定居、从采集走向农耕、从渔猎走向畜养的伟大变革。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设计“完成探究报告表格”的任务,让学生从代表建筑、食物来源、生活生产工具,以及文字与技艺等角度了解另外三个早期文明区域的杰出成就。针对这一学习任务,可以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课前让学生多途径获得关于另外三个早期文明区域的信息;第二步,教师示范完成研究报告表格中的部分内容;第三步,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在发现、比较、总结中感知人类早期文明区域创造的杰出成就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教师还可以设计课后拓展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加深认识。
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需要我们共同守护,树立自觉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责任感。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展现了早期人类文明的辉煌历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黄河流域文明的历史遗迹——殷墟开始,通过讲述与其相关的故事,感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并探索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保护文化遗产。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活动任务,比如“探访身边的世界文化遗产”,让学生通过了解身边的世界文化遗产进一步感知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而对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不同文明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借鉴的认识,可以通过解读古代波斯帝国的宫殿遗址来完成,增强学生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责任感。
在第一个环节,可使用教材提供本课时教学思路:总览早期文明发祥地一聚焦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河的地图,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回答三个问题:图上标示出的几个地区分别叫什么?为什么这样命名?这些地区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探究四个早期文明发祥地在地理环境上的共同点。在第二个环节,可引导学生开展“小小考古学家”的小组学习活动,通过解读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推断出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大概的生活状况。在第三个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文资料及自己补充的教学资料,圈出资料中有价值的线索,了解这些早期文明区域在建筑、文字和艺术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感受人类早期文明的辉煌灿烂。
总之,本课提供了部分人类早期文明成就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或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分享交流很好地结合起来。
第一,在对图片的直观认识和深入探究中,学生的思路逐渐被打开,对教材提供的示意图展开仔细解读,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二,学生从教材中的图文资料及我补充的资料中提取出关键信息为己所用,大大地提高了他们解读图片和文字资料的能力。
第三,教学以探究活动为主,学生通过合作完成探究报告,发现了人类早期文明区域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感受人类早期文明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要在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前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获取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指导学生开展自主研究、合作学习,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篇6
新一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使我深切感受到孩子们是非常喜欢这门学科的,并且这门学科与生活联系的很紧密。据我观察发现,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爱动爱说,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讲课的同时,就会让孩子们做一些游戏或者播放关于本节课视频,下面是我的教学反思:
1、培养孩子们良好习惯。针对课堂表现较弱的班级老师必须要严格管理,对于学生的每一个细小的不良习惯进行纠正。对学生课上回答问题进行训练,鼓励孩子们大胆发言。
2、让孩子们喜欢思品课。二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得很好,非常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教材中的活动内容也很丰富。每节课我都精心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了解、去认识生活。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仅学到知识,还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孩子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得快乐,老师教得也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