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社会实践报告范文(通用33篇)
联系到我们的专业,我们把“民生档案的开发利用模式”作为我们的实践主题,以湖北省各级档案馆作为我们的重点考察对象。而这个主题,也是在20xx年是湖北省武汉市民生档案建设年这一大背景下提出的。
“民生”二字,向来是受人关注的,尤其是近几年,政府把民生问题上升到个新的高度后,民生就成了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对于“民生档案”的理解,关键也就在“民生”二字。而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民生档案,那就是服务民生的,最贴近老百姓的,最实实在在的档案。既然民生是老百姓关注的问题,所以民生档案的价值就显而易见了。如果民生档案得到很好的(20xx年社会实践活动报告)利用并普及开来的话,那将会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方便。可是我们在实践中所看到的是,人们对民生档案的利用不但没有得到普及,而且在对民生档案利用意识也停留在一个很低的水平。
就这个现状,我们对档案馆宣传部门的有关人员进行了采访。我们也了解到省档案馆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是巨大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他们在每年的大型纪念日,档案宣传日等时候,都会进行大型的展览宣传活动,在人口聚集的如江滩等地,设置宣传点。但是其他相关的文化部门在与档案馆的配合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我们也就此与各大图书馆进行过系列的沟通,他们对档案馆所做的些活动也很不了解,所以在配合方面就更加的不存在了。这也就增加了档案部门工作的开展的困难,以及照成了工作效率低的结果。同作为省市的文化单位,应当在工作上互相的支持,互相的配合,但现在档案部门却面临的是孤立无援、单枪匹马的单干,虽然在这些年来,文化部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档案部门却由于专业性强,理论性大的缘故,与有些文化部门的联系越来的疏远。就图书馆而言,图书与档案本是一家亲,图书馆的工作也离不开档案部门的配合,而我们也知道,为了迎接建国六十周年,图书部门与档案部门正筹划着办个大型的历程展示。我想,只有得到各个文化部门的配合,在工作上得到其他部门的大力支持,档案部门在工作上,才会更加的完善,在档案的建设上,才会更加的顺利。
同时,既然档案部门一直倡导着要普及民生档案在群众中的利用,而民众的档案意识又不高,那么档案工作这是不是应该采取主动的档案服务,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档案工作者能深入社区,与区委会或城市管理机构做好沟通,开办一些大型的宣讲会,主动提供档案服务,可能会受到比较大的成效。也就是抱着这个想法,我们准备在社区内做个宣讲会,当然我们也明白,要深入社区,也绝不可能是盲目的,而首先是要了解民众的需求。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形式,不管是现场访问也好,民意调查也好,总之要先把握民众的思想动向,才能把力气花在刀刃上。
另外,光就档案的普及与宣传方面,我想是不是可以不限于纸质,如宣传单、宣传册之类,而推广到广播、电视、网络方面。而当前,也有许多很好的例子,像《国宝档案》,它就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栏目,也备受关注,但是转而言之,国宝离普通群众的距离好像有点远了。能不能把这些贴近群众生活的档案也用这种方式宣传呢?至于网络,是不是可以建立专门的大型档案网站,而不限于各个档案馆的官方网站通过链接等服务为群众提供一个更加全面且方便快捷的档案搜索途径。而所有的这些,都将是档案部门在以后的工作中所需要完善的,至少在民生档案的宣传利用方面上是必须的。
武汉市政府将20xx年作为武汉市的民生档案建设年,说明档案工作部门已经突出民生档案的重要性了,当然,唯有老百姓也认识到民生档案的价值才能充分对民生档案进行有效地利用。
这个实践之后,我们很清楚的认识到,档案工作还是任重而道远,但随着人们素质的普遍提高以及政府对民生档案工作的支持力度的增加,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不久,民生档案的作用绝对会得到最大化的利用,真正实现群众化、普遍化。
专业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篇8
我所实习的中学座落于xx县县城南星路中段。学校占地45亩。建筑面积12000余平米。学校现有标准教室28个,专用教室18个,教学楼班班有投影仪,教学楼集教学、办公、阅览、实验于一体。学校实行的是寄宿制。学校现有在校生1788多人。音体美中学师资力量雄厚,教职工103人,任课教师88人。中高级教师10人,中级教师93人,省市级骨干教师5名,县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11人。
我在那里实习的基本内容包括两部分: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工作。
我实习的班级——初二(2)班,全班有56个学生,是一个很优秀的班级,他们的语文老师,也就是我的指导老师同时还是政教处副主任,颇受关注,他们使用的又是我所不熟悉的新教材,这些都让我颇感压力,因为我作为他们的实习老师,总是要给他们上课的。虽然我生性不是很内向,但是站在讲台上,有那么多的眼睛看你,我还是会感到紧张。所以第一次试讲时,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通过指导老师韩秀丽老师的帮助和鼓励,我慢慢放开了一些,从心理上克服紧张情绪,不怕出错,终于可以去讲了。由此,我觉得人必须首先敢于去表达自己,不要担心出丑、丢面子,上了讲台以后,下面有那么多双眼睛盯着你,期待着你的表演,所以一定不能胆怯,要镇定从容,大胆地去说去讲,自信地去说去奖。即使自己并不确定某些知识点正确与否,带了讲台之后也不能表现出来。决不能犹犹豫豫,粘粘糊糊。要做到一点——敢于表达自己。
