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 报告范文

报告范文

有关最新企业调研报告(精选33篇)

2024-09-05 07:28:07报告范文打印
有关最新企业调研报告(精选33篇) 20xx年是我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一年。镇党委、政府立足大局,审时度势,提出了“工业强镇、科技立镇”的发展战略,同时积极开展“企业服务年”及“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把发展工业经济摆在空前突出的....

  第四,企业销售渠道萎缩。

  自去年年初铅锌精粉运费由100元/毛吨调整为200元/毛吨以来,株洲冶炼厂和白银有色金属集团的采购站因采购成本增加而撤离县城,导致县内铅锌精粉销售渠道萎缩,销量持续下降,我县铅锌精粉销售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生产铅锌精粉近3万吨。

  第五,开发环境不够优化。

  由于资金短缺,一些政府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个别部门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不够强;一些收费项目,如矿山爆破服务费高,给企业带来很大压力;融资难、办证难等问题直接影响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下一步应该采取应对措施

  1、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思路。

  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坚定不移地把“以工业强基础”作为事关全县经济命脉的根本决策,增强发展新产业的决心和信心。继续深入扎实开展调研活动,理清阻碍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提出对策,动员全社会力量,促进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2、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

  目前,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围绕铅、锌、金、建材等资源开发,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与产品关联度高。下一步就是对资源配置的形成大做文章:

  一是积极打造铅锌、黄金、建材、风电等紧密(或松散)的四大产业联盟(或协会),推动集团发展,逐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二是支持勘查开采技术薄弱、安全风险控制较差的小型矿山企业,逐步退出矿产开发行业,向其他领域转型,做好对大企业、大集团的产业支撑;

  三是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四是积极引进风力发电、尾矿综合开发利用等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比重;

  五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能耗高污染企业;

  六是加快县域工业园区建设。今后所有加工工业项目都要集中在工业园区,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千方百计把县域工业园区打造成特色产业集聚区;

  七是加快工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

  3、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结合我局职责,积极协调财政、安监、质检、环保、发展改革、电力、林业、水利等企业部门,进一步优化企业投资发展环境。加大对产业转型升级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和支付力度,开展涉案企业审批制度建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向县委、县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优化发展环境、减轻企业负担、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发挥积极作用。

  4、努力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加快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争取10月份上市运营;加强县乡两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不断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积极支持和培育成长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逐步扩大规模以上新型工业企业数量,促进县域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5、着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

  加强企业管理和企业家队伍建设,及时成立“县级专家服务团”,积极推进“标杆管理”和“精细管理”,促进企业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普遍提高。合理引导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继续进行成本、资金、质量、安全等基础管理,加强财务管理,堵塞“跑、冒、滴、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不断完善各项内部规章制度和规范操作规程,完善企业监控体系,实现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6、认真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在企业融资1、863亿元、工行融资20xx万元、信用社融资3890万元的基础上,县农业银行积极向金融机构上级推荐,适时组织召开银企座谈会、对接会、签约会,努力协调金融机构融资企业,争取下半年增加贷款1、2亿元。积极督促和协调及时落实邮储银行与新海矿业和华勤贸易签订的融资协议,积极加强与水利局、交通局等部门的联系,协调解决超顺铸造公司、万路工贸公司和天盛矿业公司的道路和河岸建设问题;加快与电力局联系,为龙泰石墨矿、延湾石墨矿、南方矿业、嘉陵再生资源利用等企业解决电力问题,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有关最新企业调研报告 篇23

  ——来安全力服务园区企业用工显实效

  为支持企业发展,深化对接服务,切实掌握当前“两区”企业用工、招工、缺工情况,帮助企业解决缺工问题。来安县人社局会同“两区”管委会相关人员于20xx年5月16日至20日对“两区”规模企业进行深入细致地走访、调研,并诚心诚意地为他们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此次 “两区”用工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企业用工现状及特点

