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调查报告(精选33篇)
2.教师鼓励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都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各种是非观念尚未形成。教师在鼓励和表扬幼儿时,除了运用语言的.鼓励外,更应恰到好处地运用表情的鼓励和手势性鼓励以及身体接触性的鼓励等,使幼儿真正感受和强烈体验到自己被教师所喜爱,使其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3.同伴群体的影响
幼儿具有思维形象具体、好模仿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托班幼儿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因此,同伴群体对于幼儿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将同伴群体作为参照点来引导自己的行为。通过他人来影响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道德行为。
4.进行初步的常规训练
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消除问题行为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幼儿在得到训练的同时,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了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最初可以在生活习惯方面,随着孩子入园时间的增长,对他的能力培养着重于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心等方面。
5.开展个别辅导
一个集体中,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气质类型都不一样,在集体教育的同时,对存在问题的幼儿进行个别辅导,更有助于他的成长。
基于托班个案观察记录的前提下,教师对问题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与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幼儿每一个细节,有针对性的对幼儿的行为进行个别辅导,使幼儿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心理上的压力,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幼儿园的调查报告 篇15
调查研究报告:对幼儿家长环保素质的调查分析和教育对策
内容提要: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政府已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因此环保教育就是贯彻落实这一基本国策的基本工程,加强环境保护,实现我国的可持续的发展目标,显得犹为一重要。人所工知,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将决定下个世纪我国环境状况的好坏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进程。为此,增强儿童环保意识的对进一步促进当代成人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对整个社会形成良好循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幼儿园在实施环保教育的同时,也清楚的认识到这项艰巨的任务单靠幼儿园的力量是难以承担的,因为影响幼儿发展的.不只是幼儿园教育,幼儿园只是幼儿接受教育的环境之一,家庭是幼儿更重要的成长环境,它无时无刻不在发挥教育的功能,而且由于亲子之间不可代替的情感关系,以及家庭教育的先导性、持久性等特点,家庭的影响力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幼儿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忽视环保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有些教师和家长自身环保知识欠缺,没有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习惯;有的知道怎么做,但是实际的行动是我行我素,这些现象直接影响幼儿环保知识、意识(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本研究通过对朝阳幼儿园小、中、大班150名家长的抽样调查,根据幼儿家长对环保知识、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具体行为,以现场答卷的方式,做出了较为真实的结果分析,了解幼儿家长在环保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影响后,设想以幼儿园为指导中心,让家庭(包括社区)参与到幼儿园的环保教育中来,实施家园环境一体化教育(一致认识、一致方法、一致活动)。为此,也提出了几点建议:
1、加强学习,丰富环保知识。
2、转变观念,树立从小进行环保教育的思想。
3、家园配合,共同进步:通过家园联系,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开展环保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定期举办有关环境保护专题讲座;介绍环保新动向;传授幼儿进行环境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请家长一起参与幼儿
园的环境教育课程决策和教育过程。通过多种渠道,来共同丰富幼儿的环保知识,培养幼儿环保意识,促进幼儿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
提纲: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内容和方法。
1、调查对象:朝阳幼儿园小、中、大班的九个班级随机抽取150名幼儿的家长。
2、调查内容:幼儿家长的环保知识、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习惯的具体情况调查。
3、调查方法:现场问卷法、调查分析法。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1、关于环保知识。
2、关于环保行为习惯。
3、关于环保教育观念。
四、对实施家园一体化环保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学习,丰富环保知识。
(二)转变观念,树立从小进行环保教育的思想。
(三)家园配合,共同进步。
1、通过家园联系,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开展环保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2、定期举办有关环境保护专题讲座。
3、介绍环保新动向。
4、传授幼儿进行环境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5、请家长一起参与幼儿园的环境教育课程决策和教育过程。
幼儿园的调查报告 篇16
调查目的:了解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
调查时间:20xx年4月25日~5月10日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全园教师
调查方法:访问法、谈话法
调查人:杜召红
游戏是儿童主要的活动,能给幼儿带来愉悦的情绪体验,可以促进儿童身体、认知、社会性、情绪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对儿童健康、和谐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获得发展的最佳途径,也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教育家罗素曾经说过:“热爱游戏是幼小动物—不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最显著的易于识别的特征。对于儿童来说,这种爱好是与通过装扮而带来的无穷乐趣形影相随的,游戏与装扮在儿童时期乃是生命攸关的需要,若要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须为他提供玩耍和装扮的机会。
通过对幼儿园老师进行调查,了解到幼儿园游戏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班级儿童最喜欢的游戏:
体育游戏、角色游戏、建构游戏、音乐游戏、小型结构游戏。
二、幼儿园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1、游戏内容比较单一,不够丰富;
2、材料投放不够丰富,不注重游戏环境的创设;
3、游戏时间少,有匆匆收场的感觉;
4、游戏的安排上过于死板,没有给老师灵活安排的机会;
5、在游戏活动中重表演轻游戏;
6、儿童比较多,老师关注不够;
7、游戏应该是孩子自发感受到乐趣的行为,但现在许多幼儿园游戏是按成人的意愿在玩;
8、游戏目标的定位上,老师会定位在单纯的模仿练习动作上,而忽略儿童本身的`游戏的兴趣点;
9、游戏活动组织方面,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太自由化,常把游戏活动等同于自由活动,教师指导和观察不到位,使游戏成为一种无目的的活动,而另一种是不能让儿童体会真正的游戏的快乐。
三、组织游戏方面存在的困难:
1、在区域活动中,由于要关注整个班级儿童参与的情况,所以对于在区域活动中要观察、倾听、有效指导等都不能较好的得到落实,以致区域活动中儿童的参与游戏的目的性不强;
2、如在户外游戏活动时儿童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易分散;
3、要考虑游戏与主题的匹配,又要考虑所选游戏的年龄阶段的要求,有时就会顾此失彼。
四、幼儿园游戏中较好的方面:
1、在游戏活动上教师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没有教师不喜欢组织游戏活动;
2、在游戏价值理解上大部分教师都能认识的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知道游戏是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3、大部分教师在游戏活动前都有计划有安排,不是随心所欲地安排游戏活动;
4、在活动上教师都能给儿童在评价活动中的话语权,认识到儿童有能力评价自己的活动。
五、常见的游戏与其教育意义:
1、过家家
幼儿常玩的过家家游戏除了具有帮助幼儿了解、熟悉现实世界、认识不同社会角色的作用之外,还能因幼儿将自己的经历、感情、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或幻想中的人物投射到玩具等物品上,帮助幼儿通过认同某一个角色,从而达到心理状态的平衡。例如玩“在医院里”的游戏,有助于害怕上医院看病的孩子表达出对医生、医疗器械、疾病与死亡的恐惧。在游戏治疗中,我们让幼儿扮演医生,而由教师(或家长、玩偶)代表看病的孩子,表现出孩子的害怕与需求。比如在幼儿扮演医生不停地给洋娃娃打针时,教师可在旁边替洋娃娃说:“哎哟,好痛啊,你把我弄痛了,我不要来这里,我要走!我要回家!”在这个游戏里,孩子被赋予医生的力量,并在成人的协助下把作为患者的弱势角色投射到洋娃娃身上,获得控制感。这类游戏不仅能重现幼儿的经历,而且可以释放他们的恐惧,在一个安全的氛围下实现玩伴间的相互认同、支持。