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育世家家庭事迹材料范文(精选23篇)
小俊1973年当了民办教师,1978年考入宿州师专,毕业后回到家乡,先后在砀山县官庄初中、砀山县黄集初中任教。退休后于20__年被任命为官庄坝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20__年开办《绿叶黄花》报。通过办报来教育影响孩子。小俊曾被授予全省农村中小学幼儿园优秀教师、宿州市十大“孝老爱亲”人物、 宿州市“五老”先进个人、宿州市关工系统脱贫攻坚,关工助力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享受市政府津贴。.
优秀教育世家家庭事迹材料范文 篇12
小文,女,汉族,1967年1月出生,黄山休宁徽匠学校高级讲师,家庭成员三代8人从事教育工作:祖父吴天俊,刚解放就当上小学教师,担任过多所村小校长,1958年参与创办休宁县石田中学,后在石田中学工作直到退休;外公金问沧师专毕业后就从事教育事业,历任新凤小学、瓯山小学校长,后因病过早去世;外婆吴素贞,毕业于歙县师范,一辈子扎根僻远山区任教直至去世;父亲吴德伟,20岁参加工作,辗转于休宁五区14所乡村小学和农业中学任教,在石田中学工作28年,担任校长12年。他积极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在全县同等学校各项工作排位前列,至今仍退而不休,积极参加县科协退协工作;母亲金咸迪,35年教龄30年担任班主任,多次荣获县优秀班主任、县优秀教师称号,教学成绩突出,曾获县语文学科优秀奖;丈夫王仲范多年来担任过县一职高、县教师进修学校、县党校的副校长。1988年10月,他们家荣获了县人民政府颁发的“教师之家”匾额。
小文先后在溪口中学、万安初中任教,从事乡村教育15年。20__年至今,先后在教师进修学校、休宁徽匠学校任教,从事职业教育20年。3次被评为县优秀班主任;2次被评为县优秀教师。学科教研论文获省三等奖和市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评比获一等奖,曾被评为黄山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个人。
优秀教育世家家庭事迹材料范文 篇13
我是刘,男,1981年出生,祖籍河南省濮阳县,其实我的大家庭成员先后有四代共五人从事教育行业,曾祖父刘生前先在xx县堌堆完小(后搬至五星乡改名为五星完小)、庆祖完小教学;爷爷刘xx1947年参加工作时在子岸乡高寨中心校教学,后濮阳县开办扫盲班,调至扫盲班任教,结束后在县教育局工作直至离休,现已故;伯父刘曾在安阳地区学校教授物理课程,后调至濮阳,于xx市第一中学退休;母亲张,于河南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后在安阳市第二十中学任教,1991年调至xx市学任教直至退休;我本人于20xx年从师范学院物理系本科毕业后,在外国语学校教高中物理至今。
我的成长与家庭先后四代五人投身教育一线是密不可分的,从小就看着家人头天在灯下备课、改作业,第二天上课,由于当时家就位于校内一处公房里,学生平时也经常来家里送作业本、问问题,偶尔天气恶劣时也会有留下来在家里吃饭,感觉其乐融融,从小就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了向往,后高考报志愿时毅然选择师范专业,并且于在校期间积极向党靠拢,于20xx年在校期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工作后,刻苦钻研业务,多次获得过校内”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教学明星”、“爱岗敬业标兵”、“优秀共产党员”、“最受欢迎教师”、“优秀班主任”等称号。现正逐步引导孩子,争取让下一代也可以投身教育,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出一份力。
优秀教育世家家庭事迹材料范文 篇14
吴,女,汉族,1967年1月出生,黄山休宁徽匠学校高级讲师,家庭成员三代8人从事教育工作:祖父吴天俊,刚解放就当上小学教师,担任过多所村小校长,1958年参与创办休宁县石田中学,后在石田中学工作直到退休;外公金问沧师专毕业后就从事教育事业,历任新凤小学、瓯山小学校长,后因病过早去世;外婆吴素贞,毕业于歙县师范,一辈子扎根僻远山区任教直至去世;父亲吴德伟,20岁参加工作,辗转于休宁五区14所乡村小学和农业中学任教,在石田中学工作28年,担任校长12年。他积极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在全县同等学校各项工作排位前列,至今仍退而不休,积极参加县科协退协工作;母亲金咸迪,35年教龄30年担任班主任,多次荣获县优秀班主任、县优秀教师称号,教学成绩突出,曾获县语文学科优秀奖;丈夫王仲范多年来担任过县一职高、县教师进修学校、县党校的副校长。1988年10月,他们家荣获了县人民政府颁发的“教师之家”匾额。
吴先后在溪口中学、万安初中任教,从事乡村教育15年。20__年至今,先后在教师进修学校、休宁徽匠学校任教,从事职业教育20年。3次被评为县优秀班主任;2次被评为县优秀教师。学科教研论文获省三等奖和市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评比获一等奖,曾被评为黄山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个人。
