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精选30篇)
教育毕业生要客观的面对现实,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自己,对所学专业以及未来的职业,进行科学定位。组织召开毕业生就业、创业动员大会,举办往届优秀毕业生回校给毕业生做就业、创业报告,谈经验、讲体会,以及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服务西部”计划等活动。以转变毕业生传统的就业思想,帮助其树立“先就业、再创业、再发展”的新型就业理念。
3.拓展就业渠道,广开门路促就业
各高校积极与企业联系,倾听企业对学生的意见,采纳他们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的合理化建议。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让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到基地参加实训,在实践中成长自我、提高就业能力。把就业与实习结合起来,在实习中实现就业。学校积极和用人单位联系,每年到各地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状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回访,掌握最新就业动态。举办大型校园招聘会,邀请多企业来校园招聘,为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平台等。
大学生就业,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兴旺发达。高校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从专业设置、就业指导、校企合作等方面,全方位、多渠道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职业学校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篇6
1.20xx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现状
【形势】
20xx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30余万
20xx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继续增长,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但是形势依旧不是很好.
三、第四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已经回暖,不过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现状】
典型现状1:
“蚁族”生活在劳碌奔波中寻求改变。“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上海、广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蚁族”,在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他们高智、弱小、群居,但是他们却找不到稳定的工作。
典型现状2:与往年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向大城市的现象不同,由于大城市持续增长的各种压力,一部分大学生开始理性地反思这种“唯大城市是从”的就业观念,并且反其道而行之——回流中小城市。近来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回流”潮,中小城市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
2.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从xx年的高校毕业生338万,到09年的611万,预计10年更是高达700万,高校的盲目扩招,直接让大学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如此庞大的就业人口直接给就业结构带来巨大震荡;而且“严进宽出”的教育模式更是让就业形势变得不可捉摸起来;再者大学的许多专业并不能很好的与市场需求相接轨,所学的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甚至背离市场。
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数逐年增加,1998年85万人,到20xx年,应届毕业生630万,加上往年的毕业生,总人数已突破700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然而全国大学生就业率只有68%左右。
职业学校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篇7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扩招和就业“市场化”随着这一进程的加快,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一个承载着父母、社会和自己期望的特殊群体,我们通常有着很高的自我定位,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着很高的期望,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也很高,这让我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
第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现状
1999年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使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显现,近年来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且形势越来越严峻。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80万人,比增加68万人。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人,比XX年增加58万人;在,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690万。据统计,XX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727万,就业形势吃紧难以避免。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可能更难。大学生就业难!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陈词滥调。社会问题。
“毕业后失业”是所有即将走出大学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的问题,就业压力很大。目前,中国正处于总人口和总就业人口的高峰期,总就业人口将在最近两三年达到峰值。就业压力可能会使就业结构的矛盾更加突出。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古以来就有尊重教育的优良传统。然而今天,中国大学制度培养出来的高材生却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第二部分,大学生现状;就业难”理由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就业问题的缩影。许多国家都存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但目前我国这一问题相当严重。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为了尽可能满足更多人对高等教育的渴望,必然会导致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导致就业问题日益严重。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无法创造如此多的就业机会,也无法满足大学毕业生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社会
(1)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结构性矛盾影响就业形势。就业难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东西部差距扩大造成的地区结构矛盾。大学生就业难在于“困境”情况:一方面,毕业生不允许去毕业生想去的地区和单位,或者毕业生质量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山区和乡镇长期无法招收应届毕业生。
(2)国家就业制度及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就业指标、户口、档案等问题。,导致部分大学生放弃现有机会,用人单位无法招人。第三,就业竞争激烈,市场过饱和。随着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岗位肯定减少了,大学培养的学生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使他们在求职竞争中处于劣势。
(3)就业过程中存在不足。首先,双向就业信息不通畅,毕业生无法从用人单位获得完整信息。同样,雇主也因为信息不完善,找不到最合适的人才。此外,就业环境中存在男女就业不公平、文理就业不公平、面试暗箱操作等不公平现象,使大学生就业趋势更加严峻。
(4)社会壁垒的形成。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经成为主流,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找工作的大学生都有“非本地户口免于讨论”经历,因为用人单位所在地没有户口,大学生错过了很多好的工作机会。国家就业制度及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就业指标、户口、档案等问题。,导致部分大学生放弃现有机会,用人单位无法招人。
第二,学校
(1)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滞后于社会发展,未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调整,且往往依赖自身师资条件,专业设置盲目,专业趋同现象严重,导致供给结构失衡。
(2)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过时。关于技术岗位的实际招聘,很多单位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反映,高校的一些专业课不能满足单位的实际需求。
(3)忽视专业素质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性。很多高校根据不同专业开设鉴赏课,但没有一所高校在其课程中设计专业素质课。这使得很多大学毕业生连工作中基本的职场礼仪都不知道,给自己的职场发展制造了障碍。
(4)教师工作量增加,整天忙于处理事务性工作,没有时间补充新知识,缺乏职业指导的专业研究。
第三,大学生自身
(1)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很多企业人力资源人员认为当代大学毕业生主要缺乏以下几个方面:
①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②能力水平低,尤其是实践能力不强。
③综合素质不高,难以满足更高层次岗位的需求。大学生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差,缺乏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有些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仍然有各种缺陷。
(2)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准。大学生缺乏对自我客观科学的理解,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对社会需求表现出不关心,职业目标模糊,不能把专业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很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无法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环境。他们过于急于追求职业和社会提供的超出自身素质的条件,缺乏正确的择业取向。主要表现在:择业期望普遍过高,想一毕业就拿高薪,想得到好职位,想把人扔进地里,不考虑有没有“成千上万的军队穿过了这座木桥。的力量;过于注重单位的医疗和养老保障制度,只针对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企和外企。择业期望值普遍偏高,不肯放下架子,缺乏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的精神。“不能高,就不能低”,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