  来安是劳务输出大县,全县50多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1.2万人,农村劳动力23.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8万人,其中省内转移就业3.5万人,新增转移0.9万人。我县“两区”现有投产企业125家,企业总用工1.7万人。 近两年,随着工业强县的战略的实施,两个省级园区的企业数量逐渐增多,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用工问题一度成了约束企业发展的瓶颈,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进程。 一方面是本土劳动力输出量大,许多劳动力远赴他乡面对谋求生活的现象,另一方面是本县用工匮乏,亟待解决,为确保园区企业有人用,用得好,本地劳动力有业就、有岗位,我县抓调研,建机制,实施一系列有效措施,“无缝对接”园区用工需求和劳力供应,让入园项目留得住,劳动力引得回,呆得住,实现政府、企业、劳务者利益的“三赢”。据统计,我县已陆续有2.4万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地就近就业,1-6月份,两个园区用工缺口6162人,招聘5632人,9成企业用工有着落,有效解决了企业用工问题。

  二、主要做法

  (一)一线调研,建立资源“三库”。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而正确的认识、科学的判断则源于对信息和事实的全面了解。为掌握全县劳动力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来安县人社局大兴调研之风,将调研贯穿于服务企业用工的全过程。一方面开展企业用工座谈会,通过与客商和老板的有效沟通,明确用工的趋势和结构,了解他们的所需、所盼,所急;开展上门调查服务,进入园区逐个企业发放用工调查表,明确用工缺口的数量和类型。另一方面,构建县、乡、村三级劳动力资源信息网络,通过县人社会局和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村(社区)工作站、信息员开展地毯式排查,摸清全县劳动力资源、人才资源。利用掌握的资料,及时建立“两区企业用工信息库”、“劳动力资源库”、“人才资源库”。为实现动态管理,建立调研长效机制,每个季度开展劳动力资源调查,并及时更新,每年开展二次大型用工调查,招聘服务前、后各一次,掌握用工服务的情况和效果,从而及时跟踪服务。

  (二)打造平台,畅通信息“引人”。供应和需求在市场的两头,一直以来,广大外出务工人员大多依靠亲带亲、邻帮邻带领到发达城市务工,许多在外打工者每年回来一两次,对家乡的发展和本地用工的需求、待遇所知甚少。我县根据不同劳动力和务工者年龄、技术结构等特征,通过建立不同的宣传平台,实现信息宣传的全覆盖。广大青年和城市务工者文化素质偏高,熟悉网络,他们建立网络宣传服务平台,在县人力资源就业服务网站上常年滚动播出用工的供求信息,让供需双方“零距离”接触。对于乡村的外出务工人员,提前谋划,利用春节等民工返乡高潮节假日时期,在县电台和电视台播放专题片,在各个乡镇逢集日发放宣传年画和致广大外出务工者的一封信、举办用工招聘会,宣传来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吸引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集聚、广大外出务工者回乡就业;畅通供需信息,让劳动者针对性的择业、就业。今年上半年,成功举办用工招聘会13场,提供就业岗位19600个,到会应聘28000人,达成就业意向11000人。

  (三)强化培训,提高素质“育人”。企业用工除有数量上的绝对需求外,还有结构性的相对需求,企业因缺乏有素质、有技能的工人而用不了工,不少劳务者想回来就业,可因为没有一技之长而就不了业。针对这一情况,我县实施劳动者素质提升行动,解决企业人才之忧、劳务者外乡打工孩子、老人留守之苦。与县高级职业中学签定协议,定向培养实用、热门专业人才,并优先安排园区企业就业,不断加大对园区企业的输入力度;充分发挥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和培训机构作用,今年以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2期,对下岗再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增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根据园区企业用工需求,聘请高校教师和高级技工授课,同时,为确保培训的效果,组织考试考核,合格者发放证书,并规定,持证者优先上岗,今年以来,共有电焊、电工、会计等2800多个技能性人才走上了就业岗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