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学生调查报告集合(精选31篇)
大学,实际上是一个融人社会的准备期。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去应对全新的环境,然而正是这种“全新”,有时会令他们不知所措,从而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而这种失败又会使得一些同学把交往视为负担,视为畏途,心理障碍由此产生。再者是社会因素。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学再也不是隔绝于社会的象牙塔,大学生们常常接触的网络世界是各种信息的汇集地,尚待成熟的理解力、判断力使得他们难以对各种信息都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加之一些不健康的网络游戏的影响,都可能使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产生心理障碍。
(二)主观因素
其一是交往理念缺失.。在较长时期的应试教育的氛围里,大学之前的求学阶段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学子们自身都难以对人际交往的理念给以系统关注,进人大学,专业的不同也使得大部分同学接触到的人际交往的理论知识少之又少,以至于较难了解、把握人在交往中心理变化的原因、形式及过程,进而难以在交往中形成有效互动,当交往过程出现滞涩、卡壳等问题时,不是首先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责难对方,甚而是逃避交往,使人际关系难以维系。久之则易视交往为畏途,形成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其二是交往认知有误。大学时期是一个生理、心理、思维等各方面由成长到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们对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还难以作出全面、中肯的评价,也难以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作正确的理解,于是就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比如,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过高或过低地估计他人,把自己和他人作不切实际的比较等等。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自傲或自卑、成功或挫败、驾驭或屈从、乃至气馁、嫉恨、冲动、暴怒等心理感受,从而形成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__其三是交往技巧欠缺。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学生们的生活空间相对有限,交往范围相对狭窄,交往理念相对贫乏,交往实践相对不足,这就决定了他们交往技巧的欠缺。仅举一例:在我们的问卷中有这样一道问题“对于称谓(如何称呼别人)你是否运用的得心应手”,统计的结果是,有40.6%的同学选择了“是”,50.2% 的同学选择了“否”,9.2%的同学未作回答。仅仅一个称谓,就有一半强的大学生不能应用自如,更何况人际交往中繁多的礼仪礼节的规范规则等。技巧欠缺导致的交往失败往往会冰冻交往的热情,使人形成交往的“诚心不被理解”的错觉,进而逃避交往,产生交往的心理障碍。
三、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思路
(一)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形成正确的交往理念
可以在大学里开设社会心理学、交际学等相关课程,让大学生们系统地接受人际交往的理论教育,加深对人际交往的理性认知。这对于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形成正确的交往理念至关重要。学校可定期请专家开设心理学、交际学等有关课题的讲座。专家们生动翔实的例证、鞭辟人里的分析、高屋建瓴的概要、深入浅出的引导,不仅可以令同学们茅塞顿开、柳暗花明,更可以让他们心悦诚服,从而起到细雨润物的效果。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针对大学生年龄段生理、心理的实际状况,制定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划,选择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从科学的角度认知自己,认知他人。如此既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又有助于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重视人际交往实践,掌握娴熟的交往技巧
鼓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这段较为集中的时间广泛地接触社会,开展诸如社会调查、打工务农、科普宣传等各类社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学会如何与不同群体的人进行有效交流,还可以了解社会各个层面的生存状况,增加对社会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增强社会责任感。鼓励大学生利用周末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比如环境保护、关爱孤残儿童、敬老助老、帮贫支教、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了解人与人的交流实际上是心与心的沟通,有了真诚、理解和关爱,人心的隔膜就会被打破,交往的坚冰就会被融化,抑或由此,他们就能体悟出人际交往的真谛鼓励教师积极利用相关课程进行人际交往的课堂实践教学。比如人际交往的情景模拟,可以给同学们分配不同的角色,在角色扮演和互动中学习交往技巧;然后进行角色互换,体会不同角色在交往中的心理差异,锻炼不同的人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教师还可以把课堂教学搬出教室,带学生到人群中去进行人际交往的实时实地演习,教师只给同学们指导性建议,至于交往目的、对象、过程等皆由同学们随境而定,如此可以引发同学们的交往兴趣,调动他们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重视心理咨询工作。消除人际交往的障碍
培养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专职心理咨询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他们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对历史、经济、政治、时尚、新闻、热门话题等等有广泛的兴趣及独到的见解,如此才能凭借自己深厚的知识功底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春风化雨。滋润咨询者的心田。进行专业心理咨询。这是指在学校设立的心理咨询室由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为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同学进行的心理咨询活动。教师针对咨询同学的心理状况进行心理疏导、心灵慰藉、交往理念阐释和交往技巧指导,使他们逐步消除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关学生调查报告集合 篇23
摘要: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是教育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因为现代社会变得十分复杂,价值观多元化,家庭不稳定,还有各种社会思潮无不影响着广大中学生的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学校环境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已经是很困难的事情。从实习过程来看,通过和同学们的接触,许多学生或多或少存在这心里问题。在实习过程中发现许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性格孤僻,不善交际,有厌学的思想。而学生的健康关系着学生的未来,而我们的中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智育的过程中要更家注重学生的心里健康发展,使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调查概况
我于XX年9月中旬,在安康市五里镇这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很多学生的成绩特别差,通过观察发现好多学生他们父母在他们小的时候外出打工,家里只有爷爷和奶奶,缺乏父母关爱,性格孤僻,不善交际。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的目标
1、学生的学习心里健康状况
2、学生的学习心理健康的特点
3、引起学生的心理健康成因及对策
二 具体的方法
通过学生问卷的形式,主要对他们的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的需求和学习的目的四个方面来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共发放了56份,实际有效的为50份,接近理想的目标,接近理想的样本数,具有可操作性。
三、调查的结果
对学生进行调查,可以发现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反应了许多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中学生无法抵制来自网络的诱惑,以及各种社会问题。
(一)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的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教育价值观,64%的学生认为学习可以改变自已,提高各方面的素质,2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考上好大学,16%的学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以后干什么,对自己未来没有考虑过。另外一方面,学生的教育价值观与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他们认为学历高的比学历低挣的钱多。
2、学习态度
调查显示,64%的学生对学习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12%的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另外,90%的学生不喜欢学英语, 认为英语作用不大。大部分人喜欢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与实际比较密切的。
3、学习的需要
每个学生都有特长,而且大多数学生有正确的认识,大多数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还有一部分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
4、学习的目的
大多数学生有自己的目标,考上一个好大学,少数的学生暂时还没有考虑。
(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
现在的学生心理与以往学生的心理有明显的不同。
1、教育价值的需求多样化
大部分人认为教育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可以掌握基本的生存必要的科学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另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他们的教育价值观趋向于功利化,越来越多的学生把教育与经济价值联系在一起。由于中学生的价值观还尚未成熟,他们的认知,判断能力都还不稳定,相当一部分的 学生的教育价值观比较迷茫,其原因在于: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从而对考大学失去信心。 还有学术性较强的课程不能瞒足他们的职业需求,使许多的学生产生厌学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