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优秀教师事迹材料(通用33篇)
新课程改革正是对这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潜力,使学生获得必须的终身学习的本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就不能只是一桶水。教师本身就得是川流不息的河、容纳百川的海。教师也不能仅仅给学生一杯水,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取水。在教学中,把知识全面规划、系统归纳、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到达预期的目的。这种方法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鼓励学生发挥其创造性;运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方法,强调“以学为本,因学论教”,体现的是以创造性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从阶段训练、专项训练、综合训练,让学生自己分析、比较、综合出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对待学困生我坚持以表扬鼓励为主认真研究造成其学习的困难的根本原因,坚持对症下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开展学生间、小组间的互助互学活动,透过思想动员、感情沟通和榜样树立,也使学困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标、
坚定了信心、鼓足勇气,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提高了班级整体教学质量。
作为一名富有经验的教师,我没有在过去的成绩上停滞不前,而是高标准严要求对待自己,在教学上虚心向同行请教、耐心辅导学生,对学生严而有度,与同学们真诚相处,用爱与学生沟通。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由于本人的努力,近年来所带班级学生成绩稳步提高,连续几年在学科检测中获得好成绩,在学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同志们的帮忙鼓励下,本人在任现职以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成绩:多次举行面向全校的公开课教学,得到大家好评,20xx年评为县教学能手,20xx年获国家级论文一等奖,20xx年被评为市优质课一等奖。
三、团结合作,教学相长。
在工作中,我虚心向同志们学习,团结协作,教学相长。业余时间总是和同志们交流教学心得,研究教学,取长补短。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授课形式,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教与学成为一种互动的关系,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合作的伙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力争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要让学生觉得教师就是自己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小组间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简单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发展了潜力。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数学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同时,带领其他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必须的成果。
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将继续秉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信条,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我所钟爱的教育事业。
中小学优秀教师事迹材料 篇25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从教十多年的她始终坚持在教育的第一线,担任着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她秉承着学校的“教育浸润生命”理念,努力做一名“爱”的教育者和传递者。
作为班主任要善于用敏锐的眼睛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班里面有个学生,刚接班在观察孩子们的言行举止时,就觉得这孩子有点“特殊”,他会因为语文考试某个字不会写而抱怨一节课老师为什么出超纲的题(学生说其实早前就已经学过);他会在找不到东西时把所有东西倒出来弄得满地狼藉并号啕大哭,嘴里不停的叨叨回家肯定挨打;他也会不由自主地把铅笔帽、彩笔等放进嘴里弄的满脸满嘴五颜六色……
通过观察,她发现孩子是个很想上进,但挫败感极强;很想和孩子们一起玩,可由于太脏大家敬而远之;很想被老师表扬,可每天都会不经意犯错;很想得到家长的认可,但回家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回家被批;多可怜的一个小孩!了解了孩子在校的基本情况和处境,于是她选择了家访,先去家里了解孩子的生活环境并和父母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她和孩子的父母共同约定了教育孩子的大方向:为孩子建立自信,赢得同学和老师的认可。漫长的引导教育从那时开始。在班里多给他创造展示特长的机会,尽量不在班里批评他,而私下交流的很多,如上学拿几根铅笔、上课怎样才能听老师讲课,彩笔怎样用才不会弄得哪里都是,自习课怎样做才能让自己开心却不会影响别人等等。接班一年多,在她细心的帮扶下,孩子的进步明显,书桌、衣服也整洁多了,自习课上可以自己安静的看书、画画了,他们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现在刘老师的一个眼神他都能领会意思,不用去说,因为孩子能感受到她的“爱”。
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将“爱”传递给每一位孩子以及他们背后的每一个家庭,并由此传递给整社会,让社会充满“爱”。这是她从教的初心。她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努力奋斗着。
中小学优秀教师事迹材料 篇26
工作十三载,她在浩浩荡荡的助学队伍中充当着专职、义工等角色,用快乐的心对待快乐的资助工作,始终将它视作一种信仰,始终以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甘于寂寞、心无旁骛的特质将资助工作力争做到尽善尽美。她是我们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她用十三年的青春书写着与贫困学子的美丽故事,她就是我们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刘畅。
01、理念暖心舒畅励志成长成才
在十三年的平凡工作中刘畅一直努力用暖心的理念指引、陪伴着贫困学子,用热心、爱心、耐心鼓励着贫困学子,让他们在积极、阳光、令人舒畅的教育氛围中自强自立,健康成长。
几年来,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努力探索着“从扶贫助困,到励志强能”的资助育人之路。学校以“践行周恩来精神,争做向上向善好青年”主题活动为载体,开展系列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
定期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前往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童年读书处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通过接受“红色基因”教育,以周恩来的精神风范和伟大人格为镜,对标找差;开展“热爱劳动,争做先锋”义务劳动,为社区敬老院、为孤寡老人、贫困户送爱心等活动,在实践中接受周恩来精神熏陶,提升思想境界;举办“学习周恩来,读书兴中华”“弘扬恩来精神,争做四有新人”读书和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周恩来精神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心灵,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让暖心理念深入人心,在舒畅的教育环境里陪伴学生,实实在在为贫困学子服务是她多年来努力奋斗的方向。
02、工作匠心流畅,力求精益求精
几年来,刘畅资助工作团队肩负着全校近2万名学生的奖、助、勤、贷、补等十多项具体资助育人工作,她融会贯通资助理念,熟练流畅,工作零差错。为达到“精准资助”,她提出“三个‘不能少’”,即“资助对象精准化,一个不能少”,“资助项目多元化,一个不能少”,“资助工作常态化,一天不能少”,真正做到“精准资助、应助尽助”。
在专职从事资助工作过程中,她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完善一系列资助管理制度,使得各项资助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她使用“奥蓝”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对贫困学生进行大数据统计分析,实现资助育人的有限资源科学配置的效益最大化和精准化;她提出以“情系贫困生,时时有关爱”为主题的“春送阳光、夏送清凉、秋送关爱、冬送温暖”四季系列活动,探索资助工作的长效机制。
同时,她充分利用“淮阴工学院学生事务及发展中心”公众号、“淮工助学贷款政策解答”QQ群等新媒体开展资助工作,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成长服务。
由于工作成效突出,她先后获得“江苏省优秀学生资助工作者典型”“江苏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工作者”“淮阴工学院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