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年度工作计划(精选27篇)
(2)上课:要求教师要适应教育新形式的要求,努力提高教学艺术,关心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利用现有的电教媒体,利用网上信息资源,鼓励使用课件辅助教学,拓宽学生学习时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作业:作业设计要“精”,体现“轻负荷,高质量”的教学思想,坚决反对无针对性的题海战,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作业批改要“细”,要规范、及时,注重纠错及情况反馈。
(4)辅导:因材施教,善于捕捉学生闪光点,热情鼓励,补差提优,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
(5)及时反思、总结、反馈,积极参加中心学校组织的各种语文教学活动,促进教师与课改共同成长。鼓励教师撰写教学后记、随笔、案例、论文、反思,总结反思自己在课改实践中的经验、体会、困惑及难题。
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加强教师的培训。教研组将在教导处指导下定期开展多层次的校本培训,切实转变教师观念,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结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2)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青年教师是学校的主力军,是学校的希望。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做好新教师培训工作,将师徒结对工作落到实处,多提供外出学习机会,帮助新教师尽快成长起来。
(3)配合教导处,协调安排好教师的推门课、展示课等教学研究活动,为广大年轻教师提供展示、学习的机会,促使全组教师业务能力协调发展。落实听课、上课、评课及各种交流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学年听课不少于20节,听课要有记载,有点评,教研教研组将配合教导处以定期检查为主,抽查为辅,对备课、作业批改及课堂教学等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通报。
三、本学期主要工作安排
九月:
1、配合学校做好学期初语文教学工作的检查。
2、各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安排好教学进度,撰写教学教研计划。
3、推门听课。
十月:
1、理论学习。
2、教师上展示课及评课。
3、检查教师备课,学生作业的批改情况。
4、结对教师相互听课活动。
十一月:
1、期中测试。
2、教师上展示课及评课。
3、结对教师相互听课活动。
4、检查教师备课,学生作业的批改情况。
十二月:
1、教师上展示课及评课。
2、结对教师相互听课活动。
3、检查教师备课,学生作业的批改情况。
一月:
1、各教师写好教学总结、论文、案例。
2、期末考试。
3、教研组工作总结。
我们语文组将配合教导处开展好学校的教研工作,竭力提高我们的教研水平。
小学学年度工作计划 篇25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指导,全面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积极推进我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程。
二、创建目标
(一)、引导师生关注环境保护问题,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和法律知识。
(二)、逐步培养师生对环境负责任的精神,树立热爱大自然和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
(三)、教育师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关心校园环境做起,积极参与环保。
(四)、将环境意识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校园建设。
三、创建措施
(一)、成立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检查,加强领导。
(二)、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发展环境教育工作。
1、组织全校教师进行环境保护科普知识的学习。
2、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举办讲座和培训班。
3、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
(三)、投入必要的专项经费,建立完整的创建档案。
(四)、规范建设,优化环境,创造良好育人条件。
1、校园建设立足长远发展,实行整体规划,规范建设。
2、校园环境建设以美化、绿化为目的,努力营造美丽清新又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景观。
3、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宣传橱窗、黑板报、校园墙面布置等形式,把整个校园建成环境教育的大课堂。
(五)课内渗透,课外实践,进行环境知识教育。
1、教师要积极参与“创建活动”,教师要以身作则,注意保持服装整洁、保持办公桌整齐、不在办公室外吸烟、不随地吐痰,主动拒绝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餐具,带头不浪费纸张粉笔等。
2、在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科教育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环境教育。
3、加强环境教育管理,体现在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师的教学计划。
4、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监测活动。
四、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
1、组织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对加强环境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2、建立学校环境教育的组织网络和队伍。
3、各部门、各学科研究制定相关的环境教育的计划。
4、开展系列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知识讲座、社会实践、绿色系列)
5、通过宣传橱窗、黑板报、校园墙面布置等形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校特色。
6、利用常识、科学等学科进行环保知识渗透,制定相关课题。
第二阶段:
1、结合3月12日等节日进行环境教育的宣传活动。
2、开展系列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知识讲座、社会实践、绿色系列)
3、暑期组织学生进行关注我们身边的环境和环境保护的调查实践活动。
第三阶段:
1、结合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纪念日举办宣传活动及讲座。
2、举行一次“我与环境”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3、开展一次走进社区的绿色教育志愿者环境保护宣传活动。
4、废旧电池回收。
5、校园垃圾分类,开展清洁校园活动。
6、开展一次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师生知识竞赛。
7、有关学科进行渗透环境教育课堂教学的研讨和实践。
第四阶段:
1、对相关活动进行效果分析和整合,继续开展相关的环境教育活动,提炼形成学校环境教育的传统活动。
2、进一步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教育,部分学科能初步提炼出完成本学科内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点、环境教育的知识点和技能,并对所进行的实施探索进行思考与总结。
3、举办学生环境保护的方案设计大赛。
4、举行一次提高学生“关注环保 提高生活质量”演讲比赛。
5、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相关的研究论文。
小学学年度工作计划 篇26
一、指导思想
劳动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制定性学习领域,是一门综合性强,与学生生活实际、当地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全日制小学开设劳动与技术课,对于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总的教学要求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 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 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 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5) 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尊重学生基于自己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所选择的活动内容与方式。
(6) 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实现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的整合。
(7) 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方式。
(8) 鼓励并支持学生发掘、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加强学校、家庭、与社区三者之间的联系。
(9) 采用弹性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三、教材分析要求:
第一单元 家政——种植
1、 了解家庭常见花卉的种植、小花圃的管理和一些常见农作物的种植的基本知识
2、 学习栽培菊花、鸡冠花和牵牛花,了解水仙花的栽培方法,了解花卉的有关知识。
3、 通过劳动实践活动,了解花卉与文艺、环保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美化环境的意识。
第二单元 我的校园
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建筑模型,掌握模型制作的基本方法,并学会动手制作我的校园建筑模型,通过建筑模型的制作,学会简单的模型场景设计、模型中绿化模型的制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