优秀教育世家家庭事迹材料范文 篇15
黎,男,汉族,1982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安徽农业大学副教授。家庭成员四代13人从事教育工作:一位太公是我国画坛一代巨匠,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徐悲鸿大师;另一位太公是中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爱国民主人士,有“一代完人”之称的王星拱;祖母徐静斐曾任安徽农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祖父黎洪模历任安徽农学院农学系党总支副书记、系副主任、党总支书记、系主任、副院长等职,1981年3月任安徽劳动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父亲黎群是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退休教师;叔叔黎志康,是国际知名的水稻遗传学家,教育家,20__年被安徽农业大学按讲席教授引进,成立水稻分子育种团队,培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
黎作为重要参与人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校级教学成果奖6次;以第一指导教师获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次;为本科生及研究生讲授专业课程5门,累积评教“优秀”4次;主持及参与教研项目5项,发表教研论文7篇;在Nature、Molecular Plant、生命科学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指导在读硕士研究生4名。
优秀教育世家家庭事迹材料范文 篇16
小平,男,汉族,1960年11月出生,安徽大学教授。家庭成员三代10人从事教育工作:祖父朱光潜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是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外祖父宛敏灏曾任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是我国著名词学家;父亲朱陈曾先后在东北人民大学、安徽师范学院、安徽中医学院任教,1982年起,在安徽大学中文系从事外国文学教学工作;母亲宛新彬,先后在东北人民大学、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六中任教,后任安徽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曾参加《汉语大词典》编写工作。
小平研究领域主要为朱光潜与现当代中国美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一般项目5项;担任中华书局出版《朱光潜全集》(共30卷)执行编委;出版《朱光潜年谱长编》等著作8部;获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奖4项。在国内学术刊物《哲学研究》《文学评论》《哲学动态》《学术月刊》《中国翻译》《文艺理论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14篇全文为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在加拿大《文化中国》、中国台湾《鹅湖》《哲学与文化》、香港《人文中国》等发表十余篇;主讲本科生课程3门,研究生课程9门,指导博士研究生近10名硕士研究生近50名。
优秀教育世家家庭事迹材料范文 篇17
步,男,汉族,1955年12月出生,广德市祠山岗学校退休教师。家庭成员三代6人从事教育工作。父亲步行宽,中共党员,原广德市独山镇学区教师;姐姐步爱云,原广德市祠山岗学校教师;妹妹步爱萍,毕业于芜湖师范专科学校,现任广德市桃州中学教师,广德市骨干教师;儿子步家政,中共党员,现任广德市流洞小学支部书记、校长,广德市教体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儿媳黄静,现任广德市流洞小学教师,广德市骨干教师、宣城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父亲从教40余年,为农村教育事业耕耘了一辈子。步和父亲一样,“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在农村教育事业上坚守38年。
38年里用心教书育人,从不放弃学习与提高。从民办教师到公办教师,从普通教师到一级教师,他是十里八村人人敬重的——步老师。步xx老师一家,扎根一线,教书育人,他们不是名师,也不是教育专家;他们是农村教育工作岗位上的普普通通一员。虽然没有显赫的功绩,没有令人羡慕的收入,然而能扎根乡村,播种知识,为了农村的孩子,为了农村的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微薄的力量,实现自己“站三尺讲台,想千秋伟业,教一班学子,拂两袖清风”的夙愿,他们感到很满足。他们是乡村教育事业最普通的点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