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下半年工作计划(精选24篇)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快乐成长。引进专职心理教师,开设心理课程,建立心理网站,坚持课程和活动相结合,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节,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健康生活、快乐学习。
注重家校沟通,提升家庭教育品质。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开设家长课堂。利用网络资源,拓宽联络途径,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
积极开展“欣赏型德育”研究,实现德育审美化。建立班级个性化发展目标及评价机制,分层制定班级发展目标及考核办法,多元评价班级建设成果。
(三)建设优秀的班主任队伍
选聘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切实提升班主任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支热爱班主任岗位、有“五心”(爱心、责任心、平常心、平等心、宽容心)、有管理智慧和创新精神的优秀班主任队伍。
进一步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制度(如任职条件、培训制度、专业化考核制度和津贴发放制度等)。改革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班主任工作负担,创设班主任职级制,不断提高待遇。完善指导、助理班主任制度,帮助青年班主任快速成长。实施班主任研修制度,以班主任论坛和教育案例专题研究等形式,开展自主学习、集中研讨、外出参观、专家引领等活动,拓宽校本培训渠道,增强德育科研意识,切实促进班主任管理理念的转变和工作能力的提升。
第五章: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一)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围绕学校培养目标,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变成一种有形的课程,让每一位学生个性、潜能都能在课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本着“继承、发展、创新”的课程建设理念,从课程功能角度,整体规划学校课程体系。A类课程为学科知识素养类课程,主要为学生参加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奠基,帮助学生取得卓越的升学成绩,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B类课程为学生人格培养类课程,主要包括生涯规划课程、生命教育课程、公民教育课程、理想教育课程、责任担当课程、意志潜能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社区服务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C类课程为学生能力拓展类课程,主要包括人文与艺术素养类课程、科学与创新类课程、学科拓展与竞赛类课程、体育与身心健康类课程、生活技能类课程、民族传统文化类课程、国际理解类课程等,形成鲜明的学校课程特色。通过选修课、研究性学习及社团活动等课程形式落实课程开设。
健全课程管理制度,打造精品校本课程。成立由教务处、团委、信息处、教科室、德育处以及教研组组成的课程开发管理小组,落实校本课程的开发科学化、开设制度化、责任明确化、实施规范化,确保课程质量。重新编写《花雨台中学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开发校本课程网络选课及管理系统,提高课程管理效率。设立虚拟教室,跨学校跨地区实行网络选修课程资源的整合与注册,探索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整合教学方式。通过规划、评价、改进、筛选,打造一批精品校本课程,提升课程整体质量,实现育人目标。
(二)创新教学常规管理
加强常规管理的校本管理、细节管理、长效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修订《花雨台中学教学常规规范要求》,改革教案和作业的检查评价方式,重建更为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以年度为单位,举行教学研究主题活动。通过学校检查、教学视导和专项评比等方式严格考核,引导教师关注常规、反思常规,研究细节与方法,真正把教学常规变成教师的自觉行为。
(三)创新教研组织文化
每年开展教学研究主题系列活动,推进课堂观察,落实教研常规,改进教学行为。继续实施每日一课、推磨听课、青年教师竞赛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市区级公开课等“五课”活动,开展跨省跨市的同题异构式教学研讨活动,加强初、高中同学科间的交流研讨活动。
树立“师生皆本”的课堂教学观,变革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平等、尊重个体的生命课堂。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积极探索基于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带得走”的学习能力。鼓励教师个性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流派,让课堂成为教师职业生命价值实现的舞台。
以“用教师的智慧解决教师的问题”为理念,倡导教师间的合作,形成民主和谐、合作共享、和而不同的教研文化。推进教师写教学拾零、个人课题研究等反思教研的举措,使更多的教师学会用思考“行走”,成长为具有独立思考与研究能力的教师。立足教研组、备课组文化建设,明晰教研职能,关注“学”,加强“研”,落实“改”。致力于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学科资源库建设、学科精品课程的打造、学科质量的提升,真正形成灵感共享、困惑共探、事情共担的氛围。成立“三研”共同体,完善教学研究组织形式:以研习共同体进行学习反思,以研修共同体促进课题研究,以研发共同体开发校本课程。倡导“草根性”的民间教研,提升教师研究教学的自主意识与能力。
(四)创新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实现从“制度考评”向“多元考评”的转变,注重教师发展内驱力的生长激发。继续传承绩效考核和学生评教机制,完善并强化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成立课堂教学考评小组,引进校外专家指导考评。实现评价方法的四个并重,即:期望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并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并重,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并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与反馈体系,进一步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确保教师专业素养、学校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五)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追求可持续的质量,既要重视学习成绩,更要重视人格塑造、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追求整体的质量,面向每一个学生,着眼于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最好的发展,强调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追求和谐的质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协调发展;追求方法、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质量,即方法科学,过程快乐,结果理想,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幸福。落实教学常规,倡导合作教研,改进课堂教学,减负增效,提升质量。
第六章:教育科研与教师发展
确立“科研强校”的理念,把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作为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坚信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倡导每一位教师在主动发展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教育人生。
(一)深化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重要形式。继续申报国家、省、市级规划课题,以“和雅”文化为研究主题,深入进行公民人格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德育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以科研的力量推动学校创新发展。广泛开展个人小课题研究,倡导草根性、自发式的来自课堂的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鼓励教师走专业成长的民间道路,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让教师在专业成长中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幸福。
(二)健全教师培养体系
实施青年教师成才计划、名师培养计划,促进各个层面教师的发展。继续开展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习会、读书俱乐部等教师发展团队活动,组织成立骨干教师联盟、名师工作室、研究共同体等教师发展团队,使教师们在团队中汲取发展的智慧。完善教师评优制度、教师奖励制度、教师学习培训制度、名师管理制度等教师发展管理制度,让制度成为教师发展的有力支撑。
坚持实施发展性评价、自主性评价、合作性评价之三维评价体系。优化整合年终十项评比,继续实施年终教师自主申报奖项办法。制订《花雨台中学教师专业成长等级评价方案》,设立“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等称号,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造就一批在省市乃至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名师。力争十年内,培养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3人,省特级教师10人,市学科带头人20人,市优青50人,硕士、博士学位教师100人。
(三)优化教师成长路径
倡导广泛阅读、自我反思与专业写作,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倡导以“尊重”为教育准则,发扬“笃行”精神,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形成“让学生喜欢我这个人,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让学生喜欢我任教的学科”的职业追求氛围。
深入开展参观学习教师、专家报告、名师引领、开拓视野等活动,撰写成长档案,定期举办师德报告会和管理工作研讨会等,激发教师的自我规划和自主发展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