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区域活动计划(精选29篇)
活动目的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
2、使幼儿了解清明节的来历;感受清明节与其它节日在气氛上有何不同。
3、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教育幼儿学习古人舍己为人、不争功名的精神。
4、让幼儿理解扫墓的意义,通过听英雄的演讲培养幼儿尊重烈士的情感,教育幼儿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活动准备:请幼儿注意清明节这一天看看家人是怎样过节的。
三、活动过程:
1、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家是怎样过清明节的?家中是否长辈(如姑姑等)来自己家,去给已经故去的亲人扫墓等民间习俗。
2、讲介之推的故事——即清明节的来历。
3、讨论:
(1)你们是怎样过清明节的?(提示:你吃过鸡蛋吗?是否同爸爸妈妈到过烈士陵园,又做了些什么?你在电视上看到过祭扫烈士吗?……)
4、让幼儿知道: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给烈士扫墓的日子。
教师:每年4月4日、5日或6日是清明节,它是我国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又是传统的扫墓日子,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和死去的亲人,人们往往在这一天扫墓。请幼儿观看有关清明节习俗的图片。
教师讲解:扫墓为什么要选择清明呢?
原因之一,清明时节气候转暖,雨水增多,草木蔓生,陵园墓地不免要荒芜,需要整理;
之二,清明前后,山青水秀,桃红柳绿,人们借此大好春光,出去郊游;
之三,为怀念古人介之推,而现在已将清明节扫墓作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主要活动了。
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曾经参加过革命战斗的英雄来为小朋友讲一讲他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战斗故事。
5、请革命军人讲革命战斗故事。
6、听军人讲完后请幼儿讲一讲第一次参加这样活动的感受。使幼儿深刻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培养幼儿尊重烈士的情感,教育幼儿更加热爱我们的祖。
7、教师播放清明节习俗的一些图片,以加深幼儿对清明节的认识。
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中班区域活动计划 篇25
一、晨间接待:
1、能礼貌用语,主动向老师问好。
二、晨间活动
三、早操:
1、主动愉快地参加早操活动。
2、精神饱满,随音乐、有节奏地做操。
四、晨间谈话:
1、晨间活动结束后,提醒幼儿帮助老师收拾活动器具。
2、提醒幼儿喝水时,取、放口杯,要有秩序。
3、点名。
4、选小组长。
五、集体教育:
中班区域活动计划 篇26
一、体育活动
活动内容:有趣的沙包
教学目标:提高幼儿控制身体的能力,发展动作的协调能力及平衡能力。
教学准备:铃鼓一个,在场内画一个大圆圈,若干条直线,一个拴线的沙包。
教学过程:
1、教师手击铃鼓,让幼儿按节奏走,看谁的耳朵灵。
2、请个别幼儿用击鼓、拍手、跺脚等自己想出来的方法,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幼儿随节奏走。
3、教师请幼儿扮"沙包",当教师拿着拴线的沙包在圆中心旋转时,幼儿围着大圆圈跑,当教师收起沙包自己原地转圈时,幼儿围着大圆圈走。
4、教师说:"小沙包,走直线,跳一跳,跑回来?"幼儿沿直线走过去,跑回来。
教学建议:教师可以再画一些S、C等曲线或∧、M等形状,供幼儿练习走和跑。
二、教育活动
设计思路:
最近,幼儿园的楼道里安装了一只粉红色的米老鼠挂钟,可爱的外形、摇动的钟摆激起孩子的喜爱之情,还联想到自己家里各种各样的钟。看到孩子们对钟产生了这么大的兴趣,我就把歌曲"钟"预设到课程中来。
歌曲"钟"的歌词内容浅显易懂,对于中班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没有难度,但歌曲中的"滴答……"和"铛……"两个有节奏的象声词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本园创新教育的课题,我从另一角度去剖析教材,通过音乐活动使孩子积极地尝试运用自己的感官、动作、乐器等语言和非语言方式来表达和表?"钟"的音乐形象,从而激发孩子认识钟和探索钟的兴趣。
活动内容:音乐活动:钟
活动目标:
1、欣赏熟悉"钟"的乐曲,感知"钟"的音乐形象。
2、会用不同方法表现节奏 ︱ ︱和︱︱
活动重点:会用不同乐器正确地敲打节奏 ︱ ︱和︱︱
活动准备:乐器、钟、音乐录音
活动过程:
(一)猜猜盒子里藏了什么?(钟)
(二)熟悉节奏 ︱ ︱和︱︱
1、模仿钟发出的节奏声,并能听着音乐模仿节奏 ︱ ︱
2、用乐器学习敲打节奏 ︱ ︱,并能跟着音乐正确敲打节奏。
(1)个别幼儿尝试用乐器敲打节奏 ︱ ︱后,集体练习。
师:你是怎么样让小乐器学钟走路的。
(2)集体配乐练习,个别指导后再集体练习。
要求:轻轻地敲打乐器。
3、用乐器跟着音乐正确敲打出节奏
师:它告诉我们几点了?钟现在发出什么声音?(模仿钟点声,练习节奏︱︱)我们就用这个节奏来配乐。
(三)欣赏歌曲,愿意用不同动作表现"钟"
1、欣赏教师唱歌二遍,边听边想:假如你是一只小钟,你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呢?
2、幼儿听歌曲,互相说说做做。
3、请个别幼儿讲讲做做。
4、全体幼儿一起来学做小钟,教师观察鼓励。
(四)复习歌表演:小鸭呷呷
师:哎呀,十一点了,小鸭肚子饿了,怎么办?(到小河里去捉鱼虾)
幼儿集体复习歌表演"小鸭呷呷",要求幼儿表现出小鸭下水后的欢快情景。
三、区域活动
(一)活动目标
1、在区域活动中,通过幼儿的自主活动,尝试获得知识的
中班半日活动计划(音乐:钟)
方法和途径,培养幼儿自主、独立、坚持、专注、创造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体验和分享同伴的快乐。
(二)活动流程:材料投放→幼儿自主活动→师生分享成果
1、投放材料
美工区:装饰腰带、棒棒糖、印藕
益智区:有趣的贝壳、小动物比高低、苹果排队、拼图
装扮区:娃娃家、穿项链、装扮
生活区:剥毛豆、帮豆豆分家(使用筷子)
阅读区:看图说话、看图书、听故事
结构区:塔
操作区:小动物跳舞(磁铁)、小球比赛跑、站起来了
2、幼儿自主探索活动
(1)游戏《站起来了》:幼儿听口令起立,坐下后教师拿出一篮准备的材料说:"篮子里的玩具宝宝也想神气地站起来,请聪明的小朋友去帮帮它们的忙,好吗?"
(2)幼儿按意愿选择活动区域、内容。鼓励幼儿继续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游戏内容。
(3)教师观察幼儿个别活动,重点观察操作区"站起来了",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探索;了解幼儿困难及如何解决;及时捕捉幼儿的创造,观察投放材料是否适合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