但是怎样才能上好课,怎样才能教好他们,又是是我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迫切的问题。
思考之后,我决定先从指导老师的上课风格入手。既然指导老师教的这么成功,学习他的方法、吸收他的经验自然是一条捷径。实习开始的两周,我便专心听指导老师的课,揣摩他的教学风格。指导老师也很负责,很热心地告诉我怎么听课,在课堂上如何观察学生,如何针对不同的情况作出适当的反应,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总的来说呢,指导老师的教学风格是把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用他的话说就是一节课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在听都能听明白都能学到东西,这堂课就算成功了。至于如何把话语权交给学生,主要就是采用教师点拨法,即设问析疑。所谓设问析疑,是教师首先由一篇课文的切入口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分析疑问并由此转入另一问题,最后把学生引导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中。通过这种设问析疑,在加上适当的讨论,某些课文再结合文体特点,采用品味法、朗读法进行教学。法国教育学家第惠多斯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怎么去激励、唤醒、鼓舞听课者呢?让他们参与课堂,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惟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的融入课堂,惟有这样,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会有所提高。设问析疑无疑是一个较好保证学生参与课堂的一种的教学模式。经过多次实践,我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有颇多好处,具体的说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了学生清晰明白地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鼓励学生专心地有礼貌地倾听,使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了尊重,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总的说来设问析疑可充分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学生的主动性。
在文言文的教学方面,指导教师韩老师很注重诵读法。让学生反复的读,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鉴赏,在读中受到熏陶。对那些优秀篇章、名言佳句可反复诵读体味,做到“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乃至愈读愈有味,趣味无穷。”例如教学《岳阳楼记》这样的名篇,指导教师就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骈句整齐、琅琅上口的特点,领略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以及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抱负。读时要求学生要“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进一步做到有轻有重、抑扬顿挫的读出感情来,大大增强了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对要求背诵的文言文,韩老师还加强背诵的指导。其中我了一下读文言文还要遵循诵读的步骤和规律。第一,读准字音;第二,读清句读、读懂文意;第三读美意境与情感。
新教材也是我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新课改强调的是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无疑,新教材的指导思想肯定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指导老师在课余还教我如何去研究教材,如何去备课。他要求我先熟悉课本,然后在课本中挑选几篇我认为对学生有帮助,或者与高考相关的文章,去编写教学案。要挑选对学生有帮助的,或者与高考相关,这就要求我了解学生的需要,了解高考的要求和趋势,工程量可谓浩大,但不可否认这是必须的。好的教学当然是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这种需要可能是现实的参加高考的需要,也可能是解决学生关于生活、关于人生的迷惑的需要,而满足后面一种需要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是很重要的,当然,前一种需要也是不可忽视的,毕竟这是一个极其现实的问题,不是单单一个“应试教育”的指责所能逃避的。了解了学生的需要,高考的形势之后,便开始着手编写教学案。指导老师告诉我,教学案是教师和学生一起使用的,不同于一般的备课,除了要体现教学思路,还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教学案中的问题应该是具有启发性的,对理解课文、感受作者写作意图起关键作用的。教学思路不是大问题,这些启发性问题的设置就大有学问了,不仅要对教材十分熟悉,有透彻的理解,还要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十分地费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