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评课稿(精选6篇)
根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中,教学设计理念必须“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课堂必须遵循让师生双方“在探究状态下学习”的原则,在设计上要完整、在结构上要紧凑、在逻辑上要严密,从而达到前后呼应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导入新课,让物理生活化。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同学模拟到商店为家里的电器买电线。并由此展开热烈讨论。让学生们明白即便是生活中芝麻绿豆的小事也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整个课堂学习充满乐趣。
2以探究性学习为主,注重教法多样化。本节课无论是在结构设计还是实际操作中都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处在积极思考和踊跃探索的活动中。例如:为学生设计独立思考、合作合作、小组竞赛等学习环节,让他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在教给学生物理知识的同事,也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这就是这堂课里学生最大的收获。
3大胆创新,使教学资源更贴近生活
比如,让学生自己比较铁丝和铜丝的异同;教师自行构思设计的温度对电阻影响实验。这些新颖的设计效果十分明显,体验了教师别出心裁的创新意识,同事也让学生明白科学探究并不是神秘河不可及的。
4根据学生不同认知需求设计作业梯度
本堂课设计了这样的作业:给家里新买的电器配置电线。这本身就超越了传统学科的本位理念,将课堂生活化、将学科生活化,使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有科学的道理,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勇于探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运用知识的空间。
5以人为本,注重感情目标的培养
整堂课,学生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在其中不过是起到了引导、过渡等作用。通过教师的帮助,学生们积极参与、体验、合作、讨论和交流,每个人都获得了探索和成功的体验,充分体验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四、教学建议
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的探究者和研究者。本堂课就为广大教师同行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告诉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何全方位地对学生施行教育。
初中物理评课稿 篇6
本人听了市级名师林大誉老师执教的《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受益匪浅。本节课是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九节的内容,是初中科学功和能章节的重难点,涉及能量在转化和转移中的守恒以及方向性这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性、抽象性和推理性的特征。林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在课上,老师、学生、听课教师都能快乐的学习和参与,尤其是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林老师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准确地定位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参与活动和探究知识,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和能举出生活中能量转化和转移守恒的例子;
2、初步形成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分析自然现象的意识,了解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由此展开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设计合理,环环相扣
林老师依据新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教学设计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整个课堂设计层次分明、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跌宕起伏
(一)创设情境,巧妙激趣
情境是连接学生与书本知识的桥梁,它可以缩短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时空距离,可以帮助教师把学生带入其境,探寻其理。林老师抓住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征,创设了贴近生活的情境:能否使用永动车解决雾霾的天气?学生由此展开讨论,但大部分的学生不明白永动车的工作原理。并以此设置悬念,引入课题,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要求学生学”变成了“学生要求学”。
(二)温故知新,学以致用
本节课的设计是在合理考虑学生对能量转化的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开展,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回顾压缩气体、气体对外做功、电视机、采用冷敷降体温的生活现象,说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普遍意义。通过学生比较分析这些生活实例在内容上的共同点,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这样的事实: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即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并且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这不仅加深对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拓展思维的深广度、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与实践能力,而且发展综合疏理与归纳能力等的目标,促进学生学能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探究,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林老师能针对学生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错点、知识结合点、思维汇聚点等作为设问设计的主要依据;通过设问,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单一走向综合、由显见走向灵活。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让学生进行猜测“矿泉水瓶的速度为什么会越来越快?”。有交流合作学习和互相补充,如“势能转化为动能和内能,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依据又是什么?”。有学生参与体验,如“能否继续寻找支持观点的证据?”等探究活动。通过不断的优化实验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动手实践,最终回归到解决永动车能否持续工作的问题。老师在教学新知过程中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也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科学知识,而且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能力体现授之与渔,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
(四)渗透情感,标新立异
通过教师有序的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举证、体验、类比、合作、讨论与交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自然界的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必须遵循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但符合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事件却不一定能够发生?林老师引导学生找出说明能量转化和转移具有方向性的例子。如锤子砸铁片,铁片发热,煤炭的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等,加强学生对能量转化和转移方向性的认识,增强学生节约能源和资源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通过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发现史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系统,而且已有的结论可能被修正,科学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过程,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标精神,呈现出本节课的亮点。
(五)作业分层,设计精巧
林老师精心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根据图片中能量的转化顺序,编写能量转化的故事;
2、对达芬奇永动机进行合理解释,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突出学科本位,延伸课堂教学。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找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使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有探索的道理,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的空间。
四、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综观教学全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本人认为以下几点只得我们进一步商榷:这节课的知识较为抽象,林老师演示水和沙子的定性实验帮助学生理解,但实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变量,能否同时控制好其他变量?单凭一次实验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能否从生活现象设计更为直观的定量实验来支持我们需要的观点?我们不能为了追求表面上的创新或新颖,就不顾教育规律和知识的科学性。总之这是一堂很成功的课,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